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21.
内蒙古典型草原4种优势植物凋落物的混合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混合凋落物的研究对预测生态系统群落水平的分解以及相应的养分释放和进一步的循环等生态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使用网袋法, 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糙叶黄芪(Astragalus scaberrimus)、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 4种凋落物单种及其混合物的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进行了野外实验研究, 以探讨凋落物多样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分解速率和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含量变化历时1年的实际测定, 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分解341天后, 单种凋落物的剩余重量与初始氮(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01, r = - 0.979)。混合凋落物中, 糙叶黄芪-星毛委陵菜组合剩余重量的实测值比期望值高7.5%, 表明凋落物混合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但在其他几种组合中没有发现显著的凋落物混合效应; (2)在分解初期的N释放阶段, 克氏针茅-糙叶黄芪和克氏针茅-羊草组合的实测N剩余率分别比期望值低4.7%和10.0%, 表明混合凋落物对初期N元素释放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不同凋落物混合组合的磷(P)释放或累积在不同分解时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 尤其是星毛委陵菜-克氏针茅、克氏针茅-羊草和克氏针茅-糙叶黄芪组合, 它们在分解前期、中期和后期, 实测P剩余率与期望值的差异分别为31.1%、23.1%和21.8%。研究结果表明,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 多数混合凋落物对分解速率不产生显著的混合效应; 相反, 大多数混合凋落物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尤其是P元素, 具有显著的混合效应, 而混合效应的方向(正或负)可能是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622.
利用遥感估测地上生物量是国内外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但基于植被指数的生物量回归模型结果差异较大,究竟哪种植被指数与哪种模型更适合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反演,是现代草地遥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基于TM影像数据的不同植被指数(VI)差异性,分别选取了RVI(比值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SA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ASVI(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和RSR(简化比率植被指数)5种植被指数,与同期的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地面实测地上生物量做相关分析,分别建立了5种植被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及3种非线性(对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而言,地上生物量与5种植被指数(RVINDVISAVIMSAVIRSR)均呈现出显著相关,但地上生物量与后4种植被指数是正相关,与RVI为负相关;利用5种植被指数(RVINDVISAVIMSAVIRSR)监测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复相关系数均大于0.6,充分说明利用植被指数检测典型草原生物量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NDVI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大于其它4类植被指数(RVISAVIMSAVIRSR),说明NDVI-生物量模型优于植被指数RVISAVIMSAVIRSR 模型,其模拟地表生物量的效果好;对于TM影像来说,植被生物量的线性模型与3种非线性模型(三次多项式生物量模型、二次多项式生物量模型、对数模型)都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而且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三次多项式生物量回归模型最优,其次是二次多项式生物量模型,再次是线性模型,相对较差的是对数模型。通过NDVI-生物量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模拟锡林浩特草原的生物量,可以看出整个研究区的地上生物量基本上是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这与研究区的地形、气候及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23.
全球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水热生态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邓慧平  刘厚风 《生态学报》2000,20(6):958-963
根据4个大氯环流模式CO2倍增试验结果并结合土壤水量平衡模型,气候-草原生产力统计模型及逐日气温、降水随机模拟技术评估了未来100a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土壤蒸散、土壤水分、干旱频率、活动积温,草原生产力及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土壤蒸散7~8月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旱季(10~4月份有所减少,年蒸散将增加;土壤水分各月均将减少,干旱频率明显增加;≥0℃、≥10℃活动积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24.
内蒙古草原繁殖鸟类群聚组成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颜重威  邢莲莲  杨贵生 《生态学报》2000,20(6):992-1001
利用 5月份温带草原鸟类繁殖期 ,在荒漠草原、草原、湿地、沙地和山地等植被 ,选取 1 1个面积 1 0 0 hm2 ( 50 0 m×2 0 0 0 m)同样大小的样区 ,由 3人各隔 1 50 m作平行的穿越线调查 ,并记录所见鸟类的种类与数量。同时 ,也在每一样区任取面积 1 m2 之植被样方 ,记载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垂直高度、覆盖度和植物鲜重。调查结果显示草原繁殖鸟类的种类不多 ,在无树的荒漠草原植被是 4~ 6种 ,草原植被在 5~ 8种之间 ,湿地植被 1 5种 ;在有树的沙地植被是 9~ 1 2种 ,山地植被 6种。鸟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不大 ,由大而小依序是沙地植被、湿地植被、山地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 ;密度也不高 ,由大而小依序是无树草原的湿地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 ,而后是有树草原的沙地植被、山地植被。鸟类食性分布方面 ,荒漠草原和草原植被以食杂性鸟类为优势 ;湿地植被以食虫性鸟类为多 ;沙地植被以食杂与食肉性鸟类为胜 ;山地植被以食虫和食杂性鸟类较多 ,并增加一些食肉性鸟类。  相似文献   
625.
