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树木年轮学方法,利用丽江老君山海拔上限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和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轮宽度资料,构建差值年表,运用响应函数和滑动响应分析研究树木径向生长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关系及其稳定性,进而阐明影响该区域2个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结果表明:2个树种对降水累积效应的响应较为一致,对逐月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相关关系较为稳定,具体表现为(1)上年11月平均温升高和当年生长季盛期(7-8月)降水增加有利于老君山海拔上限长苞冷杉生长;(2)云南铁杉径向生长与当年3月、树木休眠期(1-3月)、生长季盛期(7-8月)的降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上年7月与当年5月的气温及当年生长季末期(9-10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3)上述相关关系的稳定性较强,在全部或大部分分析时段(1951-2017)内达到显著相关,云南铁杉的稳定性更强。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滇西北高原树木生长的管理及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山西省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运用综合权重法对山西省2000-2018年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生态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来源,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素探究。研究发现:2000-2018年山西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总体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不同行政单元尺度下增幅表现为省域 > 市域 > 县域。县域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的非均衡化空间格局,空间上集聚程度在增强。县域生态安全水平空间上存在非均衡性特征,非均衡性程度不断下降,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子群间差异,并呈现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规模、人口密度、城镇化率、NDVI、高程是影响县域生态安全空间演变的关键因素。生态安全水平空间特征存在尺度效应,研究尺度越大,尺度效应的作用越大,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县域生态安全水平演化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需创新发展模式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路径突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状态与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是促进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蒋霞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98-107
 选择面积广阔、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干旱、地形地貌多样、生态系统脆弱以及人类活动长期干扰,而且目前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和环境保护双重矛盾的西北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西北干旱区多种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地理分布资料,选取10 种分布范围相对明确、资料相对齐备的荒漠植物种: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梭梭柴(Haloxylon ammodendron)、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尖叶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和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定量分析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据此估测其潜在中心分布区和潜在最大分布范围,与实际分布范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0种荒漠植物的Holdridge生物温度、降水量和可能蒸散率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荒漠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说明植物种分布与气候的定量对应关系较好。其可能潜在分布的估测中,中心分布估测图与植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有较好的对应性,而在最大可能分布的估测图中,与实际有一定误差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种与种之间有差异。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目前所拥有的植物种分布和气象资料的限制,而且植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所以无法完全把握植物种与气候的准确定量关系;其次,气候极值所预测的只是植物种分布的最大可能性,而不能表现出植物种现实分布的主要地区,气候均值与标准差所反映的中心分布区,其准确性更可靠;再者,模拟预测仅考虑了植物种与大气候的关系,而没有考虑决定植物分布的其它环境因素,如土壤、基质、地形等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94.
新Y-STR DYS605在山西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应用更多的Y染色体特异性STR基因座以用于法医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用PCR结合PAGE技术检测128例山西汉族无关男性DYS605等位基因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山西地区汉族男性DYS605基因座观察到22,21,20,19,18共5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0156;0.1797;0.4531;0.2891;0.0625。等位基因20和19之间的电泳距离在非变性胶上非常接近,要有足够的电泳距离才能区分。测序表明该基因座包括3个串联重复区,其中一个为可变重复区。20例女性DNA未发现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95.
山西植物功能型划分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浩  董刚  张峰 《生态学报》2015,35(2):396-40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作为沟通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桥梁,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PFTs不仅是简化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有效工具,而且可将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生物物理特征及物候变化等引入到动态植被模型中,研究气候变化下的植被反应及其反馈机制。为了在区域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和植被反应,基于"生态-外貌"原则,依据植物特征(如生长型、叶的性状)及其对水分、温度的需求,结合区域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对山西植被进行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植被可划分为19类植物功能型(其中包括4类栽培作物功能型),分别是:寒温性常绿针叶林、温性常绿针叶林、寒温性落叶针叶林、温性落叶阔叶林、高寒落叶灌丛、温性落叶灌丛、多年生禾草草原、多年生禾草草丛、多年生禾草草甸、多年生莎草草甸、多年生杂类草草原、多年生杂类草草丛、多年生杂类草草甸。1年生杂类草草甸、多年生豆科草原、果树、一年一熟栽培作物、一年二熟栽培作物和二年三熟栽培作物。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和分布与山西植被区划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反映了植物固有特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需求。(2)农作物在山西占有较大比重,占植被类型面积的53.15%,森林类型以温性常绿针叶林和温性落叶阔叶林为主,灌丛类型以温性落叶灌丛为主,草本类型中多年生禾草草丛占较大比例,占草本类型面积的50.98%。(3)由于水热条件及地理条件的差异,植物功能型(不考虑栽培作物)在各区域表现出较大差异,如多年生杂类草草原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在南部并不存在这种植物功能型;森林类型的功能型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且结构复杂、类型多样。(4)除栽培作物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其他植物功能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离散化。(5)山西植物功能型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其中中部地区比其他地区的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高,斑块类型更加趋向于离散的小斑块状,北部地区则以一年一熟栽培作物占明显优势,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度,而南部地区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破碎度或优势度。  相似文献   
96.
