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55篇
  323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双单倍体群体中区间分子标记定位(QTL) 的相关方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提出对区间标记座位赋值后求此赋值与待定位的数量性状表型值间的简单相关系数C,以此进行连锁测验,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用C值继而求出该数量性状座位(QTL)与各标记座位(ML)间的重组值.  相似文献   
872.
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综述了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无融合生殖能固定杂种优势,是新的研究热点。无融合合生殖转充研究取得长足进展。胚胎发生研究手段由切片技术逐渐发展为整体透明、组化荧光技术。大孢子母细胞(MMC)细胞壁无胼胝质(callose)及MMC哑铃状核是二倍性孢子形成区别于有性生殖的特征。DNA分子标记是无融合生殖研究的新的有效工具,狼尾草属、摩擦禾属的无融合生殖分子标记已被找到,并且后者已定位到玉米第6染色  相似文献   
873.
分子标记技术在蕨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和生殖方式;回顾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蕨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种间亲缘关系和分类学的研究、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的研究,以及系统发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最后,对蕨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74.
方晓敏  许尚忠  张英汉  徐宁迎 《遗传》2005,27(4):571-574
通过对西门塔尔牛育种核心群6个父系组成的150头母牛产奶性状的测定,结合微卫星标记技术,于4条染色体上选择12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产奶性状的微卫星标记分析,研究各位点对乳脂、乳蛋白、乳糖、干物质和奶中体细胞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位点都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H)在0.64~0.86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也达到0.60以上,最高者ILST093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85;位点ILST093对奶中体细胞数有显著性影响(P<0.05),位点BMS711对乳脂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位点BM1905与奶中乳糖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位点BM6438与五个产奶性状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5.
为了制定科学的资源保护策略、促进其开发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对西南地区55份野生狗牙根材料,联合采用 SSR 和 AFLP 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通过进行引物筛选,筛选出有效引物组合18对和11对;SSR 和 AFLP 扩增总条带353和626条,多态性条带267和592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9.61和53.83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5.10%和94.57%.聚类分析表明 GS=0.806时,可将所有供试材料分成6个组群,当 GS=0.82时,可将第 VI 个组群分成4个小组,当 GS=0.836时,第 VI 组群中第3小组的14个材料分为3个组群基于 Shannon 多样性指数,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7.41%,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2.59%.基于 Nei 氏无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的聚类分析表明,各生态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两种标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SSR 和 AFLP 标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相关性较高,证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 SSR 和 AFLP 两种联合分析,结果会更加合理和有效.  相似文献   
876.
BLCAP is a potential gene for suppression of cervical carcinoma, which was found by analysing the cervical carcinoma specimen with the oncogene and anti-oncogene cDNA microarray. Basing on the bioinformatical analyses, we try to predict the function of blcap ge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everal genes that highly resemble with blcap. The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sequences of blcap and Homo sapiens mRNA (DKFZp564M053) or BC10 is 99% and 87%, respectively. The protein encoded by BLCAP is composed of Leu(19.5%), pro(9.19%), ser(8.04%)、 cys(8.04%) and other amino acid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N-terminal of BLCAP encoded protein is an alpha helix. In the C-terminal, it is beta sheet and in the middle, it is coil. The of the terminals is more hydrophobile than the middle region. Between 45-55aa, there is a transmembrane region. Therefore, we forecast the BLCAP is a member of transmembrane protein I. By analyzing the signal peptide and the procedure of blcap gene with the program of SignalP (V1.1), we found a cleavage site in 59-66aa. By using the program of Netpho, we predicted there might be three phospholate sites at 68aa, 73aa and 78aa. At 78-81aa, we found a typical [ST]-X [2] -[DE] structure—the phospholate site of tyrosine protein kinase,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its function. Bioinformatic studies of blcap provid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nction researches of BLCAP in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877.
878.
稀土元素标记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79.
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树种, 具有速生、易无性繁殖、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 是典型的南方型杨属树种。研究滇杨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对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我国滇杨主要分布区云南和四川共采集了6个种群, 包括云南的昭通(ZT)、会泽(HZ)、嵩明(SM)、洱源(EY)、拉市海(LS)以及四川的美姑(MG), 共64个个体, 利用34对SSR分子标记和3对cpDNA叶绿体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SSR引物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 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29, 观测杂合度(Ho)与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52和0.472, 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值为0.238, 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平均值为0.421, 基因流(Nm)为0.806。滇杨的遗传结构分析(DAPC)与遗传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UPGMA聚类分析均将6个种群划分为3个亚类: 第І亚类包括昭通种群、会泽种群和嵩明种群的4个个体, 第ІІ亚类包括嵩明种群的6个个体以及洱源种群和拉市海种群, 第III亚类为美姑种群; 嵩明种群包含第І和第ІІ两个亚类的混合遗传成分。3个cpDNA联合序列中共检测到35个变异位点, 分为13个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H5在种群中分布最为广泛, 其余的单倍型均为种群特有的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研究表明滇杨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地域性, 可选择就地保护; 昭通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 且包含7种叶绿体单倍型, 单倍型类型最多, 应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880.
脂肪酸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两种海洋微藻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生态学报》2011,31(4):933-942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 ∶ 4ω3、22 ∶ 6ω3含量较高,中肋骨条藻中16 ∶ 1ω7、20 ∶ 5ω3的含量较高。二者分别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有两个特点:(1)20 ∶ 5ω3和22 ∶ 6ω3的含量均较高;(2)其体内表征桡足类浮游植物食性、由桡足类自身合成的20 ∶ 1和22 ∶ 1脂肪酸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中华哲水蚤对不同脂肪酸的吸收和转化效率不同,但以脂肪酸作为标记还是成功的指示了中华哲水蚤对微藻的摄食。在饥饿培养中,首先消耗的是那些浮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结构脂肪酸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保守性。结合各脂肪酸标记变化趋势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18 ∶ 4ω3、18 ∶ 4ω3/16 ∶ 1ω7、∑18/∑16能较好的指示中华哲水蚤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仅16 ∶ 1ω7/18 ∶ 4ω3能指示中华哲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