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7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73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2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6篇 |
197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93.
本文测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内沼蛙(Rana guentheri)多个种群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DNA序列,并与广州及越南共4个沼蛙基因序列作对比,研究各地区种群遗传分化状况,研究表明三个地区之间的序列遗传分化为0.4%~1.1%,表明沼蛙mtDNA 16S rRNA基因进化速率比较低,其中香港沼蛙10个个体在mtDNA 16S rRNA基因上没有出现变异,共发现5种单倍型,其中香港与广州种群关系最近,越南河内种群与志玲种群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4.
95.
A taxonomic study of the Rana narina complex,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 (Amphibia: Ranid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SAFUMI MATSUI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4,111(4):385-415
A morphometric and electrophoretic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axo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eight population samples of the Rana narina complex from the Ryukyu Archipelago of Japan and Taiwan. Five discrete morphotypes are differentiated, and these showed considerabl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from each other. From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each of the five morphotypes is judged to represent a species, and three are described as new. Rana utsunomiyaorum sp. nov. and R. supranarina sp. nov. are sympatric in Ishigakijima and Iriomotejima islands of the Yaeyama Group, and differ from the other members by having a shorter hindlimb. Rana utsunomiyaorum is the smallest in the complex, while R. supranarina is the largest. Rana amamiensis sp. nov . occurs on Amamioshima and Tokunoshima islands of the Amami Group and, like R. narina from Okinawajima of the Okinawa Group, has a long hindlimb; it differs from the latter species by having a larger body and relatively small tympanum. These two species differ from R. swinhoana from Taiwan by having a narrower disk on the third finger. A key to known species of the complex is given. Further, syslematics of the R. narina complex within Rana , body size in the two sympatric species, and sexual dimorphism found in this complex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6.
两种蛙Sox基因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PCR技术,以参考人SRI,基因HMG-box的保守区序列而设计一对特异引物,扩增了黑斑蛙和金线蛙的Sox基因。结果两种蛙的雌雄个体均扩增出217bp的基因片段,与人对照相同。对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显示,两种蛙雌雄个体间的单链迁移率相同,两种蛙之间差异较小,而与人有较大差异。测序表明,两种蛙的Sox序列之间以及与各类物种的Sox基因都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充分显示出Sox基因在系统进化上的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97.
虎纹蛙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调节的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离体静态孵育系统和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性成熟的虎纹蛙雌蛙离体的视前-下丘脑-正中隆起(P-H-ME)片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调节。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GABA)对成熟前期蛙离体P-H-ME片段的哺乳类GnRH(mGnRH)的释放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随着GABA作用浓度的增加,刺激作用逐渐增强。100μmol/L的多巴胺(DA)及1μmol/L和10μmol/L的雌二醇(E2)则显著抑制鸡ⅡGnRH(cGnRH-Ⅱ)的释放。10μmol/L和100μmol/L的睾酮(T)以及10μmol/L的E2显著刺激冬眠期蛙P-H-ME片段mGnRH的释放。这些结果表明,GABA,DA及E2和T对虎蚊蛙GnRH的释放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8.
【背景】美国牛蛙养殖过程中病害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细菌性病害,其病原种类多、病原菌复杂多样、蔓延速度快、发病死亡率高,一直是牛蛙养殖过程中防控的难点。【目的】确定从患病牛蛙体内分离到的一株细菌NW1203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方法】无菌操作从牛蛙体内取样划线分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进行种属鉴定,通过人工感染、溶血性试验和病理切片观察分析其致病特性。【结果】经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NW1203为金黄杆菌属细菌,与Chryseobacterium sp. F30的相似性达100%,进化树也显示该菌与金黄杆菌属细菌聚类;溶血性试验表明,菌株NW1203对绵羊、小鼠和牛蛙的血细胞都呈完全溶血;人工感染试验及感染病蛙的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菌株NW1203对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可引起牛蛙肝、肾、脾等主要组织严重病变,LD50为4.753×103 CFU/g。【结论】明确了菌株NW1203为牛蛙新病原,为牛蛙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0.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5-羟色胺(5-HT)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林蛙胃中的5-羟色胺阳性细胞最早在第38期被检测到,小肠和大肠最早出现在第41期。从41期开始,5-羟色胺细胞分布于胃、小肠和大肠中,在同一发育时期中,胃部分布密度最大。同一部位在不同发育时期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不同,其中胃内5-羟色胺细胞在38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分别为1.8±0.62和1.8±0.89,45期分布数量最少,分布密度为1.1±0.31;小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41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均为1.2±0.41,在44期和45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7±0.49和0.7±0.47;大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第42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为1.2±0.41,在44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为0.7±0.47。5-羟色胺细胞最早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随着胃肠道发育的日渐完善,在上皮基部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分布。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梭形和三角形。推测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出现时间、形态以及分布型是与黑龙江林蛙的个体生长发育需要、胃肠道各段的功能以及食性转变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