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61.
鱼腥草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艺  李燕  应明 《激光生物学报》2004,13(6):414-417
通过对鱼腥草组织培养过程中激素配比、碳源的研究,得出适于鱼腥草侧芽分化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1.0~2.0mg/L NAA0.1—0.5mg/L。碳源以蔗糖浓度2%-3%最佳。适宜鱼腥草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 NAA1.0mg,L 6-BA0.25mg/L。  相似文献   
162.
163.
【目的】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植物,2016—2022年间,多次在贵州省发现其入侵种群。预测薇甘菊在贵州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变化规律,可对贵州薇甘菊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球筛选薇甘菊分布点1001个,结合22个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潜在分布情况,并进行主导因子分析。【结果】当前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高适生区面积为1.5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8.60%,主要位于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适生区呈扩增状态,适生区分布中心坐标(26.43°N,107.00°E)由黔南州向贵阳市转移;影响薇甘菊适生范围的主导因子是年平均温度、昼夜温差平均值、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冷月份最低温、年降水量和最热季平均降水量。【结论】薇甘菊在贵州的适生区范围广,温度和降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薇甘菊在贵州的适生区呈扩增状态,整体向北迁移扩散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4.
薇菜、蕺菜中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秦巴山区薇菜 (Osmundajaponicathunb .)、蕺菜 (Houttuyniacordatathunb.)两种山野菜可食部分中氨基酸、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总糖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所测定的 1 7种氨基酸中 ,薇菜含 1 7种氨基酸 ,蕺菜含 1 6种氨基酸 ,七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各自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数分别为 4 3 .2 6%、3 6.58%。薇菜、蕺菜灰分含量分别为 8.1 1 %、9.4 0 % ;粗蛋白含量分别为 2 2 .80 %、1 7.2 2 % ;粗脂肪含量分别为 3 .3 4 %、5.4 3 % ;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1 3 .0 7%、1 7.89% ;总糖含量分别为 2 1 .1 4 %、1 3 .4 2 %。  相似文献   
165.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6.
入侵杂草薇甘菊的化学防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地段,采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森草净进行了化学防除试验.持续两年半的试验结果表明,0.01~0.1g·m-2(有效成分)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试验还表明,森草净对岛上的大多数木本、藤本和草本植物都较安全,对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无不良影响.因此,森草净是防治薇甘菊的首选除草剂.  相似文献   
167.
李铮铮  伍钧  唐亚  杨刚 《生态学报》2007,27(12):5441-5446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铅、锌及其交互作用对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b浓度的增加,鱼腥草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但无显著变化。Zn在一定浓度下能提高鱼腥草叶绿素含量,而在高浓度Zn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鱼腥草叶片中SOD、POD和CAT3种酶活性都是随着Pb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着Zn浓度的增加,SOD和CAT也是先上升后下降,POD则是逐渐上升。Pb—Zn交互作用增加了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对SOD和P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对CAT活性影响不明显。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单一Pb、Zn对鱼腥草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大于Pb、Zn二者的共同作用,其中高浓度Zn对鱼腥草的伤害作用最大,而当溶液Pb处理浓度达到400mg/L时,鱼腥草仍能正常生长,说明鱼腥草具有较强的耐Pb能力。  相似文献   
168.
以云南省瑞丽市勐秀林场扦插种植的薇甘菊为试材,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花芽未分化期和花序原基分化期花芽中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tZ)、异戊烯腺嘌呤(IP)、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基于转录组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对内源激素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以探讨不同内源激素对薇甘菊花芽形成的调控作用,以及内源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调控薇甘菊花芽分化的机制,为后期通过外源激素调控薇甘菊内源激素水平的方式来控制薇甘菊的有性繁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薇甘菊未分化期花芽中GA15、GA19、GA20、GA24、IAA、ABA和ETH含量低于花序原基分化期,而未分化期花芽中两种细胞分裂素tZ和IP含量显著高于花序原基分化期。(2)基于RNA-seq测序结果,在薇甘菊两个花芽分化时期共获得7 11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3 907个,下调3 209个。(3)在内源激素合成方面,参与GA15、GA19、GA20、GA24、IAA、ABA和ACC合成的大量DEGs在花序原基分化期上调表达,这与它们在薇甘菊花序原基分化期的高含量趋势相一致;参与IAA合成的YUCCA基因家族和ACC合成的ACS基因在花序原基分化期的高表达也可能参与促进薇甘菊花芽分化。(4)在植物激素转导途径中,在花序原基分化期,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通过AUX/IAA(gene-E3N88_07743)的下调表达和ARF(gene-E3N88_41119)的上调表达,乙烯信号转导途径通过ERF(gene-E3N88_41547)的上调表达,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通过GID1(gene-E3N88_19448)基因的上调表达,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通过B-ARR(gene-E3N88_28086)和A-RRR(gene-E3N88_40764)基因的下调表达,脱落酸途径通过AREB(gene-E3N88_18558)基因的上调表达,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通过JAZ(gene-E3N88_05628)的上调表达和MYC2(gene-E3N88_32405)的下调表达来调控薇甘菊花芽分化。研究发现,高水平的GA15、GA19、GA20、GA24、IAA、ABA和ACC有利于薇甘菊的花芽分化;薇甘菊在花芽分化过程中通过改变不同种类内源激素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激素浓度,而激素又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引起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薇甘菊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69.
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on among forest tree seedlings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has important ramifications for their recruitment an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pecies diversity. Intense competition among seedlings could allow competitively dominant species to exclude subordinate species. Alternatively, the low density and small stature of forest tree seedlings could preclude intense interseedling competition. In this case, other processes, such as size-asymmetric competition with adults, interactions with consumers, or neutral dynamics would prevail as those structuring the forest understory. We tested the intensity of, and potential for,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among tree seedlings of three species ( Brosimum alicastrum , Matisia cordata , and Pouteria reticulata ) in two Neotropical rain forests. We reduced stem densities by up to 90 percent and monitored individual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s for up to 24 mo. Individual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s were generally unrelated to stem density. Contrary to the predicted behavior of intensely competing plant popul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heights did not become more left-skewed with time for any species, regardless of plot density; i.e. , excesses of short, suppressed individuals did not accumulate in high-density plots. We further measured the overlap of zones of influence (ZOI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resource competition. Seedling ZOIs overlapped only slightly in extremely dense monodominant plots, and even less in ambient-density plots of mixed composition. Our results thus suggest that interseedling competition was weak. Given the low density of tree seedlings in Neotropical forests, we infer that resource competition among seedlings may be irrelevant to their recruitment.  相似文献   
170.
吴萍萍 《植物研究》2018,38(2):195-200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Patric丰富度指数(R0)、Simpson指数(λ)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1)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5)等对山西历山千金榆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千金榆群落R0、H'、E1和E5等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λ与H'等指数变化趋势相反;综合考虑:千金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顺序为群丛Ⅰ(千金榆-山胡椒-糙苏群丛) > 群丛Ⅲ(千金榆-连翘-糙苏群丛) > 群丛Ⅳ(千金榆-土庄绣线菊+连翘-鹿药群丛) > 群丛Ⅶ(千金榆-接骨木-贝加尔唐松草+淫羊藿群丛) > 群丛Ⅱ(千金榆-小花溲疏-糙苏群丛) > 群丛Ⅵ(千金榆-小花溲疏-香根芹群丛) > 群丛Ⅴ(千金榆-小花溲疏-鹿药群丛);(2)乔木层多样性与灌木层多样性、草本层多样性呈负相关(P<0.05),而灌木层多样性与草本层的多样性相关不显著(P>0.05);(3)千金榆各群丛间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