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31.
本实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过程中氧化损伤程度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添加维生素C(Vc)后对它们的影响。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普安银鲫早期发育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羰基(PC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1)30 mg/L的Vc溶液中仔鱼孵化率和成活率最高,分别高出对照组(Vc浓度为0 mg/L)16.2%和17.8%;(2)普安银鲫早期发育过程中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呈"升高-降低"的趋势,均在原肠中期达到最高,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加;(3)30 mg/L的Vc组中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含量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1)普安银鲫胚胎期受到的氧化损伤比胚后严重;(2)适宜浓度的维生素C能提高胚胎及仔鱼的抗氧化能力,有效降低胚胎及仔鱼受到的氧化损伤,提高其孵化率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2.
鱼类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华  谢平  郭海涛  夏文伟 《遗传》2007,29(3):349-354
采用RT-PCR方法, 从鲢、鲤、鲫3种鱼类肝脏总RNA中克隆出了谷胱甘肽转移酶Pi型(GST Pi)cDNA序列, 推导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3种鱼类GST Pi的ORF全长627 bp, 编码208个氨基酸。翻译起始密码均为ATG, 终止密码子均为TGA。鱼类与哺乳动物、两栖类爪蟾以及节肢动物丝虫之间GST Pi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50%、33%、15%左右。5种鱼类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大, 其中鲤科鱼类之间平均为85%左右。我们以GST Pi为分子标记, 用最大简约数法(MP)构建了13个物种的系统进化树, 识别出两个大的单系类群: 哺乳类组成类群一(bootstrap 100); 鱼类组成类群二(bootstrap 93)。通过比较鱼类与哺乳类GST Pi N末端和C末端功能域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探讨了淡水鱼类GSTs承担较强的微囊藻毒素去毒能力的可能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3.
洞庭青鲫形态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查明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Tungting)原种亲本种质的纯度,进行亲本、子一代之间形态学性状遗传传递规律的分析,测定了从北民湖引入的洞庭青鲫原种亲本27尾和子一代32尾,对其7项可比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性状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对亲子之间各性状的综合差异性进行卡方检测。结果表明:亲子之间各性状的均值比较接近但子代比亲本平均多一片侧线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亲本和子代接近,且子代多数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亲本;卡方值为0.0172,说明亲子之间各性状的综合评定无显著差异。洞庭青鲫亲子间各性状统计分析说明,子一代不仅没有性状分离现象,而且基因有进一步纯化的趋势。由此推论:北民湖洞庭青鲫原种种群的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4.
本文用光镜和彩色图象分析系统,研究了雌性鲫鱼尾部神经分泌系统Dahlgren细胞及细胞化学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尾部最后4~6节脊髓中Dahlgren细胞的蛋白质含量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减少直到全年中的最低水平,而从夏季到秋季蛋白质含量却逐渐增加直到全年中的最高水平,这之后又逐渐减少直到春季含量的水平.各季节间的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均极显著,上述Dahlgren细胞蛋白质含量计量学的变化呈现出与卵巢同步发育的关系.从而为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与鱼类繁殖生物学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计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5.
采用复性电泳方法研究了金鱼组织器官蛋白水解酶及个体发生过程中蛋白水解酶的种类和活性变化,主要结果表明:⑴金鱼各组织器官蛋白水解酶种类差异不大,大多数组织器官都具有113、69、20、16kD四条带,但不同组织器官常具有其特异性蛋白水解酶;肠道蛋白水解酶种类最多、活性最强。⑵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和制约,大多数组织器官蛋白水解酶活性最适pH值为8.5。⑶在金鱼胚胎发育早期(从卵裂到心跳期)多数  相似文献   
136.
圆形碘泡虫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间接红细胞血凝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感染圆形泡虫的鲫鱼血清中存在循环抗体,并且感染强度与抗体水平不相关。以圆形碘泡虫孢子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制备多抗。ELISA和IFAT试验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圆形碘泡虫存在共同抗原,并且粘孢子虫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圆形碘泡虫的抗原成分主要集中在早体后部的一特异位点及四周的早壁上,两个极囊无抗原成分;而 营养体的抗原成分存在于整个虫体。关碘泡虫与兔抗圆形碘泡虫抗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7.
一种新的异育银鲫病原———腐败希瓦氏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江苏盐城一家养殖场的异育银鲫暴发疾病,通过对病原进行研究,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从病鱼体表病灶和内脏中分离出优势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采用传统的形态、生理生化表型鉴定与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运用K-B琼脂法对病原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综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表型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腐败希瓦氏菌即是导致此次异育银鲫发病死亡的致病原,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2.1×103cfu/g。该株腐败希瓦氏菌对吡哌酸、萘啶酸、氟哌酸、氟啶酸、氟苯尼考、利福平、美满霉素、氟罗沙星、恩诺沙星、复达欣、菌必治、先锋Ⅳ、罗红霉素和左氟沙星等抗生素敏感。【结论】首次报道了异育银鲫一种新的病原,说明腐败希瓦氏菌作为一种潜在的新病原也可能会对异育银鲫的养殖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38.
银鲫肌酸激酶M3-CK 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抑制性差减杂交结合SMART cDNA合成和RACE—PCR技术克隆到雌核发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肌酸激酶M3-CK基因的全长cDNA。银鲫M3-CK cDNA全长1551bp,编码380个氨基酸,与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M3-CK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5%。种系分析表明,银鲫M3-CK与其它脊椎动物的肌肉型肌酸激酶聚为较近的一支,与鲤鱼的M3-CK聚在一起,与脑特异型肌酸激酶及线粒体型肌酸激酶分歧较大。虚拟Northern杂交显示银鲫M3-CK基因在胚胎发育中差异表达。RT—PCR表明,银鲫M3-CK基因在成熟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早期可检测到少量的转录产物,在胚胎发育期间从肌肉效应期开始转录,并一直持续表达。组织RT—PCR表明,银鲫M3-CK基因只在心脏和肌肉表达。  相似文献   
139.
两种温度条件下四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鳜(Siniperca chuats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4种暖水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8±1)℃和(10±1)℃条件下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体长相近的鱼类之间比较,鳜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显著性低于鳙(P0.01),瓦氏黄颡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显著性低于鲫(P0.01)。通过比较两种温度条件下同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发现4种鱼在这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临界游泳速度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8±1)℃条件下4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极显著性高于(10±1)℃条件下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  相似文献   
140.
水产用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养殖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水产用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的安全性,为其在异育银鲫养殖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参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法规,在观察了聚维酮碘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抑制作用、对水产益生菌抑菌效果以及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 straus)、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异育银鲫的急性毒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异育银鲫及其养殖水体主要有害理化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在终浓度为6.00 ~ 14.00 mg/L时对小球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小球藻的半数抑制浓度大于14.00 mg/L,对水产益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8~512 mg/L,对大型蚤、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3.44 mg/L、17.63 mg/L.此外,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的半数致死浓度为74.77 mg/L,而且在养殖水体中加入聚维酮碘至终浓度为0.20 ~ 1.40 mg/L后14 d内,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增加,各浓度组异育银鲫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均缓慢下降.本研究证实聚维酮碘低毒,但考虑到其可能对异育银鲫养殖水体中大型蚤等浮游动物存在潜在影响,建议其在异育银鲫养殖中的安全应用浓度应不高于1.34 mg/L,在该安全应用浓度内不会引起养殖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