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5种植物生长抑制剂对香果树种质离体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香果树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单因子实验法研究了5种植物生长抑制剂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条件下对香果树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香果树种质离体保存的最佳CCC、MH、B9、S3307和ABA浓度分别为4、4、2、1和4 mg/L;在9℃条件下,香果树种质离体保存的最佳CCC、MH、B9、S3307和ABA浓度分别为2、1、1、0.5和2 mg/L。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香果树种质离体保存的最佳CCC、MH、B9、S3307和ABA浓度分别为4、4、2、1和4 mg/L。与常温条件相比,低温条件下5种植物生长抑制剂的成活率更高,最佳浓度普遍降低。与光照培养比较,在黑暗条件下5种植物生长抑制剂的成活率也更高,但处理的最佳浓度相同。离体保存后的试管苗没有发生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2.
以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Oliv.)实生苗带芽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香果树带芽茎段愈伤组织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含有1.0mg·L^-1~6-BA和0.01mg·L^-1 NAA的MS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添加2.0mg·L^-1KT和0.01mg·L^-1 NAA的MS培养基;在含有1.0mg.L^-1~6-BA和0.1mg·L^-1 NAA的MS培养基上,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效果较好,诱导率可达80%;在含有2.0mg.L^-1 KT和0.1mg·L^-1 NAA的MS培养基上,不定芽的增殖系数可达3—4;以含有1.5mg·L^-1 IBA的1/2MS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香果树试管苗生根率达72.73%。移栽至大田后,香果树试管苗的成活率达到30%。  相似文献   
33.
 在全面调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分布的基础上, 设置了4个海拔段(A1: 550 ~ 650 m, A2: 680 ~ 770 m, A3: 810 ~ 900 m, A4: 970 ~ 1 100 m), 对不同海拔段内香果树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和总叶绿素(Chl(a+b))含量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小, 高海拔A4与低海拔A1相比, Chla、Chlb和Chl(a+b)含量分别下降了21.32%、31.53%和24.96%, 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 主要是由于相对较强的光照以及干旱胁迫的增强所致。同样, 比叶面积(SLA)也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小, A4与A1相比下降了27.55%,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MP)变化较为一致, 两者均在A3处达到最低水平, 在A4处达到最高, 说明在A3受到的伤害最小而在A4受到的伤害最大; 脯氨酸(Pro)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先升高再降低, 在A3处则均达到最高, 与A1相比分别增加了139.33%和10.60%; 酶保护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A1均最小, 随着海拔的升高, 其活性变化则不太一致: SOD活性一直增加, POD、CAT和APX活性虽然都是先增加后减小, 但POD和APX在A3达到最高, CAT则是在A2最高。非酶类保护物质含量的增加和酶活性的增强有利于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综合此次实验结果表明, 在中海拔(810~900 m)比较适合香果树的生长, 而高海拔(970~1 100 m)则不适合香果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34.
锥栗人工林结果初期养分动态特征及其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辉  何方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33-538
应用系统分析和动态模拟的方法 ,对结果初期锥栗人工林的养分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 ,构建了林分树体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和凋落物 4个分室 ,测定了各分室的N、P、K、Ca、Mg各养分元素的现存库量 .土壤分室中N、P、K、Ca的现存量最高 ,分别达 311.4 7、11.4 36、2 18.9kg·hm-2 和 87 5 6kg·hm-2 ,Mg含量水平以凋落物分室最高 ,达 7.2 6 9kg·hm-2 .根据分室模型 ,计算了 5种元素各分室的流通量和流通率 ,并在不同营养元素补偿水平下 ,对系统各分室在未来 5年内的养分变化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 ,各元素每年最适宜的补充量为N 2 0kg·hm-2 、P 8kg·hm-2 、K 5kg·hm-2 、Ca 10kg·hm-2 、Mg 5kg·hm-2 .在这种补偿条件下 ,系统各分室间养分流动通畅 ,树体生长代谢正常 .研究结果可为锥栗人工林该期栽培营养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抗栗瘿蜂优良锥栗品种的初步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调查统计建瓯市水源乡,采穗圃中8个锥栗品种的每株虫瘿数和单株产量,以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进行分析,初步筛选了抗栗瘿蜂的锥栗品种,研究结果显示,蔓榛和中榛子是抗栗瘿蜂的优良品种,生产上可作为栗瘿蜂综合治理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相对高、中和低((5000±230)lx、(2200±110)lx和(1000±80)lx)光强下香果树幼苗的生长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光强下的幼苗生长迅速,株高和生物量一直维持最高水平;高光强下的幼苗,生长极其缓慢,株高和生物量均处于最低水平;低光强下的幼苗比叶面积最大;而根冠比则以高光强下的为最高;叶绿素(a+b)含量在低光强下最高,中光下次之,强光下最小。前期,低光强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值较大,随着幼苗的生长呈下降的趋势,120d后与其他处理相比达到最小。荧光参数的结果显示,高光强下,香果树幼苗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均处于最低水平,而测定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却处于最高水平,在低和中光强下则刚好相反。由此可见,高光强对香果树幼苗生长极其不利,而低和中光强下生长较好。建议在室内培育香果树幼苗时,适当减弱光强,保证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7.