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95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71.
目的:建立和优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分离培养条件,以获得群体均一、未分化状态保持良好的MSCs.方法:收集不同周龄大鼠骨髓细胞;以不同浓度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60%低糖DMEM40%MCDB201为基础培养基,培养24h去悬浮细胞;以不同接种密度传代培养;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油红O染色考察MSCs向骨和脂肪组织分化的潜能.结果:采用57%Percoll液的分离效果优于70%Percoll液.6周龄(体重约180g)大鼠能在细胞分离的质和量上达到最佳效果.24h进行悬浮细胞去除、5×103/cm2接种密度传代培养,光镜和电镜显示MSCs增殖能力强,功能状态活跃,成脂成骨实验显示多向分化潜能保持良好.结论:优化大鼠周龄、分离液的密度、细胞培养条件及改进培养方法有助于获得多向分化潜能保持良好的均一的MSCs.  相似文献   
972.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7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条引物共检测到363条带,总多态位点比率为100%,Nei基因多样度为0.280,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3,结果表明,小驼嗡蜣螂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2.5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87.4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在0.074~0.203,基因流(Nm)在4.569~9.791,表明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在本研究涉及的地理范围内,小驼嗡蜣螂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说明小驼嗡蜣螂种群间的分化与其生境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973.
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变异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种质样品的鉴定。由于在某些条件下,RAPD结果重性较差,限制这一技术的应用。本文综合了一些文献中引起片段变异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减少这些不需要变异的方法。由此提出了一个含有全部描述符的项目表,它包括RAPD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再现植物材料RAPD结构的必须核对的程序。此标准程序和描述形式有促进类似材料在不同实验室所做结果进行比较,而且允许RAPD结果作  相似文献   
974.
[目的]原核表达系统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的过程中,可溶性外源蛋白的产量是决定成本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方法]本项研究中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7种不同的重组质粒(-1、p-2、p-3、p-4、p-5、p-6、p-7),检测其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哪一种培养基更适合于外源蛋白的表达,提高目的蛋白的产量。[结果]结果显示,这7种重组蛋白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的表达量是普通LB培养基的4~8倍;并在此基础上,对复合培养基的成份进行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种优化培养基(改良培养基-4),P-1、P-2、P-3这3种融合蛋白在这种改良培养基中的表达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至少2倍。  相似文献   
975.
RAPD技术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桂荣 《昆虫知识》1999,36(3):184-188
本世纪70年代以前,对昆虫进行遗传研究,主要是利用它的各种外部形态和生理缺陷(如翅长、体色、致死突变等)等特征。所需周期长,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随着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电泳技术在许多昆虫遗传变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人,发现蛋白质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同时,能检测出的变异频率不能满足继续深人研究的需要[1]根据现代遗传学的观点,物种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外部形态的变异及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变化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基因中DNA分子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DNA…  相似文献   
976.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42 种随机引物中, 有2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1~14 之间,平均每个个体获得168个RAPD标记 ,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5个,个体特异性标记有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0.27±0.023, 马麝为0.105±0.013, 种间为0.241±0.02 ,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977.
本研究在揭示银鲫两性生殖方式的基础上,对以一尾人工雌核发育克隆F的卵子与一尾天然雌核发育克隆D的精子授精所获得的18尾FD后代及其亲本进行RAPD分析.扩增结果表明,在18尾FD子代中可检测到丰富的DNA多态片段,这些多态片段来自于银鲫两性生殖的重组.FD子代的扩增图谱不仅与母本的扩增图谱不同,而且个体间的扩增图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DNA片段根据其来源可基本分为四类.与异精刺激雌核发育的子代的情况不同,两性生殖FD子代间平均遗传距离高达0.23±O.123,远远高于异精刺激雌核发育的子代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约<0.01).在FD的三类表型中,SD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为0.235±0.097;其次是SF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48±0.073;而NL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为0.094±0.083.银鲫的遗传多样性和两性生殖方式为银鲫种群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创造了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在分析了2320条(平均每个个体116条)可分辨的扩增带的基础上,采用NJTREE构建了呈现FD个体间及其与亲本相似性的分支图.NL3与母本的相似度最高,SD3与父本的相似度最高.在FD三种类型中,SD与NL和SF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大(>0.31),而NL和SF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124.母本与父本的遗传距离约为0.35,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类似,而FD 18尾个体与父母本的平均遗传距离均约为O.32,基本一致.但将18尾个体按体型分别统计平均遗传距离,不同的体型与父母本的相似性存在着较大差别.母本与SF的相似率最高,约为71%;父本与SD的相似率最高,约为70%.这可能由于扩增出一些与表型相关的DNA片段,从而导致了FD三种类型与亲本的相似性与表型相关.银鲫具有两种生殖方式的揭示将为解决长期困惑进化遗传学家的难题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也进一步确立了银鲫在单性脊椎动物和多倍体脊椎动物进化遗传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78.
用RAPD标记探讨金色果蝇复合种内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中明  陆剑  戴灼华 《动物学报》2001,47(6):625-631
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金以果蝇复合种的5个姊妹种(Drosophile auraria、D.biauraria、D.triauraria、D.quadraria和D.subauraria)共12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在40种10碱基随机引物中有30种引物对每个种群都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扩增结果。在161个RAPD标记中有129个呈多态性。以遗传距离为尺度用UPGMA法构建了该复合种的聚类关系图。聚类分析结果结果表明:D.subauraria处于聚类关系图的基部,为该复合种中最早分化的种类;其后才是D.biauraria的分化,而D.auraria和D.quadraria的分化相对较晚。此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D.quadraria为金色果蝇复合种祖先种的观点。RAPD分子标记为金色果蝇复合种的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79.
将前人报道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与大肠杆菌质粒提取方法相结合,对常用试剂盒质粒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一种快速、安全、高效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提取过程中,溶菌酶最佳浓度为20mg/ml,最佳处理时间为30min,同时避免了毒性物质溴化乙锭的使用。多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乳酸菌天然质粒的提取效果。且重复性好,为下一步乳酸菌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0.
以纤维堆囊菌SOF5-76为试验菌株,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产埃博霉素B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埃博霉素B的产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筛选出对埃博霉素B产量有显著影响的3个因素为马铃薯淀粉、脱脂奶粉和无水氯化钙,在此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佳响应面区域;再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确定重要因素的最优浓度。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为:马铃薯淀粉3.9 g/L、脱脂奶粉2.2 g/L、无水氯化钙1.3 g/L、葡萄糖1 g/L,豆饼粉1.5g/L,七水硫酸镁2.5 g/L,EDTA-Fe3+3 mL/L,微量元素(TE)0.5 mL/L,VB121 mL/L。在此最优条件下发酵埃博霉素B的产量为29.95 mg/L,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发酵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1.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