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01.
中国蓼属头状蓼组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国蓼属头状蓼组17种7变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分为4种类型:(1)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深波状;(2)非典型不等型,偶有无规则型,表皮细胞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弓形、波状或深波状;(3)平列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深波状;(4)平列型兼有非典型不等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根据其叶片下表皮气孔器类型,结合该组植物形态、习性等特征,将中国蓼属头状蓼组植物划分为4个系,即掌裂叶系、多年生系、蓼子草系以及一年生直立系。  相似文献   
102.
103.
报道了中国蓼属两新种。蜀蓼(Polygonum shuense)与大理蓼(P.subscapsum)相似,但基生叶的基部渐狭,沿叶柄下延,边缘具圆齿,花白色,花柱3,离生,瘦果长卵形,无光泽可以区别。察隅蓼(P.chayuum)产西藏,这个新种的茎不分枝,自基部至中部无叶,仅有托叶鞘,叶着生于茎的上部,这些特征奇特,明显不同于其它种类。  相似文献   
104.
选用叶绿体基因trnL-F,rbc-L序列和核核糖体ITS序列对蓼属头状蓼组的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以药用大黄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对3个片段的单独和联合矩阵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头状蓼组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与春蓼组、刺蓼组和金线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头状蓼组作为一组放在春蓼属,细茎蓼和蓝药蓼从头状蓼组转移至冰岛蓼属;不支持将刺蓼组并入头状蓼组;对于小叶蓼的系统学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虎杖营养器官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该法以醋酸镁甲醇液为显色剂,以大黄素作标准对照品.其回归方程y=0.0576x+0.0012,r=0.9962.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期中,各营养器官总蒽醌的变化不明显,蒽醌类化合物在各营养器官中含量的顺序依次为根>叶>茎;三年生的根高于一年生根;幼嫩茎叶的含量高于成熟的茎叶.在三年生根中游离蒽醌的含量在7月和9月出现两个峰值,8月降至最低;一年生根、幼叶、幼茎和老茎中游离蒽醌的含量在7月左右最高;除根外,幼叶的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其它营养器官高,且其生物量大,因此幼叶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6.
虎杖中白藜芦醇与大黄素的综合提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虎杖中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及大黄素进行了综合提取,通过各单因素实验及进一步的正交实验,确定出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在超声波功率50W,pH值为4,料液比为1:20,温度40℃下,用体积分数80%的乙醇+丙酮(两者体积比1:1,以下同)超声提取30min.提取得率白藜芦醇与大黄素分别为3.34%与2.89%.  相似文献   
107.
Introduction –  The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tudies carried out on species from Polygonum L. genus showed biological activity both of the extracts and the components isolated from them. These results were the impulse to examine Polygonum amphibium L. Objective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e isol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methanol extrac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cytotoxic effect on human leukaemic cell lines. Methodology  – Three flavonoid components from butanol soluble fractions of methanol extract by CC and PC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 were isolate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1H, 13C and correlation (DEPT, H‐H, COSY, HMQC, HMBC) NMR, UV and FAB‐MS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anti‐leukaemic activities of 1 and 2 against Jurkat and HL60 cell lines was carried out in vitro using annexin V fluorescence assay. Results  – Two new flavonoid glucuronides, quercetin‐3‐O‐β‐glucuronide ( 1 ) and quercetin‐3‐O‐α‐rhamnosyl‐(1 → 2)‐β‐glucuronide ( 2 ), and kaempferol‐3‐O‐α‐rhamnosyl‐(1 → 2)‐β‐glucuronide ( 3 ), were isolated from Polygonum amphibium L.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lucuronides of quercetin are able to induce apoptosis in the tested human leukaemic cells. These compounds penetrate through cytoplasm to the cellular nucleus of the cultured cells, and give intensive apoptotic responses in the stimulated leukaemic cells.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creas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1 nm to 10 µm ) of 1 or 2 and periods of exposure (1–3 days). Conclusion  – Compounds 1 and 2 may be considered good candidates for leukaemia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8.
以西南横断山区高山草甸优势植物种珠芽拳参(Polygonum viviparum)和银叶委陵菜(Potentilla leuconota)为研究对象, 将其物候分为花芽期、开花期、凋谢期和种子成熟期4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分为开始、峰值和结束3个状态。采用开顶式增温箱进行模拟增温, 连续增温4年后, 于增温第5年的2016年生长季跟踪调查了模拟增温对珠芽拳参和银叶委陵菜的繁殖物候序列的影响, 以探讨高山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显示, 模拟增温后: 1)珠芽拳参各物候阶段的持续时间缩短; 除凋谢阶段起始、结束期延迟外, 其他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 各阶段的过渡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繁殖周期缩短; 2)银叶委陵菜各物候阶段的持续时间延长; 凋谢期结束前各状态(除开花峰值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前; 各阶段过渡期对增温的响应不一致, 繁殖周期延长。结果表明: 完整的繁殖物候序列能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应对策略存在种间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09.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是三峡水库消落区常见的4种一年生植物。该研究旨在验证这4种植物的种子能否耐受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水淹环境及种子在消落区变化的环境中能否成功地萌发。将消落区按照吴淞高程标准划分为9个高程梯度(145-150 m、150-155 m、155-160 m、160-163 m、163-166 m、166-169 m、169-172 m、172-175 m和>175 m), 实地播种这4种植物的种子(或果实), 并将种子萌发划分为“有泥沙淤积于种子表面”和“无泥沙淤积于种子表面” 2组。观察在消落区水位变化(蓄水到退水)一个周期内种子能否耐受水淹及水淹对不同高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 (1)稗、苍耳、合萌和水蓼的成熟种子(或果实)能够耐受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水淹环境并保持活力。(2)这4种一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起始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都随着高程的降低而逐渐缩短(p < 0.01); 高程169 m以下, 种子萌发的起始时间显著缩短(p < 0.01)。总体来看, 在同一高程区域内, 合萌种子的萌发起始时间略长一些, 苍耳次之, 水蓼最短。(3)对稗、苍耳和水蓼的种子而言, 萌发率随高程的降低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合萌的种子萌发率随高程的降低总体呈下降的趋势。(4)水淹过程中产生的泥沙淤积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苍耳的种子萌发而抑制合萌的种子萌发。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这4种一年生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在三峡水库消落区变化环境中能够耐受水淹并成功地萌发, 可应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中。  相似文献   
110.
用反相层析法从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根茎的水提物中分得2个新的二苯乙烯甙(1、 2)及9个已知化合物:没食子酸(3)、 2,6-二羟基-苯甲酸(4)、吲哚-3-(L-α-氨基-α-羟基-丙酸)甲酯(5)、 1, 2-二羟基丙烷-1-(4-羟基-苯基) (6)、大黄素(7)、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8)、(+)-lyoniresinol-3α-O-β-D-葡萄糖甙(9)、 2, 3, 4′, 5-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甙(10)和 2, 3, 4′, 5-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 3-二-O-β-D-吡喃葡萄糖甙(11).新化合物结构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特别是 2D NMR得以确定.化合物2表现出很强的DNA裂解活性,化合物1、2与10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