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为我国Ⅱ级野生保护植物,由于生境遭到破坏、过度开发利用以及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差等原因,导致自然环境下香果树种群数量迅速衰减。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自然环境下香果树种群的根萌苗生长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果树根萌苗的数量随着苗龄的增长逐渐减少,1a根萌苗的死亡率最高;苗高和基径均随苗龄的增大呈指数增长;香果树根萌苗主要生长在母树东南方120°~150°(以正北方为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下同)位置、距母树树干2 m以内及直径2 cm、长度30 cm的露根上;根萌苗苗高受母树方位影响较小,受露根直径、露根长度以及与母树间距离的影响稍大;母树南向(168.75°)根萌苗的基径显著大于其它方向的根萌苗基径;与北向和南向相比,母树东向和西向根萌苗的冠幅较大;根萌苗苗高、基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均随着与母树树干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随着露根直径的增加各形态指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露根直径6.5 cm时苗高和基径达到最大值),随着露根长度的增加各形态指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树冠内根萌苗相比,香果树母树树冠外根萌苗的死亡率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内光照条件的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砾石覆盖率的增加以及适度的人为干扰均有利于香果树根萌苗的生长。因此,减小林冠郁闭度、增加人工抚育措施对维持香果树的种群发展、实现其种群自然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珍珠莲为榕属攀援灌木,雌雄异株。雌花序中着生雌花,每个花序中平均有雌花310.4朵;雄花序中着生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每个花序平均有瘿花391.0朵、雄花104.8朵、两性花2.0朵。自然状态下雌、瘿花的结实率和成虫瘿率分别为95.88%、29.51%。雌、瘿花在生理上已完全分离。匍茎榕小蜂是唯一能进入花产卵或传粉的共生昆虫,二者构成的传粉系统依靠形态结构的高度互适,物候生活史的相互吻合,以及特化的生物学行为维系其专一性和稳固性。  相似文献   
39.
In some plants, particularly herbaceous species,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incident ultraviolet-B radiation (UV-B, 280-320 nm) penetrates into the leaf mesophyll where it is potentially damaging to nucleic acids and th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 We used optical techniques to look at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UV-B penetration through the epidermis of foliage of two herbaceous species (Chenopodium album and Smilacina stellata)and a conifer (Picea pun-gens). Measurements of UV-B penetration in intact foliage with a fibre-optic microprobe revealed that 300 nm radiation reached 161±36μm (mean±SD) into leaves of C. album, 154±40μm in S. stellata and 17±2μm in P. pungens, with epidermal transmittance being 39±14%, 55±19% and 0%, respectively. A thin polymer film was developed which fluoresced blue when irradiated by UV-B. Fresh epidermal leaf peels were placed over the film and irradiated with UV-B,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film from below allowed us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V-B penetration through the epidermis. In herbaceous species, film fluorescence below cell walls, but not epidermal and guard cell protoplasts indicated that UV-B transmittance was much greater through anticlinal cell wall regions than protoplasts. Ultraviolet-B transmittance through large areas of epidermal cells could be induced by plasmolysis. Epidermal transmittance was also relatively high through stomal pores (and what appear to be nuclei in Smilacina), but relatively low through stomatal guard cells. Results from the fluorescing film technique were substantiated by direct measurements of UV-B transmittance through epidermal peels with a fibre-optic microprobe run paradermally along the bottom or inner side of irradiated peels. In Smilacina, we estimate that UV-B epidermal transmittance was up to 90% through anticlinal cell wall regions, but <10% through protoplast areas. In contrast to herbaceous species, we did not detect any UV-B transmittance through the epidermis of P. pungens with either the fluorescing film or the fibre-optic microprobe technique. The epidermis appears to be a much more spatially uniform UV-B filter in conifers than in these herbaceous species.  相似文献   
40.
运用方差与平均密度的比值、以Lloyd的平均拥挤度为指标、Morisita的两个个体落入同一样方的概率与随机分布的比值等多种格局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位于湖北宜昌大老岭的桦、栎、栗林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格局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无主化是先锋种还是顶级种,都是以群集分布主侵样地,然后向均匀分布格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