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434篇
  26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h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aroma characteritics of 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 latifolia,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this plant have been examined. This essential oil was analysed by GC-MS on the Finnigan -4510 instrument. As a resu1t (see Tab1e 1 and Fig. 1 ) 21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he major components are bornyl acetate (50.56 % ), α-pinene (6.76% ), camphene (16. 17% ), β-pinene (6. 48% ), limonene (1.77% ), carveyl acetate (5.47% ), dihydrocarveyl acetate (1.62%) etc. This essential oil having a delicious aroma shows to be suitable for compounding perfume of cigar and food flavor, and cosmetic flavor too.  相似文献   
992.
该文将铺地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 var. procumbens Z. E. Zhao et J. R. Zhao)处理为火炭母原变种(Persicari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的异名,并讨论了火炭母在命名上的问题,及其系统学位置。  相似文献   
993.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异蕊杜鹃亚属的系统位置、分布式样。分析了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上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是在本属植物起源后的早期阶段就沿不同途径迁徙、繁衍的两个演化枝。自第三纪以来,它们的性状发展多样,种系高度分化。在现存类群中最具原始性状的亚属是常绿杜鹃亚属,这个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 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种的分布遍及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有1种),东亚种类最多,马来西亚次之。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既是多度中心又是多样化中心,马来西亚仅是多度中心。大多数种为地方特有性分布,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东亚和马来西亚的特有种共约862种,占种总数的89%以上中国有6个亚属(Candidastrum,Mumeazalea不产)约562种,其中特有种约405种。分析第三纪的化石记录,杜鹃属在全球分布的时间、地点,杜鹃属保持原始或古老性状的类群的现代适生地,认为中国西南至中国中部最有可能是杜鹃属植物的起源地,始祖类群起源的时间会是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讨论了杜鹃属在第三纪至第四纪向北半球北部的传布,向亚洲西南、亚洲东南和向东亚的传布以及向大洋洲的传布。从杜鹃属在全球传布的现象和途径,看来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时间和窨历史对植物繁衍、传播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并受制于植物种系自身具有的遗传性和对环境强烈变化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994.
在作者(郑儒永、陈桂清,1977)报道似钩状钩丝壳 Uncinula aduncoi-des Zheng & Chen 时,未能从苏联借到和它一样寄生在械属 Acer 上的另外一种钩丝壳柳氏钩丝壳 Uncinula ljubarskii Golov.进行对比研究,因而只能根据其作者(Golovin,1952,1960)两次报道该种时所发表的描述和绘图来加以比较,结果认为两者虽然比较接近,但仍然存在着足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的形态差异:中国的菌的附属丝是向上渐粗的并在顶端钩状部分膨大,往往在基部有一个隔膜并有黄褐色的基部细胞;子囊无柄至近无柄;子囊孢子矩圆-卵形(长:宽=3:2)。苏联的菌的附属丝则是上下近等粗的,无隔膜;子囊有明显的柄;子囊孢子椭圆形(长:宽=2:1)。最近,Braun(1984)重新发表了研究柳氏钩丝壳的模式标本所写的描述。在他的描述中,除附属丝近等粗并且在顶端钩状部分不膨大外,其他方面均与我们的菌一致。根据这种情况,作者决定将似钩状钩丝壳降为柳氏钩丝壳的变种成为改级新组合似钩状柳氏钩丝壳 Uncinula ljubarskiiGolov vàr.aduncoides(Zheng & Chen)Zheng & Chen star.nov.。另外一种钩丝壳,枫香钩丝壳 Uncinula liquidambaris Zheng & Chen,作者(郑儒永、陈桂清,1978)在发表时所依据的标本都是一些很老的标本,子囊果上大部分的短型附属丝多已胶化不在,因而疏忽地把它当作了只有长型附属丝的钩丝壳属来发表。最近,由于有机会看到一份新采自福建的枫香白粉菌,发现除在同一个子囊果上可同时具有长、短两型的附属丝外,其他特征均与作者过去发表过的枫香钩丝壳一致,这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促使我们对过去鉴定为枫香钩丝壳的所有标本重新进行镜检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上的菌是小钩丝壳属而不是钩丝壳属,因此应成为新组合枫香小钩丝壳 Undnuliella liquidambaris(Zheng& Chen)Zheng,Chen & Z.X.Chen comb.nov.。  相似文献   
995.
从江苏省如东沿海滩涂淤泥中分离到 1株产类胡萝卜素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 5 2 0 5 ,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短杆状 ,细胞壁化学组分IV型 ,糖类型A ,含枝菌酸 ,磷酸类脂类型PII(PE) ,甲基萘醌主要成分为MK 8(H4 ) ,属于诺卡氏菌属 (Nocardia)。经形态、生理生化、化学分类特性等鉴定为藤黄诺卡氏菌桔橙变种 (Nocardialuteavar.aurantiacan .var .)。  相似文献   
996.
