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演变与城市地表覆被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概括与体现,目前对城市热岛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热岛效应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大多还是从对某些影响因子的测定入手,缺乏对区域热环境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与分析.近年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在利用Landsat 7 ETM+热波段数据反演上海地区地表温度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不同尺度下上海城市地表温度场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不同的驱动因子.进而,采用决策树方法构造城市热环境系统的分类和预测模型,建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场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挖掘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揭示出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心城区热环境空间格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驱动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性特征,各种影响因素在空间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决定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趋势.运用决策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影响热环境形成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成因机制及其空间差异,并可以进一步用来预测分析未来城市地表温度场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2.
上海城市植被变化轨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贵锋  徐建华 《生态学报》2009,29(4):1793-1803
通过TM影像解译,获取上海市1989、1997和2003年共3个时期的植被分布,构造植被变化轨迹,分析轨迹的空间格局;选择距离、人口和景观等3类共12个影响因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4年来,上海市的植被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浦东新区植被减少最多;3个时期均为植被的轨迹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3个时期均为非植被的轨迹占总面积的1/5.早期植被转化为非植被的轨迹主要在城区周围,而近期的转化的轨迹发生在距城区较远的地区;植被与非植被的交替变化轨迹,说明了植被并不是一味地被破坏,而是出现了可逆的变化过程.②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各因子对植被变化轨迹的影响强度大小依次是,离道路的距离>离行政中心的距离>离植被-非植被边界的距离>离商业中心的距离=1990年人口密度>离河流的距离>离高速公路的距离>土地利用多样性>2003年与1990年人口密度差=离上海市中心的距离.③回归模型的精度是满意的,其中二分类Logistic模型精度高于多分类Logistic模型.总体上,离道路的距离对植被变化影响最明显;变化轨迹表明在部分地区植被出现了植被-非植被反复变化的过程;植被分布不但具有空间依赖性,还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3.
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是工厂和居民区混杂的典型老城区.对其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附属绿地土壤的重金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样点的Ni、Cr、Cu、Zn、Pb和Cd含量超标,Hg和As的含量均没有超标;大部分绿地土壤没有出现重金属的污染,其中清洁安全和尚清洁占了69.83%和6.94%,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分别占了12.87%、2.56%和7.81%;周边利用类型不同的附属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别很大,居民办公区的绿地土壤没有出现重金属污染,试剂溶剂类工厂局部有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造船厂、机械厂、钢铁厂等重型工厂的附属绿地;利用类型不同绿地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也不同,重金属的相关性基本与产生污染的土地利用类型一致;污染源的距离以及对污染源保护不当是导致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注意对污染源的集中堆置或采取隔离措施,能有效减少重金属对绿地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4.
记述采自中国上海的无齿木虱属1新种:上海无齿木虱Edentatipsylla shanghaiensis Li et Chen,sp.nov.,给出危害海桐属植物的无齿木虱属名录,并重新组合和提供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和上海植物园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05.
华南虎目前处于极危状态。野生个体已极为少见,只有中国一些动物园内饲养着 53只。按其亲缘关系分为上海系和贵阳系,上海系的华南虎携带优秀的多子基因,但其子代的生活力不强;而贵阳系的虎虽然产子率不高,但子代的生活力很强,现存的6只贵阳系华南虎具有极高的基因保存与基因研究价值,应建立基因库。这些虎分散饲养于22个单位,大大降低了适龄虎的交配繁殖机会,浪费了本已有限的珍贵资源,是抑制其种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其种群的年龄结构非常合理,育龄虎占种群的62.3%,幼龄虎为28.3%,高龄虎很少,仅为9.4%,今后种群的发展乐观。  相似文献   
106.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在回顾分析各类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环境指标体系分为3类:(1)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区域一半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3)面向某一领域或专题研究的指标体系。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规划与管理的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该体系综合考虑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以及经济发展、城市与社会发展5个专题要素,前3个专题要素组成主体指标系统,后2个组成扩展指标系统。根据规划管理不同层次的需要,设置了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两个复杂程度不同的指标集,分别对应宏观与中观层次的规划要求,并使用灰色关联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在实例研究中,通过专家咨询法,选择了39项核心指标,31项辅助指标组成上海浦东新区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在计算各项指标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各指标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规划值,结合多级灰色关联法,提出了CIEE指数(Comprehensive Index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对各项指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7.
高峻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3,23(4):805-813
以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1984、1989和1994年3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在ARCI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景观数据库。将城乡交错带划分出5个一级景观类型,12个二级景观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对1984—1994年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到1984—1989年和1989—1994年两个时期各种景观的结构变化特征都有明显的差异。城乡交错带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区域发展常常受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较大,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常常是城市生态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虽然景观类型个体受人为控制较强,但整体却由于缺乏协调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无序性,这将造成今后景观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难点。因此今后有必要确立城乡交错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合理的景观结构,注重保护开敞空间,确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体系,提高区域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8.
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我国水稻产量变化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最新的温室气体和SO2排放方案,即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方案,通过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和作物模型CERES-Rcie相嵌套,在50 km×50 km网格尺度下,模拟了未来2080年我国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我国水稻的年平均单产水平各地有增有减,增产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中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山区增产幅度最大,减产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由于CO2的肥效作用,A2温室气体排放方案对我国水稻单产的正面影响大于B2方案,A2排放方案下,我国水稻总产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B2排放方案下,水稻总产表现为少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9.
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丽华  岳文泽 《生态学报》2008,28(4):1702-1710
城市热环境受到地表的物理性质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现.而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显著区别于其它景观类型.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研究对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上海市为例,首先提取了城市公园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数据,再利用Landsat7的ETM 为基本数据源,定量反演了城市热环境温度,然后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探讨了城市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公园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与其对应的温度具有负相关关系,而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环境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环境温度的相关程度远高于面积、周长与热环境温度的相关程度.公园斑块的面积以及周长与公园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在统计上相关性较差;而形状复杂性指数则与其影响力则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形状越复杂,公园对周围热环境影响力越强.因此,在城市公园建设中,除了公园类型、空间选址外,边界形状也应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BACKGROUND: Mount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 in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Here, we construct lncRNA associated models to predict pCR rate. METHODS: LncRNA expression profil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 were obtained from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by repurposing existing microarray data. 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firstly built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CR and lncRNA expression in the discovery dataset GSE 25066 (n = 488). Another three independent datasets, GSE20194 (n = 278), GSE20271 (n = 178), and GSE22093 (n = 97), were integrated as the validation cohort to assess the prediction efficiency. RESULTS: A novel lncRNA signature (LRS) consisting of 36 lncRNAs was identified. Based on this LRS, patients with NAC treatment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LRS-high group and LRS-low group, with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pCR rate in the discovery dataset. In the validation cohort,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both demonstrated that high LRS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CR rate. Subgroup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is model performed well in luminal B [odds ratio (OR) = 5.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2.7-10.8; P = 1.47e-06], HER2-enriched (OR = 2.5; 95% CI = 1.1-5.7; P = .029), and basal-like (OR = 5.5; 95% CI = 2.3-16.2; P = 5.32e-04) subtypes. Compared with other preexisting prediction models, LRS demonstrated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higher area under the curve. Functional annot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lncRNAs in this signature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cancer proliferation process.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our lncRNA signature was sensitive to predict pCR rate in the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which deserves furth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