东江流域集水区城市化差异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文韬  彭少麟  周婷  李岩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680-2686
基于东江流域1991、1998、2006年TM影像,通过分别代表东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3个集水区各地物类型面积和景观指数分析了东江流域城市化程度与进程的差异及其对集水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的城市化程度和进程依次增加;城市化对水体和植被的影响较大,城镇用地面积与水体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城镇用地面积总体上与森林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但当城市化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时可能促进森林恢复;1991—2006年间,上游的a集水区、中游的b集水区的景观格局均呈复杂化趋势;1991—1998年间,下游的c集水区景观格局呈复杂化,而1998—2006年间,则趋于简单,表明随着城市化的进行,景观格局呈“简单-复杂-简单”的变化趋势.研究东江流域景观格局从上游到下游的规律性变化对于整个流域的协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6.
Abstract. In temperate grassland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bove‐ground competition for light compared to below‐ground competition for water and nutrients is hypothesized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Thus, competition for light is likely to exert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canopy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as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We quantified canopy structure, light availability and chang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t seven sites across the central grassland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determine how these properties change across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cross the region, there was a disproportionate increase in leaf area and canopy height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dicating that plants become taller and leafier across the gradient. Leaf area index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12 across the gradient while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only 5.5. As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there was decreased light availability at the soil surface, increased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light transmission, increased biomass and leaf area at higher canopy layers and an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tallstatured species. These observed changes in canopy structure support the prediction that competition for light increases in importance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627.
The Cabrera vole (Microtus cabrerae) is a threatened rodent endemic in the Iberian Peninsula with a patchy distribution and specific microhabitat requirements. This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ocument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habitats of Cabrera vole colonies in southern Portugal.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vegetation structure, taxonomic and life form groups, species and group diversity, disturbance, topography and soil properties. Vegetation was sampled between March and July 2004, in 26 colonies occurring in five geographical areas. Grasse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common and diverse family in the colonies, and the perennial grass Agrostis castellana was present in 92% of colonies, with a mean cover of 16% of the site. Other frequently occurring species were Briza maxima (85%), Vulpia myuros (85%), Gaudinia fragilis (81%), Leontodon spp. (81%), Avena barbata (77%), Bromus hordeaceus (77%) and Tolpis barbata (77%). Colonies were classified in eight vegetation groups that included meadows, tall perennial grasslands, manured meadows with tall sedges, annual grasslands and ruderal and nitrophilous grasslands. Main gradients associated with composition differences were grass richness, annual and perennial grass cover, vegetation structure (herbaceous vegetation height), soil properties (texture and moisture), disturbance (ruderal species) and colony dimensions (area).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abrera vole is able to exploit a wide variety of grasslands, with a varying degree of ecological disturbance. Meadows and perennial grassland communities seem to be higher-quality microhabitats for voles.  相似文献   
628.
不同放牧强度草原休牧后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对不同放牧率草地休牧3a后的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和植物群落的数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率草地休牧3a后,由于维持土壤养分或植被空间格局的匀质化条件消失,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呈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随机性因素所占比例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无机氮、有效磷和有效硫的空间异质性均以0.00羊/hm^2区最大,4.00羊/hm^2区(中牧区)最小,其它样地不同土壤养分指标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盖度均表现增加趋势,但群落盖度增加不显著(P〉0.05),与1998年相比,群落生物量除对照区外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与1.33羊/hm^2、4.00羊/hm^2和6.67羊/hm^2相比,O.00羊/hm^2优势植物出现多样化特征;群落的灌丛化与牧压和恢复演替的时间序列高度相关,牧压越小,恢复演替的时间序列越大,群落灌丛化的趋势越明显;1年生植物、羊草、克氏针茅、木地肤、冷蒿(除6.67羊/hm^2)和扁蓿豆(除O.00羊/hm^2)均表现增加趋势,星毛委陵菜则均表现降低趋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分布均表现一致的正相关关系,但只有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群落高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无机氮、土壤有效磷和有效硫相关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29.
割草频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割草频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7年的割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均随割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根据割草频率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变化,提出较为合理的割草频率是割1年休1年,其次是割2年休1年。但是,多年围封不割草,不仅造成大量牧草资源的浪费,也削弱了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0.
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中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 有助于阐明群落在放牧胁迫下的演替规律。该研究基于幂函数法则, 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群落植物的频率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 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空间分布与幂函数法则能很好地吻合; 不同物种空间异质性具有特异性,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提高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物种分别由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短花针茅、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等多个物种逐渐转变为以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为主的少数物种, 同时, 物种空间异质性大于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物种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