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是花表型性状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解析选择作用的强度是理解花进化的关键。通过表型操控实验和表型选择研究能够分析花性状与其适合度的关系, 探究花性状的表型选择作用。为揭示花性状变化对雌性适合度的影响, 本研究处理展毛翠雀(Delphinium kamaonense var. glabrescens)花萼片大小, 并进行表型选择分析。结果表明: 人为减小展毛翠雀花萼片显著降低了传粉者的访花频率, 但是并没有影响种子产量(种子数和结籽率), 说明展毛翠雀花萼片的大小不影响种子产量, 可能主要吸引传粉昆虫输出花粉。通过雌性适合度(种子数量)估计表型选择梯度, 发现花萼片大小(长和宽)没有受到显著的直接选择梯度。但是, 花距长受到显著的线性选差和选择梯度, 表明花距的延长能够增加种子产量。本研究表明展毛翠雀花性状受到选择的作用, 但萼片和花距有不同的功能, 分别影响传粉者访问频率和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997.
Seedlings of spring barley, meadow fescue, and winter rape were fumigated with 180 μg kg−1 of ozone for 12 d, and effect of O3 on photosynthesis and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fumigated plants was determined. Electrolyte leakag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were measured after 6, 9, and 12 d of fumigation, whil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 N)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g s) were measured 9 d after the start of ozone exposure. O3 treatment did not change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 fescue and barley leaves, while in rape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ion leakage was noted within the whole experiment. O3 did not change th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2 (PS2), i.e., Fv/Fm, an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F0). The values of half-rise time (t1/2) from F0 to maximal fluorescence (Fm) decreased in fescue and barley after 6 and 9 d of fumigation. P 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ozonated plants, in the three species. The greatest decrease in P N was observed in ozonated barley plants (17 % of the control). The ozone-induced decrease in P N was due to the closure of stomata. Rape was more resistant to ozone than fescue or barley. Apparently, the rape plants show a large adaptation to ozone and prevent loss of membrane integrity leading to ion leakag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98.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花刺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与柱头形态进行观察分析;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方法,将多花刺槐花粉分别与异株多花刺槐和刺槐优良无性系(‘鲁刺152’)授粉,并用苯胺蓝试剂染色法观察多花刺槐花粉管的萌发过程,分析其授粉亲和性,以探究多花刺槐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为多花刺槐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花刺槐花粉粒大小平均为32.08μm×19.55μm(极轴长×赤道轴长),形状为长椭球形、略方,具3个萌发沟,花粉粒大小在开花当时(花朵旗瓣微微张开,花药开始散粉)达到最大(33.71μm×20.11μm),且形状饱满,此时为采粉的最佳时间。(2)柱头表面具粘液和凸起,开花前12h可授性最好,开花后48h柱头开始分解,可授性已很差;柱头的可授期从开花前24h至开花后24h,约为3d。(3)多花刺槐花粉在异株多花刺槐和‘鲁刺152’为母本的植株上均可萌发,并伸长至子房,但在前者的柱头上萌发较晚,伸长速度较慢,说明它们之间均具有亲和性,但与异株多花刺槐的亲和性较差。  相似文献   
999.
华重楼内生菌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目的】华重楼内生菌PCE45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本文将对PCE45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性质分析报道。【方法】PCE45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丙酮沉淀、SephadexG75柱、DE52纤维素柱和SephadexG25凝胶柱纯化分离得到抗菌肽PCP-1。【结果】稳定性测试表明该抗菌肽对蛋白酶不敏感,对高温、强酸、强碱有较好的耐受性,可造成稻瘟病菌菌丝畸形并抑制孢子萌发。抑菌谱表明该抗菌肽对玉米弯胞病菌等真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质谱测得其分子量为1058.3D。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该  相似文献   
1000.
薛盼盼  缪宁  王东  张远东 《生态学报》2022,42(23):9701-9711
为揭示川西亚高山林线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和红杉(Larix potaninii)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通过树木年轮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与年均温的分异现象、生长衰退以及应对严重干旱事件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并结合限制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温度是限制林线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而限制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是降水;(2)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与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红杉在20世纪90年代后径向生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年均温的升高出现分异;(3)1800-2019年间,岷江冷杉出现生长衰退2次,红杉出现生长衰退5次,相同的时间内,红杉的衰退频率高于岷江冷杉;(4)岷江冷杉对严重干旱事件的恢复力相比升温前有所增强,抵抗力相比升温前下降明显,红杉对严重干旱事件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相比升温前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可为川西亚高山林线的植被动态变化预测和历史区域气候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