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3篇
  免费   1862篇
  国内免费   851篇
  15266篇
  2025年   69篇
  2024年   288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512篇
  2016年   540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552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547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543篇
  2005年   490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295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257篇
  1995年   222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120篇
  1985年   129篇
  1984年   143篇
  1983年   84篇
  1982年   120篇
  1981年   74篇
  1980年   96篇
  1979年   79篇
  1978年   57篇
  1977年   56篇
  1976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对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临床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ASICs的功能异常与一系列临床疾病和症状密切相关,包括神经系统肿瘤、缺血性损伤、癫痫、疼痛以及亨廷顿氏症等。在细胞内正常的分布与定位是AISCs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前提,而多项研究已经确认,在正常生理的状态下,ASICs在细胞内具有相对固定的分布方式。换言之,正常的细胞内存在着可以对ASICs的分布进行调节的调控系统。目前也发现了包括PICK1、HSP70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物质分子。鉴于ASICs在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ASICs功能异常的相关研究便成为了目前基础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就ASICs在细胞内的分布定位及其转运调节机制作一综述,进而初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2.
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结果表明,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共有185种蕨类植物,其中10种为广东新分布: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有刺凤尾蕨(Pteris setulosacostulata)、禾秆亮毛蕨(Acystopteris tenuisecta)、高大短肠蕨(Allantodia muricata)、细裂铁角蕨(Asplenium tenuifolium)、无盖肉刺蕨(Nothoperanema shikokianum)、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云南舌蕨(Elaphoglossum yunnanense)和黑鳞剑蕨(Loxogramme assimilis)。该地蕨类植物区系主要由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成分(各占约37%的种类)构成,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铁角蕨科(Aspleni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包含13种中国特有种但缺乏本地特有成分。垂直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植物(143种)生活在海拔900~1300 m的常绿阔叶林下,局限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植物有15种,而局限分布于海拔1400~1700 m的植物有23种。该地的珍稀蕨类植物有马尾杉(Phlegmariurus phlegmaria)、华南马尾杉(P. austrosinicu)、薄叶阴地蕨(Sceptridium daucifolium)、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中华桫椤、白桫椤、长柄车前蕨(Antrophyum obovatum)、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两广鳞毛蕨(Dryopteris liangkwangensis)、云南舌蕨、燕尾蕨(Cheiropleuria bicuspis)、锯蕨(Micropolypodium okuboi)和穴子蕨(Prosaptia urceolaris)。  相似文献   
103.
洲际入侵植物生态位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2010,18(6):547-S184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洲际物种交换与生物入侵, 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主要国家和地区入侵植物的地理起源, 发现洲际入侵主要包括东亚—北美、东亚—南美、欧洲—南非、欧洲—北美、欧洲—东亚、北美—大洋洲等, 这些洲际入侵造成的后果往往比陆内入侵更为严重。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预测入侵物种潜在分布范围是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依据, 但这些模型的一个关键假定是: 入侵物种的生态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保守的、稳定的。然而, 对于远离原产地种群并能快速适应新生境的洲际入侵植物来说, 生态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入侵种能否在入侵地保持原有的生态位, 取决于制约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素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地区间是否发生变化。本文中作者总结了洲际入侵与陆内入侵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的异同点, 认为这些限制物种原产地分布的因素如扩散限制、种间互作、适应性进化、生态可塑性和种群遗传特性等均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生态位的改变。建议下一步的研究应该重视: (1)对生态位属性进行多尺度的研究, 包括时间、空间、环境或系统发育等几个方面; (2)对比生态位稳定与发生偏移的物种特性, 确定什么样的入侵物种更容易改变原有的生态位; (3)进行生态位时间动态格局研究, 探讨生态位变化的倾向、历史速率和偏移程度, 以便判定生态位变化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将会进一步提高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能力, 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气候变化和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运用已建立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对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三峰型,6月和9月出现低谷,8月达最大(2.58mm·d^-1),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十分相似.1995年地表径流量的模拟值平均为0.203m·年^-l,空间分布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最高为高山流砾滩(0.619m·年^-1),最低为阔叶红松林(0.081m·年^-1).