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982.
记中国辽宁西部九佛堂组发现的中国翼龙一新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小型翼手龙类骨架,建立一新种:谷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 gui sp.nov.。它的吻端直而尖锐,其下颌发育—明显的脊突。肱骨的三角脊发育,其末端没有扩展,呈四边形。翼掌骨的长度稍微短于飞行指第一指节的长度。股骨与胫骨之比率小,乌喙骨短于肩胛骨,联合背椎只有椎体相互愈合。虽然它与董氏中国翼龙相似,但是存在明显区别,比如个体较小,而大多数背椎椎体相互愈合等。谷氏中国翼龙是目前在辽西及其周边地区所发现最小的没有牙齿的翼手龙类。  相似文献   
983.
吉林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君容  杨永 《古生物学报》2003,42(2):208-215
报道产自吉林省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Alloephedra xingxuei gen.et sp.nov.)。大拉子组的时代处于早白垩世的阿普特期-阿尔必期(Aptian-Albian)。化石标本保存了植物的茎枝、雌球花及种子;该种的茎枝分节,节间具细纵槽纹,叶退化,雌球花单个着生于小枝顶部,种子成对且种子顶部宿存珠孔管等特征与现存麻黄科植物最为相近,因此可能属于麻黄科。  相似文献   
984.
伊朗卡尚地区始新世沟鞭藻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简要报道了伊朗卡尚地区库姆组首次发现的沟鞭藻类。计6属6种。根据沟鞭藻化石组合面貌,并结合介形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探讨了含沟鞭藻化石的地层时代.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大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985.
广东韶关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描述广东仁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放射虫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s.globosa动物群6属11种(包括3个未定种),它们分属于1目5科。这个动物群完全可以同苏皖南部孤峰组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s.longtanensis带、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板城组Ps.globosa带对比。本文还讨论了孤峰组的分布及孤峰阶参考剖面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86.
记述了新疆吐鲁番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肯氏兽类一新材料 ,它与短吻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brevirostris)正模特征相似 ,确定二者为同种。将中国已知的中国肯氏兽及副肯氏兽属的所有种进行支序分析 ,发现短吻副肯氏兽与中国肯氏兽及副肯氏兽属的其他种构成姊妹群。在与肯氏兽类其他相关属比较的基础上 ,建议以短吻种为基础建立一新属 :西域肯氏兽 (Xiyukannemeyeria)。  相似文献   
987.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两种新的翼手龙类化石(英文)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简要报道了辽西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两件新的翼手龙类化石 ,即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的张氏朝阳翼龙 (新属、新种 )Chaoyangopteruszhangigen .etsp .nov.和古魔翼龙科 (Anhangueridae)的顾氏辽宁翼龙 (新属、新种 )Liaoningopterusguigen .et.sp .nov.。前者为保存较完整的化石骨架 ,后者为一大型翼龙的头骨和部分头后骨骼化石。朝阳翼龙是夜翼龙科在亚洲大陆的首次确切的化石记录 ,也是层位最低和保存最完整的化石骨架。朝阳翼龙具有4节翼指骨 ,手指爪粗大弯曲 ,这些发现补充和修正了前人认为的夜翼龙科只有 3节翼指骨 ,手指爪退化缺失等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朝阳翼龙与该科的Nyctosaurusgracilis头后骨骼相比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胫骨特长 ,远长于股骨 ,翼掌骨和第 1翼指骨相对较短 ,肩胛骨短于乌喙骨等。辽宁翼龙是我国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翼龙化石 ,发育前上颌骨和齿骨弧形脊突这一古魔翼龙科的重要鉴别特征。与该科的其他成员相比 ,辽宁翼龙上、下颌的牙齿较少 ,仅分布在其前部 ,齿列约占上、下颌长度的 1 / 2。上颌第 1、3齿小 ,第 2、4齿巨大 ,其中第 4齿最大 ,为已知翼龙中最大的牙齿。牙齿具有明显的替换现象。夜翼龙科的成员仅分布于美洲大陆的晚白垩世地层中 ,而古魔翼龙科的成员则是  相似文献   
988.
侏罗纪的蛇颈龙类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 ,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则比较少见。亚洲的蛇颈龙化石 ,尤其是侏罗纪的属种大多破碎而难以鉴别 (Sato,1 998)。到目前为止 ,Bishanopliosaurusyoungi(Dong,1 980 )和Yuzhoupliosauruschengjiangensis(Zhang,1 985)是亚洲地区最为完整的侏罗纪蛇颈龙类化石 ,并且化石产自对于蛇颈龙而言比较罕见的淡水沉积 ,因此这些材料对于了解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历史动物地理和古生态来说非常重要。本文重新详细描述了采自中国重庆自流井组东岳庙段的杨氏璧山上龙2 ) (董枝明 ,1 980 )。愈合情况不好的椎体和椎弓以及耻骨的边缘形态表明 ,杨氏璧山上龙的正型标本是一个幼年个体的头后骨架。我们的研究表明杨氏璧山上龙主要依分叉的荐肋为特征 ,而这一性状在初次发表时作为颈肋特征被描述。璧山上龙的其他特征包括侧扁的神经棘以及狭窄的乌喙骨和肱骨上有一个突。经过重新修理的标本显示 ,坐骨和耻骨相对的面呈沟槽状 ,这一现象表明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要较原来描述的情况复杂 ,是一种依靠软骨的连接 ,而非直接接触。本文对杨氏璧山上龙的腰带部分进行了重新复原。O’Keefe (2 0 0 1 )的支序分析支持将Plesiosauria二分为Plesiosauroidea和Pliosauroidea,后者包含两个科 :Pliosauridae和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parvus-Quasifusulina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inagregaria-Boultoniawillsi亚带,1)Quasifusulinapseudocayeuxi-Rugosofusulinavalid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990.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竹蜓]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竹蜓]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竹蜓]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竹蜓]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 parvus-Quasi fusulina 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ina gregaria-Boultonia willsi亚带,1)Quasi fusulina pseudocayeuxi-Rugoso fusulina valid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竹蜓]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