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8篇
  免费   933篇
  国内免费   1220篇
  1052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394篇
  2017年   449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574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463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对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海南省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风寒湿痹型LIDP患者2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43)和研究组(n=1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43%(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后活力(VT)、社会功能(SF)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30d后躯体功能(PF)、躯体疼痛(BP)、躯体角色(RP)、心理健康(MH)、总体健康(GH)以及情感角色(R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LIDP患者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2.
以大连市园林6种常用园林树种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树木的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对6种树种的光合固碳释氧能力、光响应参数以及光合速率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同种植物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夏季最强。日均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为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var.pendul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光叶榉(Zelkova serrata)槲树(Quercus dentat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日均单株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为悬铃木槲树合欢光叶榉枫杨龙爪槐。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CO2浓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悬铃木、合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根据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及生理特性,建议在大连地区进行绿化时优选悬铃木、合欢,槲树、龙爪槐也可作为高固碳树种推广。  相似文献   
113.
改革微生物实验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教学研究,对高职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采用逻辑连贯性实验设计、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创新实验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讲练融合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推行徒手练习、加强实验指导与严格规范操作,建立较完善的综合考核机制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4.
芦苇型湿地生态系统的潜水水质状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白洋淀芦苇滩地为实验地,研究了湿地生态系统中潜水的水质状况.苇地潜水运动受到芦苇根孔的强烈影响.受芦苇根区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潜水pH值(6.94士0.14)显著低于淀水(9.17).潜水中CO2分压约为淀水的85~1039倍.潜水水质类型在离淀2.7至6.7m发生变化,逐渐由ClN3转变为CCa.自苇地边缘至中央,HT(总硬度),Ar(总碱度)与∑C(主要离子总量)逐渐升高.潜水中Mg2+/Ca2+的平均摩尔比值为0.60,明显低于淀水(1.31).淀水和潜水Cl-,SO2-,Na++K+含量无显著差异,平均值分别是176,116和112mg/L.苇地濒水区为一过渡带,对磷氮污染物具备首先的过滤作用.在离淀0.7m处TN,TP和活性磷酸盐的减少量分别为63.3%,84.6%,80.8%.  相似文献   
115.
黄宇  冯宗炜  汪思龙  于小军  高红  王清奎 《生态学报》2004,24(10):2192-2199
第 1代人工杉木林皆伐后 ,3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即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固 N阔叶树混交林和杉木与非固 N阔叶树混交林 ,对林地土壤质量和土壤水化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杉树与阔叶树混交经营模式下 ,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物理性状改善 ,土壤生物活性提高 ,微生物商 (Cmic:Corg)上升 ,代谢商 (q CO2 )稍有下降 ,但杉木与固 N树种的混交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比杉木与非固 N树种混交好 ;相反 ,杉木连载只能导致林地土壤质量的逐渐恶化 ;土壤溶液中 ,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一些离子浓度 ,如 SO2 - 4,Cl- ,Na 和 Mg2 ,在杉木纯林中显著高于混交林 ,而主要受系统内影响较大的一些离子 ,如 K 和NH 4,NO- 3,在经营模式间变异较小 ;H 和 Al3 浓度也是杉木纯林比混交林高。另外 ,研究结果还表明 ,总有机 C、CEC和微生物 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 ,所以可以将总有机 C、CEC和微生物 C作为红黄壤地区亚热带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16.
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造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32年后0~10 cm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碳氮矿化量、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的变化. 结果表明3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养分含量分别下降了21%、42%和45%;5月和11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显著高于草地(P=0.001;P=0.019),而5、8和11月草地土壤NO3--N含量显著高于樟子松人工林(P<0.001;P=0.048;P=0.031);5、8和11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日矿化释放的CO2-C量均大于草地,而二者土壤氮矿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5和8月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草地相比差异不显著,11月则显著高于草地;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重要因素;与草地相比,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 上述结果说明半干旱区沙质退化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32年后土壤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植被的改变,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等表现出与草地不同的季节动态特征.造林作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区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一种恢复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7.
基于CSSL的高密度物理图谱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籼稻9311为遗传背景携带粳稻日本晴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的遗传图谱进行分子标记加密,构建了含250个多态标记的高密度物理图谱。以119个CSSLs为材料,P≤0.001为阈值,筛选到分蘖角度与受体亲本9311差异极显著的10个系。结合物理图谱和代换作图方法,共鉴定出5个分蘖角度QTL,其中qTA11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来源于9311的等位基因;其余4个QTL的加性效应为减效作用,均来源于日本晴的等位基因。qTA6-1和qTA6-2分别被定位于第6染色体RM253–RM527之间的3.55Mb区段和RM3139–RM494的1.65Mb区间;qTA9被定位于第9染色体RM257–RM189之间的3.40Mb区段;qTA10被定位在第10染色体RM222–S10-1之间的2.10Mb区段;qTA11被定位于第11染色体RM1761–RM4504之间的3.30Mb区间。以上研究结果为水稻分蘖角度QTL的精细定位和株型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8.
In contrast to many studies on the habitat quality of road verges for butterflies in relation to management regim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road verges also function as corridors linking fragmented grassland habitats. We experimentally compared movements of four model species, two small blues and two medium browns, with one habitat specialist and one habitat generalist in each size and phylogenetic category. A total of 425 individual butterflies were caught and translocated to an experimental arena with three 2 × 30 m grassland strips that approximated road verges; one with adult feeding resources, one sheltered from the wind, and one without food and shelter. Movements in grassland strips were compared to movements in continuous grassland habita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individuals did not use the low-quality strip, (2) only specialists used strips but not in the same way according to their size and phylogenic category, and (3) strip use could not be predicted from habitat selection.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idea that corridors of intermediate quality are the most efficient to promote dispersal rates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 Road verges cover 250,000 ha in Sweden, which is nearly the total amount of seminatural grassland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o benefit butterfly dispersal among grassland patches, road verges should be managed to create a more favourable microclimate (e.g. sheltered from wind, high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19.
Aims Assessment of factors regulating root decomposition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forest ecosystem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oil depth and root diameter on root decomposition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root decomposition with factors such as soi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initial lit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20.
为确定呼伦贝尔草原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刈割制度,于2019—2021年在呼伦贝尔草原开展刈割时间(7月31日、8月10日、8月20日、8月30日、9月9日)、留茬高度(3、9、15 cm)及两者交互作用对草原群落特征、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较晚时间刈割和低留茬刈割会降低翌年群落高度和盖度;低留茬刈割降低翌年地上部分生物量,但刈割时间对其影响不显著。禾草、莎草相对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延迟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杂类草则与之相反,而豆科植物无明显变化。低留茬刈割在当年能够获得高的干草产量,但翌年的干草产量显著下降;8月30日,留茬3 cm刈割时干草产量达到最高值(469 g·m-2),高于最低值361.5%。牧草品质中粗蛋白含量在8月30日刈割时亦达到峰值,高于最低值约6.5%,且在高留茬刈割下含量更高;酸、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刈割时间延迟逐渐升高,9月9日刈割高于7月31日8.0%、5.9%,并且随留茬高度增加而降低。呼伦贝尔草原刈割制度设置为留茬高度9 cm左右、8月20—30日刈割为最佳,但需更长期的刈割试验观测才能得到更可靠、更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