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487篇
  213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四川省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相对较小而成为许多古老,特有,珍稀植物的“避难所”,被誉为珍稀植物的“摇篮”。综合《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四川有珍稀濒危植物105种(计54科83属),其中多数种起源古老,单种科,单种属和少种属占较大比例,特有植物丰富,并且绝大多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或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四川珍稀濒危植物致濒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对策,即:传统保护与 拯救性保护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并切实减少人为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142.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11科30属65种,其中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基本一致,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它们均生活在温暖和盐度较为正常的浅海水域中。  相似文献   
143.
向珈瑶  彭文甫  陶帅  银盈  刘华山 《生态学报》2023,43(4):1596-1609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评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一步。基于MODIS MOD13Q1数据,应用Theil Sen斜率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基线”评价方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量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时空变化、恢复成效和恢复机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截止2019年底,四川省91%的区域植被出现增长,四川盆地东北部、四川省南部地区以及东南部乌蒙山、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高;成都市内以及周围市区植被覆盖率较低。(2)植被恢复成效时空差异显著,占全省面积98.68%的区域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面积占比71.47%,集中于除成都平原外的四川省绝大部分区域。(3)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不显著为主,气温、降水对四川省植被恢复影响微弱,海拔和>35°坡度面积比等地理环境因子则以弱抑制作用为主。(4)在相对平稳的气候背景下,人均财政支出、耕地面积与人均GDP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影...  相似文献   
144.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45.
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种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基于二元数据的χ2检验、方差比率法和基于数量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方法,研究了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11°22′~111°33′,北纬37°45′~37°55′)森林群落(海拔1 600~2 430 m)21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较为松散(χ20.95N<W<χ20.05N),种的分布相对独立,森林群落总体处于稳定阶段;但局部地段优势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位于山体中下部的群丛组Ⅰ、群丛组Ⅱ的总体关联性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关联,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位于山体上部的群丛组Ⅲ的总体关联性为无关联,种间关系较为松散。随着海拔的升高,三个群丛组的联结指数(VR)呈上升趋势,χ2检验显著率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正负关联比有所增加,负显著率都明显下降,正显著率有升高的趋势,说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种间关系表现为无关联,森林群落也趋于稳定。应用方差比率法与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种间关系。这四种方法可以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结合使用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支持随着群落演替进程的发展,群落结构及其种类组成将逐渐趋于完善和稳定,群落种群总体种间关系也将向着无关联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6.
Land abandonment is causing woodland expansion and loss of open habitats in the Alps, coupled with a shift in forestry practices from coppice management to high forest. Despite such rapid large-scale changes,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investig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edictor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Alpine landscape. We assessed the richness of amphibians, reptiles and breeding birds (n = 189 species), used as a surrogate of biodiversity, in 58 quadrats of 100 km2, located within a well surveyed area of the province of Trento (central-eastern Italian Alps). The surrogates were then related to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by means of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Depending on the surrogate analysed, species richness declined linearly or quadratically with elevation, and increased with habitat heterogeneity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grassland and arid-rocky habitats. The same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incorporating a measure of species threat into the biodiversity estimates. Different surrogates were positively inter-correlated, probably because of a common response to the same factor, namely elevation, which was the only variable to enter all models. Such elevational gradient produced a clear biodiversity peak in low-elevation areas, generating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effici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interests linked to human development, a scenario which probably applies to many mountain regions worldwide. The current network of protected areas was quite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area covered but biased towards high-elevation areas, of high scenic beauty but relatively low in animal biodiversity value. Low-elevation reserves were small and isolated. Proposed conservation targets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idors increasing the connectivity of low-elevation reserves and the promotion of incentives for the extensiv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 an agro-ecosystem of high historical and biological value.  相似文献   
147.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首次研究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及共物种多样性。在北段和中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增加,而在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递减。在北段和中北段海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百分比递减,而在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比例递增。在西坡4个地段均呈现随海拔升高种数目和密度递减的基本规律。北段和中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降低,中南段和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增大。北段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递增,中北段多样性指数缺乏规律性,中南段和南段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递减。北段、中北段和中南段均呈现随海拔升高无效度指数递增规律,而南段表现出随海拔升高均匀度指数递减的相反情况。西坡4个地段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系数几乎均在0.00-0.25,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只有1个系数超过此范围,我们认为在原始植被状态下,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蚂蚁群落的基本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递减,优势种所占比 递增,物种数目递减,优势度指数递增,多样性指数递减,均匀度指数递减。山体中部和下部植被的毁坏导致了实际调查中出现的反常情况。  相似文献   
14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成功放归可能受放归地气候、栖息地、同域动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理论等方法,探讨了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其大中型同域动物的空间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大熊猫同域动物共20种,分别属于2纲5目,其中东洋型分布物种占优势(30%)。大熊猫同域动物分布海拔显著低于大熊猫的分布海拔(P<0.05),大熊猫分别与灵长目等5个目的动物在海拔分布上均存在显著的生态位分化(P<0.001)。灵长目动物在空间分布上与大熊猫分布相异,而其他目的动物与大熊猫空间分布类似。偶蹄目动物痕迹数量占比最高(54.14 %),而食肉目的小熊猫与大熊猫样线共同遇见率达到了43.75%。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大熊猫同域动物较为丰富,在海拔分布上与大熊猫存在生态位分化。该研究可为圈养大熊猫的放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9.
不同起源格氏栲林分下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福建三明小湖天然起源和人工起源的格氏栲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两种起源的格氏栲林下土壤微生物中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林芽孢杆菌所占细菌总数比例远大于天然林;天然林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以及固氮菌等生理类群的数量均高于人工林,而且,随着坡位的下降表现为由低至高的递增趋势。青霉和木霉是土壤真菌的优势种属,链霉菌属中的白色类群和黄色类群构成了土壤放线菌的主要组分,但在天然林中的数量明显低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0.
正2013年9月13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壶瓶山主峰(30°06'53.2″N,110°47'14.7″E,海拔2 099 m),观察到2只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2013年9月23日、24日,先后又在顶坪瞭望塔上(30°02'57.6″N,110°31'22.6″E,海拔1832 m)、神景洞碑垭(30°03'34.9″N,110°31'22.6″E,海拔1711 m)共观察到8只白喉针尾雨燕。白喉针尾雨燕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台湾(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