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1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88篇
  217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掌叶木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利用9对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揭示了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观测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3.90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2.54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521,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962,PIC平均值为0.465。掌叶木的自然分布居群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该群体濒危,而濒危并不是因为遗传多样性降低而造成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为掌叶木8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为(GI=0.849~0.970),遗传距离为(GD=0.032~0.164)。基于Nei’s遗传距离用UPGMA法对掌叶木居群进行聚类,Nei’s的基因分化系数为(G_(st))为0.027,平均Nei标准遗传分化系数(G'_(st)N)为0.031,平均Herick’s标准遗传分化系数(G'_(st)H)为0.064,基因流(N_m)为3.368。AMOVA分析结果表明:掌叶木居群间变异占3%,居群内变异占97%,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大于居群间的分化。利用Mantel检测发现,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r=0.299,P0.05)。该研究结果为掌叶木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2.
玉米耐旱功能标记辅助选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培育耐旱品种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在干旱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随着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耐旱通用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发掘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法。本研究在已发掘的耐旱通用QTL基础上,选取相关的18个连锁标记进行开发并且验证在不同种质背景下24份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4245;通过GGT32(Graphical GenoTypes)图示基因型软件分析SSR位点,得出umc2217、umc2029、phi099、umc1213和phi022这5个连锁标记可用来初步鉴定玉米耐旱性;利用卡方检验,得出phi022和umc2217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与耐旱密切相关。因此,这几个连锁标记不仅可被用于相应群体的耐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而且为以后的标记辅助选择及抗旱性基因克隆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63.
目的: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每搏量变异对于预测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16例外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进行容量负荷试验.分别于扩容前后记录患者心率(heart rate,HR)、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以及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容量反应性阳性定义为容量负荷后患者SVI增加不少于10%.结果:16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为容量反应性阳性,4例为容量反应性阴性.容量负荷后所有患者CVP以及SVI显著增加(P均<0.01),而SW显著降低(P均<0.01).容量反应性阳性的患者,其容量负荷前的SW明显高于容量反应性阴性的患者(P口<0.01).以SVV=12.5%为界值,其判断容量反应性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100%.结论:SW能准确地预测感染性患者的容量反应性.  相似文献   
964.
965.
MONOCULM 1(MOC1)基因在植物腋分生组织和腋芽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植物分蘖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T-PCR、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获得MOC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Sc MOC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的c DNA序列包含一个长度为129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含有GRAS保守结构域的非分泌蛋白,其分子量为45.43 k D,理化等电点p I为6.98。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c MOC1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水稻(Oryza sativa L.)等禾本科植物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高粱、小米草(Setaria italica(L.)P.Beauv.)、玉米(Zea mays L.)等禾本科植物MOC1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Sc MOC1在甘蔗品种ROC22中的序列变异分析发现,30个克隆得到的序列中共有46个SNP位点和29处In Del位点,其中1个位点发生的单个碱基缺失和另一个位点的4个碱基插入是造成基因编码蛋白序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中性检测表明,Sc MOC1在ROC22中遵循中性进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Sc MOC1在甘蔗品种ROC22分蘖期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分蘖芽、叶鞘、生长点)、茎尖生长点和不同发育阶段腋芽(幼嫩腋芽、半大腋芽、较大腋芽、成熟休眠腋芽)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c MOC1在分蘖期的ROC22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生命活跃的茎尖生长点处表达量最高;在腋芽形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表达总体呈现出"升-降-升-降"的趋势,说明Sc MOC1基因可能在甘蔗腋芽形成发育阶段中发挥作用。以上研究可推测Sc MOC1在甘蔗的分蘖性状调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为Sc MOC1的功能研究及其在甘蔗产量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6.
石福臣  王志西 《植物研究》1998,18(4):468-471
中国东北部的落叶松属植物,在分类学上常被视为2个种^[2,3]。然而对其种鳞的形态、正常种鳞的数量及针叶长度的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以上性状存在地理处的差异,然而又有明显的连续变异特性,证明长白山及东北东部分布的落叶松,在起源上晚于兴安落叶松(Lix gmelinii),应是兴安落叶松在东北东部的地理变异种。  相似文献   
967.
基于SSR标记的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3对本课题组自主开发设计的SSR特异引物对中筛选出22对多态性引物,对46份荔枝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54个等位基因,其中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4,共获得23个特异性标记,各标记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值、平均期望杂合度和PIC值分别为0.451、0.355和0.507。其中L it6位点各数值最高,是最理想的选择标记。利用22对多态性引物对46份荔枝种质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相似系数在0.63~0.95之间,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并发现淮枝(广东)与淮枝(海南)两者可能为同名异物品种。  相似文献   
968.
唐古特白刺单果优株果序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单果大小和口感等指标选择出39个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果用优株。并以此为试验材料进一步就果序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中选优株的果大小、果重、核果比等单果性状株间差异显著,而株内变异较小。在白刺天然群体内,果序性状差异极为显著,其中不乏果序重突出的单株。中选优株B12、B19等的平均果序重可达8.260g和8.271g,分别比对照高出6.86倍、6.87倍;比39个中选优株的平均值超出1.26倍、1.29倍。尽管白刺株内果序重变幅较大,但B12、B19的果序重最小值仍远远高出对照,甚至分别高出39株平均值79%和66%。由于与果序重密切相关的每序核果数与单果重等单果性状相对独立,因此从果用型白刺开发利用角度考虑,与产量相关更为紧密的果序重应该作为白刺优株选择以及亲本选择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9.
猪线粒体DNA长度因D-loop中mtMs序列重复数变异而不同。为阐明猪mtMs变异及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对4个藏猪群体、八眉猪、烟台黑猪及3个引入猪群体共164个个体mtDNA D-loop全序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中发表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了其中的重复单元核苷酸变异、重复次数及其在各群体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因重复单元“5’-TGCGTACACG-3’”第2~4和10位上碱基变异,猪mtMs形成了以其为核心序列的多种重复单元(R^A^R^G)组成的复合结构,重复数介于3~47之间。单一重复(R^A)组成的mtMs结构在各群体中表现出分布优势,而大多数复合结构(R^AR^B)分布在国外选育群体中。藏猪的mtMs复合结构多达8个,R^AR^CR^E为其特有,另有5个与八眉猪共享。中国野猪和韩国地方猪种也有其特有mtMs结构。丰富的mtMs变异和特有结构与长期适应进化有关,本研究为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及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标记工具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0.
针对世界性的草原普遍退化,以及人类利用的影响问题,该文阐述了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演替中气候顶极、环境变化与草原状态转移、放牧利用与干扰顶极,以及人工辅助干预恢复,提出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路径与状态模式。该文特别强调:应该以生态系统为视角开展退化草原恢复,而非仅考虑植被或土壤等单一过程;同时注重干扰下的退化草原恢复,其恢复状态可能存在多个选择。退化草原恢复包括3种基本方式:1)依渐进式恢复的生态演替理论,在环境条件较好,退化程度处于中轻度的草原,借助系统自组织性,以“自然演替”能够达到顶极或近顶极状态; 2)人工辅助干预恢复:对重度或极度退化草原,突破由于非生物(土壤物理、养分等)与生物(植物定植、物种相互作用等)因素带来的限制,使用工程、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等方法,可以恢复到某种平衡或稳定状态,或者顶极状态;3)放牧干扰恢复:通过适度家畜放牧,调控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主要过程(生产力形成、养分循环、反馈作用),进而促进与维持较高的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稳定性,对于处于中轻度的退化草原可以选择这种恢复方式。总之,退化草原恢复的目标是实现其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