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01篇 |
免费 | 2438篇 |
国内免费 | 1209篇 |
专业分类
69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9篇 |
2024年 | 257篇 |
2023年 | 291篇 |
2022年 | 326篇 |
2021年 | 317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231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192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229篇 |
2014年 | 297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290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312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182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53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在文〔2〕的基础上,研究三维动力系统的Lyapunov分枝问题.放宽了文〔2〕中关于向量场函数的限制,相应地给出从空间闭轨族扰动产生孤立周期解的判定方法.应用判定定理及椭圆函数的积分技巧,研究了具有收获与投放的三种群Volterra模型,得到了存在周期轨道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2.
对抽样调查的身高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建立了子代对亲代身高的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子代身高与亲代身高的遗传率;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身高对下一代的遗传率强度不同,母亲要强于父亲;子女接受遗传的效应也不一样,女儿要强于儿子;建立了性别遗传模型,深入研究了亲代父母之间的身高差对子代性别的影响,亲代身高差越大,则生女孩的几率就越大,反之生男孩的几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介绍了求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基本理论,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模型函数.以牧草再生长的数据集1为例,用Mathematica软件绘制了数据集1的点图.最后给出四组数据的拟合曲线和置信域. 相似文献
24.
本文用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牲畜种群结构及动态。模型考虑了更加精确的年龄组转移关系,出栏率是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目前,牲畜种群结构不合理,种群数量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一类具有潜伏期的无免疫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用摄动理论讨论分析了相应的非线性系统,得到了不同群体生存变化的渐近表达式,从而揭示了各种作用对不同群体生存影响的规律.本文的研究为解决一些类型的非线性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依据基于个体的空间模拟模型,文章构建了食饵感染疾病的一类捕食-食饵系统,并从特征调节的食饵偏好、寄生导致的宿主繁殖率下降以及捕食者对食饵资源的转换等方面研究种群行为的改变对疾病空间传播动态与生物控制的影响。其中,文章采用了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以及规则格子等四种空间网络结构来明确网络异质性对疾病空间动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特征调节的捕食种群对食饵偏好的改变以及对食饵资源的转换行为显著影响了疾病的流行与捕食者的数量。不同网络结构下,疾病的流行与捕食者的数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也说明捕食者对疾病的生物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寄生调节的宿主生长率对疾病的传播和捕食者数量产生较为微弱的影响。另外,空间网络拓扑结构的异质性对疾病的流行率也产生显著影响,网络结构异质性的增加将不利于局部感染作用的发生,从而抑制疾病的空间传播。最后,斑块发生率的模拟结果揭示,虽然网络节点的度越高越有利于局部相互作用的发生,但是已感染食饵为了权衡感染与捕食风险的正负作用,其斑块发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总之,种群的行为与网络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均可作为控制疾病传播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7.
基于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10.2软件, 利用阔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 (Decne.) L.H.Bailey )205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0个生物气候变量, 对现代和未来4个时期ssp245和ssp585气候情景下阔叶山麦冬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 评估了制约阔叶山麦冬现代潜在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训练及测试的AUC值范围分别为0.9861-0.9877和0.9849-0.9869, 阔叶山麦冬现代潜在适生区的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现代气候条件下阔叶山麦冬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安徽、广西、浙江、重庆及四川东部等地; 总适生区面积占比为0.73%, 其中高度、中度、一般适和低度适生区分别为0.08%、0.12%、0.17%和0.36%。影响其现代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温度(bio11、bio10和bio4)和降水量(bio18和bio16)。未来4个时期2种气候情景下阔叶山麦冬适生区总面积较现代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在ssp585情景下, 2090s时期适生区面积减少达到了0.68%。以上结果都为阔叶山麦冬的栽培、引种以及进一步探究单个气候因子对阔叶山麦冬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国土生态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M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与1980、1990、2000、201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地理探测器评估、描述、分析东海区大陆海岸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18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陆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中林地所占比重最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明显,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化最显著。土地变化北部大于南部、东侧大于西侧。(2)1980—2018年生境质量均值为0.75,总体生境质量较好,但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生境质量下降最明显,2010年后下降速度减缓。生境质量斑块趋于破碎化、多样化、均匀化。(3)生境质量总体上从沿海向内陆下降,受岸线性质与围垦影响,北部生境质量由陆向海退化,南部生境退化沿海向陆推进。低等生境质量区呈现点—面—带的扩张趋势。(4)建设用地指数、高程、夜间灯光亮度、土壤类型、坡度为影响生境质量分布的主要因素,38年间主导因素由高程变为建设用地指... 相似文献
29.
香果树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孑遗树种,探讨末次冰盛期以来香果树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对研究茜草科乃至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古生态和古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香果树分布点位信息与气候数据,构建其在末次冰盛期(LGM)、全新世中期(MID)、当前(1960—1990年)以及未来(2061—2080年)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探明其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揭示引起其潜在地理分布格局改变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香果树当前适生区总面积约197.575×104 km2,主要位于中国亚热带地区,其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周山地、武陵山与武夷山地区,最干季度平均温、最湿月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末次冰盛期时香果树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随后适生区开始缩减且向内陆退缩,全新世中期后适生区面积继续缩减并向高纬度地区迁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排放情景下香果树适宜生境面积均进一步缩减并向西与高纬度地区迁移。总体而言,从末次冰盛期至未来,香果树适生区呈现持续缩减并向西... 相似文献
30.
区域生态安全对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兰西城市群作为典型地区,将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PSA)应用到土地利用功能优化配置研究中,通过构建MSPA-GMOP-PLUS耦合模型,将生态安全纳入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结构优化中,为区域布局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兰西城市群共有20个生态源地,生态核心总面积为43355.5 km2。此外,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保护区面积占比仍为最大(30.7%),生态边缘区面积也占19.2%,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缓冲地带。(2)基于MSPA的仿真模拟可以限制城市群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优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新模式下的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占比分别由传统模式的30.17%、11.25%、55.58%优化至31.92%、10.70%和57.38%。优化结果不仅保证了优质生产空间的稳定性,而且有效确保了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此外,不同开发情景的下土地利用布局结果,可以作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制定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