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不同棕榈油替代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形体指标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实验采用5组等氮(400 g/kg)等脂(100 g/kg)等能(15.70 MJ/kg)饲料饲喂黄颡鱼[(16.15±0.04) g], 对照饲料以鱼油鲶豆油1鲶2混合为脂肪源, 实验饲料以棕榈油分别替代10、25、40和55 g/kg的混合脂肪源。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 结果表明棕榈油替代水平对黄颡鱼的摄食量、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 但是上述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略微下降的趋势, 并在25 g/kg替代组达到最大值。背肌肌肉中亚油酸和n-3HUFA含量随着棕榈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下降(P<0.05), 但n-3/n-6比值随着棕榈油替代水平的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棕榈油替代水平对各组黄颡鱼的肥满度和脏体比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 但是55 g/kg棕榈油替代水平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5 g/kg棕榈油添加组(P<0.05), 且55 g/kg棕榈油替代水平组黄颡鱼的肝脏组织出现细胞肿胀, 细胞核移位, 肝血窦和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等不良影响。据上所述: 对于黄颡鱼幼鱼, 棕榈油可以替代25 g/kg的混合脂肪源(鱼油鲶豆油=1鲶2)不影响鱼体生长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背肌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植物油替代鱼油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生长及肌肉脂肪组成的影响及重投喂鱼油对瓦氏黄颡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以大豆油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FO)、50(S1)、75(S2)和100%(SO)的鱼油配制等氮、等能的颗粒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养殖80d后,再投喂鱼油30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豆油不会显著影响瓦氏黄颡鱼的增重率、肝体指数和体成分(P>0.05)。随着饲料中大豆油含量的增加,S2和SO组肌肉中C18:1n-9、C18:2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增加(P < 0.05),而C20:5n-3,C22:5n-3及n-3/n-6比例显著下降(P < 0.05)。再投喂鱼油30d后,SO组肌肉中C18:3n-6、C20:4n-6、Σ n-9、Σ n-6和S2组中C18:1n-9、Σ n-6比例显著下降(P < 0.05),而S2和SO组肌肉中Σn-3多不饱和脂肪酸、C20:5n-3和C22:5n-3比例显著增加(P < 0.05)。在生产中,可采用先植物油饲料、后鱼油饲料的养殖方式提高瓦氏黄颡鱼肌肉品质(增加有益人类健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53.
黄颡前驼形线虫发生和成熟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寄生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胃、肠中的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的成熟和感染丰度的季节动态。从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的18个月中,对来自于湖北省梁子湖的900尾黄颡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线虫的感染率除在2002年1月比较低(32%)外,其他月份都在90%以上,且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G=16.9620.0517=27.58);平均丰度也是在2002年1月较低(0.46),其他月份都高于6.32,但感染丰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F=12.58>F0.0117,882=1.98)。在对黄颡前驼形线虫雌虫成虫的三个阶段(成熟期、怀卵期和怀幼期)和雄虫成虫的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线虫的生命周期为一周年;处于成熟期的雌虫在2-3月达到高峰,怀卵期雌虫在5-7月达到高峰,怀幼期雌虫则在6-9月达到高峰。因此推测:雌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成熟期(显隐前期)可能需要5-6个月,成熟期到怀卵期需要4-5个月,怀卵期到怀幼期需要1-2个月;第一期幼虫的释放应该在秋季,第三期幼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本文还讨论了引起黄颡前驼形线虫在黄颡鱼中高感染率和高感染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4.
镉对黄颡鱼鳃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鳃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0 μg·L-1组黄颡鱼鳃线粒体结构未受损,且各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500 μg·L-1组黄颡鱼鳃线粒体严重受损,除LD、MDA、ADP、AMP和血浆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镉短期暴露将降低鱼鳃线粒体SOD活性而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同时抑制PFK和ATP酶活性, 影响鳃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最终降低鳃血浆渗透压和离子浓度调节能力可能是其毒性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胡子鲶(Clarias fusca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比较.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除胡子鲶后肠外,五羟色胺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贲门部或幽门部密度最高,前中肠次之,食道最少;胡子鲶消化道中生长抑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贲门部和胃部,食管、胃幽门及肠道内未见分布,而瓦氏黄颡主要分布于食管和胃部,肠道内未见分布;胃泌素细胞在胡子鲶消化道内只在肠内检测到,瓦氏黄颡只在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检测到;胰多肽细胞只在瓦氏黄颡的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有分布;胰高血糖素和P-物质两种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未见其分布.结论 两种有胃鱼消化道中六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有一定的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又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与各自食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56.
采用国际上使用的"统一特定描述"和"齿体定位描述"方法对寄生在瓦氏黄颡鱼(Peleteobagrusvachelli)鳃上的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和马氏车轮虫(T.mastu)2种车轮虫的虫体外形、附着盘、齿体、辐线、中央颗粒、核器、口围绕体等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分别与已报道的其他适度车轮虫、马氏车轮虫种群及相似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实验证实了瓦氏黄颡鱼为适度车轮虫的寄主新纪录。  相似文献   
57.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优势中小型底层鱼类之一,为解析其种群特征,基于2015—2016年在三峡水库采集的鱼类样本(n=2477),对其年龄与生长等进行了研究.光泽黄颡鱼的平均体长为(87.1±0.5)mm,不表现雌雄异形.库尾种群的平均...  相似文献   
58.
Populations of the estuarine glass fish, Ambassis vachelli Richards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atic growth and widths of daily increments in the sagittal otoliths. Variations in the somatic growth of A. vachelli were induced by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feeding regimes which included feeding to satiation with two food sources and a starvation treatment. After 33 days of exposure to the experimental feeding regim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wet weight of individuals amongst the feeding treatments were recorded. Fishes subject to a starvation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wet weight compared to the pretreatment population and the two experimental feeding regimes. No changes in lengths of fishes were recorded.
Validation techniques revealed that daily increments were laid down in the sagittal and asteriscal otoliths. Estimates of ring widths from samples of sagittal otoliths revealed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s. The increments of fishes from the starvation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mean increment width relative to the feeding treatments. This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only after a 15 day period of experimental feed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radual decline in increment width reflects the exhaustion of readily mobilized energy reser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