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1篇
  免费   1462篇
  国内免费   3810篇
  18453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522篇
  2020年   580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585篇
  2017年   599篇
  2016年   636篇
  2015年   577篇
  2014年   614篇
  2013年   883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687篇
  2008年   718篇
  2007年   765篇
  2006年   804篇
  2005年   730篇
  2004年   574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431篇
  2000年   375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334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303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263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202篇
  1990年   210篇
  1989年   191篇
  1988年   184篇
  1987年   136篇
  1986年   141篇
  1985年   144篇
  1984年   126篇
  1983年   61篇
  1982年   97篇
  1981年   68篇
  1980年   65篇
  1979年   62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覆盖物对烤烟根温及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以大棚膜、稻草+大棚膜、普通膜、稻草、稻草+遮阳网和遮阳网为覆盖材料,研究覆盖物对烤烟根温以及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22 d对5和15 cm土壤总积温的影响明显不同,5 cm土壤总积温最高为大棚膜处理(424.75 ℃),最低为稻草+遮阳网处理(378.75 ℃),22 d 的15 cm土壤总积温最高为大棚膜处理(396.75 ℃),最低为遮阳网处理(368.31 ℃).随着土壤总积温的升高,烟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都呈增长趋势,光合作用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揭膜后第10天烟株根系干重有所增加,普通地膜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增加最多,稻草+遮阳网处理最少.  相似文献   
992.
豚草叶片和果实气体交换特性与11种土壤重金属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样地中Cu、Pb、Zn、Mn、Cr、Co、Ni、Cd、As、Sb和Hg11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样地内豚草叶片和果实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地内豚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1·88~9·41μmol·m-2·s-1,而果实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可达2·81μmol·m-2·s-1.叶片的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81μmol·m-2·s-1、75·7mmol·m-2·s-1、6·05μmol·m-2·s-1和4·72μmol·mmol-1,分别是果实的5·26、0·64、1·31和1·69倍,说明非同化器官幼嫩果实具有与叶片相当,甚至更强的呼吸、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地点重金属Ni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重金属含量都接近或者显著低于重金属污染的阈值.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如Cu、Pb、Zn、Cd、As、Sb和Hg)含量的高低对豚草气体交换特性没有显著影响,仅部分重金属含量与豚草的叶片、果实气体交换特性密切相关,如Ni和Cr对豚草叶片、果实的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Cr与豚草叶片饱和光合速率显著相关;而As与豚草果实的气孔导度显著相关.表明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对叶片和球果的气体交换没有直接影响,而Ni、Cr和As可以在轻微污染甚至没有达到污染水平时影响豚草的气体交换特性.  相似文献   
993.
棉花临界需氮量动态定量模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江苏南京和河南安阳两个生态区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基于作物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和干物质动态累积模型,建立了棉花花后动态临界氮吸收速率、临界氮需求量的定量化模型.结果表明,两生态区的临界最大氮吸收速率均出现在花后42 d,分别为5.3和4.4 kg·hm-2·d-1,临界快速氮累积期分别在花后的23~59 d和23~61 d,安阳的最大临界日需氮量明显大于南京.根据模型得到:安阳生态区适宜施氮量在240~360 kg·hm-2 之间,且360 kg·hm-2 条件下其氮累积接近临界需求,南京生态区240 kg·hm-2施氮量的氮累积与临界值相近.两区域基肥施用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26%和27%,且适宜的追肥时间应在花后22 d左右.由于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不同氮处理试验,有合理可靠的生理依据,为定量确定不同气候区域的动态施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对植物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氮化肥的使用以及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向大气中排放的含氮化合物数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使得某些陆地生态系统出现氮饱和现象。丈章综述了全球氮沉降与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现状,探讨了氮饱和对植物光合作用、养分平衡和抗逆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95.
与水驱技术相比,向油藏中注入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简称三元复合驱,ASP)能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但这些驱油剂对油藏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亟待阐明,这对油田水质管理与腐蚀控制均具有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大庆油田ASP油藏4口油井采出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结果表明: ASP油藏采出水的pH高达9.65. 采出水中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00~3.56,采出井间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 在门、纲、属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85.5%~98.3%)、γ-变形菌纲(83.7%~97.8%)、栖碱菌属(51.8%~82.5%)是绝对优势菌群. 共检测到12个属的潜在硫化氢产生菌,以硫磺单胞菌属丰度最高(0.4%~7.4%). 与已发表的水驱油藏研究结果相比,三元复合驱油藏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组成独特,呈嗜/耐碱趋势,其多样性偏低,群落结构更单一.  相似文献   
996.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以揭示土壤质地对区域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生态计量比值均随土壤质地由细变粗(壤质黏土→黏壤土→砂质壤土)逐渐降低;土壤pH值和微团聚体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随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显著增加,土壤pH和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随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表明区域尺度上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取决于土壤质地,并受土壤大团聚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997.
