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张乐  张双权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9,38(3):407-418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方面已经发挥了极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这一手段的使用还明显有所欠缺。本文尝试将这一技术手段应用于贵州马鞍山遗址(距今约43~16 kaBP)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之中。在上千件石制品与数十件骨制品之外,马鞍山遗址还出土有大量的动物化石,从而使其成为检验与实践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良好媒介。本文以ArcGIS软件包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为技术依托,重点对遗址出土的大型动物(包括Bubalus sp 和 Megatapirus augustus) 的骨骼单元分布模式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统计与分析。本项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GIS系统在大型动物遗存的量化统计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此外,这一技术手段还有望在第四纪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发挥与应用。  相似文献   
482.
李罡  任雅鹏  李猛 《人类学学报》2020,39(3):357-366
2016年夏在枣庄市山亭区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4处,分为两种堆积类型:一种为山前洪积褐土及其中的砂质条带(外峪子、马头、马窝地点),另一种系山前坡积棕黄色粉砂土(方山地点)。前三处地点(Waiyuzi,Matou,Mawo)属细石器传统,方山地点(FS)为使用砸击技术的小石器传统。调查共获得161件石制品,其中近1/3采自地层之中。类型包括石核/细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山体中岩脉,主要是石英和燧石;4处地点均存在砸击技术,其中方山地点砸击技术表现尤为突出;石制品均以小型占绝大多数;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和凹缺刮器,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由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483.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者们基于技术式"阅读"和拼合研究划分出一系列细石核工艺类型和剥坯技法;岛内以楔形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气候环境变化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北海道地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背景以及细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北海道细石核工艺类型的划分,并对细石器群的阶段性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84.
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的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群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系统发掘,目前,曾出土了丰富的细石叶制品及动物碎骨的第2地点(T2)由于后期工程建设的原因已不复存在,原记录中的第1地点(T1)、第3地点(T3)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自然力侵蚀。为探明遗址堆积保存状况,工作队对遗址第1、3地点进行了复查及剖面清理,分别发现了密度较大的石制品遗存。对第1地点和第3地点的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有人类活动遗迹的堆积物形成年代为距今16000余年至全新世初期,与河对岸虎头梁遗址群中的马鞍山、于家沟相当,表明了当时古人类的活动范围同时覆盖了桑干河南北两岸。  相似文献   
485.
李有骞 《人类学学报》2021,40(1):118-127
小龙头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岸边,地理坐标44°25’36.2"N,129°10’43.1"E。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2014年发掘10 m2,获得石制品82件。原料以玄武岩为主,还有黑曜岩、凝灰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等。剥片技术以石叶、细石叶技术为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尖状器、两面器和大型的斧形器。个别石制品可以拼合,说明属于原地埋藏,在文化层中的炭粒测得的14C数据为距今13185±40年,为末次盛冰期后的转暖阶段。  相似文献   
486.
石球是一种旧石器时代分布极为广泛的石质工具,有关其形制、制作与使用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其形制包括一般打制石球与琢制滚圆的石球。中国发现石球按大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较大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较小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时期,本文讨论侧重前者。实验研究显示,石球生产是一项时间成本高昂的活动,如果加上琢制过程,所需要时间远多于手斧生产。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球的大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与成年男性手掌大小一致,这支持石球可能是直接握持使用的。投掷使用实验表明,平均质量与大小、形制规整的石球最有利于用手抓握投掷。结合考古材料中石球集中发现的状况与伴生动物化石进一步支持石球很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不过采用石球狩猎距离较短,杀伤力有限,且更依赖机会,有较高风险。  相似文献   
487.
深涌黄地峒遗址是香港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初步调查、试掘后认为,这是一处打制石器加工场,其范围之大(南北长约300m、东西宽约150m)和石制品密度之高(试掘10m2,出土及采集石器3261件)实属罕见。出土石器种类比较丰富,旧石器加工技术大部分在此都能见到。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对了解和解决岭南以及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问题将有大帮助。  相似文献   
488.
Highly repeated DNA satellite α sequences from man and 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 have been compared, using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The two species share a 340 base pairs tandemly represented DNA, that is cut once by EcoRt. Pan troglodytes differ from man by loss of the two MboI and EcoRI star sites and by the gain of an Hae III site in the repeated sequence.  相似文献   
489.
4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