基于山西省境内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对山西省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气候带和海拔的蒸散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9年,研究区年均ET0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以1982年为拐点,前后两个时段均呈逐年增加趋势,月际、旬际波动为单峰变化曲线。不同气候带ET0的差异性表现为:温带半干旱气候区的年、春、夏、秋季ET0高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冬季,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ET0最高。不同海拔ET0的差异性表现为:<660 m海拔区的年、夏、秋、冬季ET0高于其他海拔区域。  相似文献   
97.
秦岭地区子囊菌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陕西秦岭地区的果实和叶等不同基物上分离得到子囊菌酵母262株,利用26S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子囊菌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共鉴定出10属31种,其中优势属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12种,(其中新种2个,另文发表)、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5种、毕赤酵母属Pichia,5种和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3种。对分离自陕西秦岭不同地区与海拔的同一个种的不同菌株进行了D1/D2序列分析比较,以探讨子囊菌酵母种内序列稳定性和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98.
The present work was undertaken to obtain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the extent and distribution of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capsulatum andParacoccidiodes brasiliensis infections south of the Chuscha, Gonzalo and Potrero areas of Argentina. Skin tests surveys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with histoplasmin and paracoccidioidin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those localities. The infection index of the population showed that the area south of Chuscha has a high-prevalence of histoplasmosis capsulati. The Gonzalo and Potrero areas, according to their rates of infection also can be considered to have a relatively high prevalence of this disease. The frequency of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P. brasiliensis suggests that the level of exposure to this fungus is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in Gonzalo where the frequency of infection was 9.23%. The endemic areas of both diseases can be superimposed, as occur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Argentina.  相似文献   
99.
Serum and saliva sex hormone levels in !Kung San m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estosterone (Tser), 5 alpha-dihydrotestosterone (DHT), estradiol 17 beta (E2), and free testosterone in saliva (Tsal)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the radioimmunoassay method in 114 !Kung San men living in the Bushmanland district of Namibia. The healthy men (mean age 26.4 years) were asked about their dietary habits over the last two months and their acute alcohol intake during the 24 hours preceding the blood and saliva sampling. Although the sex hormone status of the !Kung lies within the range of normal men reported for Caucasoid samples, both Tser and Tsal exhibit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in comparison to the great majority of published mean values. On the other hand, comparatively high DHT levels point to an elevated 5 alpha-reduction of testosterone to DHT in our sample. Estradiol concentrations show no deviation from normal values reported elsewhere for healthy young men. Different dietary habits of the !Kung lea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sex hormone status: both levels of Tsal and the androgen ratio Tsal/Tser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uppl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hunter-gatherer diet with domestic and Western food products. The amount of alcohol consumed during the day before the blood and saliva sampling show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HT metabolism, and the shorter the time after drinking, the greater decrease of DHT and DHT/E2 can b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00.
<正> The first Chinese fossil record of the racoon-dog, Nyctereutes Temminck 1838-9, was described by Schlosser in 1903 as Vulpes sinensis based on three ramal fragments obtained from pharmacies in Tianjin and Henan. Schlosser's "Kiefer A" is a right ramal fragment containing alveoli for incisors, canine and P/1, broken P/2-3 and complete P/4; "Kiefer B" contains the right P/3-4, the anterior alveolus of M/1, and the third ramal fragment contains only the talonid of the left M/1. The inferior border of the ramus that might have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subangular lobe is broken away. The illustration prepared by Schlosser (plate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