年地表径流量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极显著负相关指数关系(R^2=0.857).年地表径流量与气温和总辐射呈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65和0.836),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950),还与土壤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对锦鸡儿属羽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和假掌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形态结构、渗透调节和水分代谢进行了比较研究。小叶锦鸡儿在内蒙古高原分布于东起呼伦贝尔 (1 2 4 .0 0°E)西至达茂旗(1 1 0 .4 3°E)的半湿润至半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最适地区是锡林浩特 ;狭叶锦鸡儿在内蒙古高原分布于东起锡林浩特 (1 1 6 .0 7°E)西至阿拉善 (98°E)的半干旱至极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最适地区是阿拉善。这种分布格局和生长发育适应性说明 ,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更适宜干旱环境。小叶锦鸡儿叶片平展、被绿色柔毛 ,有时上面近无毛 ,狭叶锦鸡儿叶片呈瓦状、被粉白色柔毛 ;狭叶锦鸡儿叶片厚度 /面积比值和长 /宽比值大于小叶锦鸡儿 ,叶片生物量小于小叶锦鸡儿。这些特性使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保水能力强。由于狭叶锦鸡儿的渗透调节物质浓度大于小叶锦鸡儿 ,导致细胞渗透势低于小叶锦鸡儿 ;狭叶锦鸡儿叶含水量低于小叶锦鸡儿 ,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大于小叶锦鸡儿 ;狭叶锦鸡儿叶水势低于小叶锦鸡儿。这些特性表明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渗透调节能力强。狭叶锦鸡儿的蒸腾速率和日蒸腾积累值均小于小叶锦鸡儿 ,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叶锦鸡儿。由于叶形态变异、良好的渗透调节功  相似文献   
106.
中国特有植物银杉林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仅在四川、贵州、湖南和广西四省区残存。其地理分布可归结为大娄 山、越城岭、八面山和大瑶山等4个集积地。现有的银杉林全部为混交林.主要有7个类型:银杉-甜槠混交林、银杉-石栎混交林、银杉-亮叶桦混交林、银杉- 广东五针松混交林、银杉- 长苞铁杉混交林、银杉- 大明松 混交林及银杉- 南方铁杉- 福建柏混交林。银杉处于优势地位、群落相对稳定,但银杉更新不良。在自然演替 中,阔叶树种的入侵对银杉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将会取代银杉。为了保护银杉,在林地对阔叶树进行透光伐,在林窗人工移植银杉幼苗幼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7.
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49种,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分析的204号样品,系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逐月采自厦门海域的浔江区(Ⅰ区),西港区(Ⅱ区)和九龙江口区(Ⅱ区)。  相似文献   
108.
闫琰  姚杰  张新娜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16,36(23):7644-7654
幼苗的空间分布对群落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于2011年夏季在蛟河地区3个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并于2012—2014年对幼苗样方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分布以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五角枫(Acer mono)、杉松(Abies holophylla)和东北枫(Acer mandshuricum)4个主要树种幼苗与大树的空间关系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用Syrjala检验分析了样站尺度上幼苗密度、丰富度空间分布在年际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分布在不同群落和年际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样站尺度上3个样地内的幼苗密度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变异性,而幼苗丰富度的空间异质性较低。表明幼苗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对幼苗密度有着重要影响。(2)样站尺度上幼苗数量和物种数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份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种子产量、扩散方式和群落组成对幼苗空间分布的影响。(3))从死亡幼苗与大树空间关系来看,4个主要树种的死亡幼苗与成树表现出相似的分布格局,这既表明成体植株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够影响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也从侧面说明了负密度制约效应对幼苗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2015年在海南省豇豆上发现中国新记录种暗褐露尾甲Epuraea picinus。本研究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m*/m、c、k、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海南省7个乡镇8块豇豆地上的暗褐露尾甲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暗褐露尾甲成虫在海南豇豆上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均为聚集分布,0.83头/百株时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10.
采用HPLC-UV和LC-MS方法相结合测定分析了海柯皂苷元在蒺藜总皂苷灌胃Sprague-Dawley(SD)大鼠体内不同器官组织分布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大鼠胃肠中蒺藜总皂苷中有部分海柯皂苷水解为海柯皂苷元;在从6到32 h灌胃蒺藜总皂苷的大鼠肝脏中可检测到海柯皂苷元的存在,证明有一定量海柯皂苷元从大鼠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对于海柯皂苷元检测,API-MS检测方法较UV方法有更高的灵敏度,且有好的专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