盐度对互花米草枯落物分解释放硅、碳、氮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潮汐湿地盐度对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硅、碳、氮元素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不同盐度(0、5、15和30)对互花米草枯落物茎和叶分解释放过程中硅、碳、氮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茎和叶枯落物失重率和分解速率均随盐度增加而降低。(2)互花米草茎和叶枯落物分解水体中硅含量均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加,并且盐度30处理下,枯落物分解硅释放量显著高于盐度0和5(P0.05)。而分解末期生物硅残留量则随盐度升高而降低。(3)不同盐度处理茎枯落物分解碳释放量无显著差异,但叶枯落物分解碳释放量在盐度5、15和30处理中显著高于淡水(P0.05)。(4)互花米草茎枯落物分解释放到水中的NH_4~+-N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减少,NO_3~--N含量与之相反。研究单因素盐度对枯落物分解及元素释放的影响,可以为预测潮汐湿地枯落物分解对盐水入侵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为湿地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周正虎  王传宽 《生态学报》2017,37(7):2428-2436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的变化,然而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及其驱动的碳氮矿化过程如何响应这种变化仍不明确。以帽儿山地区天然落叶阔叶林、人工红松林、草地和农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有机碳(C_(soil))、全氮(N_(soil))、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C_(mic)和N_(mic))、土壤碳和氮矿化速率(C_(min)和N_(min)),旨在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矿化速率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矿化之间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揭示微生物对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变化的响应和调控机制。结果显示:C_(soil)、N_(soil)、C_(mic)、N_(mic)和C_(min)均呈现天然落叶阔叶林人工红松林草地农田,而天然落叶阔叶林和草地的N_(min)显著高于人工红松林和农田。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和微生物碳氮比(C∶N_(soil)和C∶N_(mic)),均呈现农田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数据综合分析发现:碳氮矿化速率比与C∶N_(mic)呈负相关,而和微生物与土壤碳氮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显著正相关。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的碳矿化速率(qCO_2)随着C∶N_(mic)的增加而降低,而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的氮矿化速率(qAN)随着C∶N_(mic)的增加而增加。C∶N_(imb)与qCO_2正相关,与qAN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微生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碳氮化学计量、调整碳氮之间相对矿化速率,以适应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碳氮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异性,以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碳氮需求平衡。  相似文献   
999.
实验植物黑麦草(Loliumperenne)种植于自行设计和制作的圆形土壤柱内,土壤含水量采用称重法加以控制,通过调节灌水次数和每次灌入水量模拟3种类型的水分胁迫,即周期性胁迫、持续稳定性胁迫和渐进性胁迫,并以充足灌水作为对照。3种胁迫又分别设有3个水平,即轻度、中度和重度。当土壤柱内植物建立稳定种群后开始胁迫处理,至生长季末共进行两个周期的胁迫实验。胁迫处理期间以固定间隔在草群内取最新完全展开的叶片测定其含水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水分胁迫均引起脯氨酸在植物叶内的积累且其数量随胁迫强度增加而变化,但这种效应是累积性的而不是即时性的。在任何一种处理的时间序列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存在同步性,而与叶片含水量变化呈同步相反走势。通过与他人从生理生化角度所做的工作相比较,本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生理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In this study, we use classical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to identif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selected soil properties including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their spatial variation in a 5-year recovery degraded sandy grassland after two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y disturbance: post-heavy-grazing restoration grassland (HGR) and post-moderately grazing restoration grassland (MGR), respectively, in Horqin steppe,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The objective was to examine effect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properties. One hundred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soil layer 0–15 cm in depth of a grid of 10 m×10 m under each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fine fractions (very fine sand, 0.1–0.05 mm and silt + clay, <0.05 mm),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 lower and their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significant higher under the HGR than under the MGR.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il heterogeneity revealed that soil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ed different degree of spatial dependence with exponential or spherical semivariograms on the scale measured under HGR and MGR. The spatial structured variance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sample variance in HGR plot ranging from 88% to 97% for soil particle fractions, organic C and total N, however, except for organic C (88.8%), the structured variance only account for 50% of the sample variance for soil particle fractions and total N in the MGR plot. The range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or coarse-fine sand, very fine sand, silt + clay, organic C and total N were 13.7 m, 15.8 m, 15.2 m, 22.2 m and 21.9 m in HGR plot, respectively, and was smaller than in MGR plo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istance of 350 m, 144.6 m, 45.7 m, 27.3 m and 30.3 m, respectively. This suggested that overgrazing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soil heterogeneity. Soil organic C and total N were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soil particle fractions, and the kriging-interpolated map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 and total N corresponded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oil particle fractions, indicating that high degre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oil properties was link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ve and bare sand patch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ee of soil heterogeneity at field scale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for indicating the extent of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Also, the changes in soil heterogeneity may in turn influence vegetative succession and restoration process of degraded sandy grassland eco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