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6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目的: 克隆人ANKRD49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重组体,利用构建成功的ANKRD49真核表达重组体对其进行功能的初步研究,并筛选和鉴定其RNA干扰靶点. 方法: 提取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ANKRD49进行扩增,扩增产物与真核表达载体p3×Flag-CMV-14同时进行双酶切,酶切产物连接后转化入感受态细胞Top10,阳性重组质粒p3×Flag-CMV-14/ANKRD49经菌液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用脂质体法(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人胚肾细胞(HEK 293T),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免疫荧光法检测ANKRD49在宿主细胞内的定位.MTT法检测ANKRD49对宿主细胞的增殖作用.设计并合成针对人ANKRD49基因的RNA干扰靶点序列,与p3×Flag-CMV-14/ANKRD49共转染HEK 293T细胞后,Immunoblotting鉴定ANKRD49的RNA干扰靶点.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从A549细胞中扩增出约720 bp的片段.菌液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3×Flag-CMV-14/ANKRD49构建成功且序列正确.免疫荧光和Immunoblotting结果显示,在转染p3×Flag-CMV-14/ANKRD49的细胞中有ANKRD49的表达,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7kDa,而转染空质粒组未见表达.MTT结果显示,ANKRD49对细胞增殖没有影响.共转染实验结果显示,1号和4号RNA干扰序列可以有效降低人ANKRD49的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体p3×Flag-CMV-14/ANKRD49,该蛋白质位于细胞核,不参与细胞增殖;同时鉴定出该基因的2个有效干扰靶点,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2.
实验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组织血管生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组织血管生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肺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博莱霉素组和对照组肺组织血管生成的变化,同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评估肺纤维化程度.结果博莱霉素组大鼠早期有血管计数一过性的明显升高,到第八天达到高峰,血管新生的区域与肺纤维化区域相吻合;随着胶原纤维的沉积,血管逐渐减少最后近于消失.电镜显示肺损伤后早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细胞核增大,常染色质增多,细胞器丰富等增生旺盛表现.结论肺纤维化早期血管生成显著,血管生成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3.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肺癌中表达及其与肺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0例肺癌及25例良性病变的肺组织标本FHIT蛋白及Ki-67、P53、P21WAF1蛋白表达.结果 (1)良性病变的肺组织FHIT基因异常表达率为16%, 肺癌组织异常表达率为85.5%,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9.390,P=0.000) ;(2)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 , PI)不同的肺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χ2=30.145,P=0.000),且FHIT基因表达与PI负相关(r=-0.0418,P=0.000);(3)在P53表达阴性的肺癌组织中, P21WAF1阴性组与P21WAF1阳性组比较,FHI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25,P=0.248).结论 FHIT基因可能参与肿瘤细胞增殖的调控,FHIT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在高原动物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模拟4000m、6000m高原低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Wistar大鼠和高原鼠兔肺血管内皮和肺内气道上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论是在肺血管内皮,还是肺内气道上皮,Wistar 大鼠eNOS蛋白表达在模拟4000m与6000m高原低氧处理2h后,均显著升高,而高原鼠兔基本保持不变,但高原鼠兔气道上皮eNOS的基础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istar大鼠.结论相比Wistar大鼠,高原鼠兔eNOS基因表达在模拟高原低氧时增加较少甚或无明显增加,eNOS是急性高原低氧耐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65.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el)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明确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实验分为Control、IR、IR+10 mg/Kg Mel、IR+20 mg/Kg Mel、IR+30 mg/Kg Mel五组,通过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和肺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干湿重比等指标明确肺组织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检测SIRT1通路相关分子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与IR组相比,Mel处理显著降低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量、蛋白含量和肺组织MDA含量、干湿重比(P0.05);Mel还显著上调了SIRT1表达,降低了Ac-FOXO1表达(P0.05);此外,Mel显著提高了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了凋亡蛋白Bax表达(P0.05)。结论:Mel具有明确的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SIRT1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明确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变化能否预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年龄≤36月的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患者的相关资料,检测体外循环(CPB)术后2 h、12 h、24 h、48 h和72 h的血浆NGAL水平,分析NGAL与术后发生ALI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1例,术后发生ALI患者9例(14.8%)。所有患者CPB术后5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为:CPB术后2 h NGAL浓度开始升高,均值为27.28μg/L,至12 h达到最高峰,均值为30.61μg/L,24 h开始下降;其中12 h、24 h和72 h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组显示,NGAL浓度变化趋势主要在ALI组:ALI组患者12 h、24 h、48 h和72 h的NGAL浓度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变化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NGAL峰值浓度出现在12 h,其均值为40.82μg/L;而无ALI组患者NGAL浓度只在24 h和12 h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LI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NGAL浓度均比无ALI组患者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GAL在早期预测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发生ALI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甲强龙对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Ⅱ~Ⅲ级,性别不限,年龄65~8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甲强龙高剂量组(M组)和甲强龙低剂量组(C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M组静脉注射甲强龙1 mg·kg-1,C组静脉注射甲强龙0.5 mg·kg-1。于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抽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与T0时比较,M组T1和T2时CD3~+水平显著降低(P0.05),CD4~+水平、CD4~+/CD8~+比值有所降低,CD8~+水平有所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和T2时CD3~+、CD4~+、CD8~+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M组T1和T2时CD3~+水平降低,T2时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30min静脉注射1 mg·kg~(-1)的甲强龙对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而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0.5 mg·kg~(-1)的甲强龙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68.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N-1,由SERPINE2基因编码,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一员,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单链糖蛋白。PN-1在血浆中表达很少,但在多种器官和细胞类型中均有发现,在许多生物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PN-1在血液凝结、免疫反应、纤溶、血管发生、炎症和肿瘤抑制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PN-1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主要综述PN-1在循环系统、肿瘤、神经系统以及肺部相关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作用。  相似文献   
969.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根治术患者78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9例每组。对照组采取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观察组采取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进行麻醉,两组均复合使用瑞芬太尼维持。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总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苏醒即刻、苏醒后10 min、苏醒后30 min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小时血清IL-6、TNF-α、WBC、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70.
Chronic exposure to arsenic, most often through contaminated drinking water, has been linked to several types of cancer in humans, including skin and lung cancer.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ts role in causing cancer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exposure to arsenic can enhance the carcinogenicity of UV light in inducing skin cancers and may enhance the carcinogenicity of tobacco smoke in inducing lung cancers. The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pathway removes different types of DNA damage including those produced by UV light and components of tobacco smok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dium arsenite on the NER pathway in human lung fibroblasts (IMR-90 cells) and primary mouse keratinocytes. To measure NER, we employed a slot-blot assay to quantify the introduction and removal of UV light-induced 6-4 photoproducts (6-4 PP) and 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s (CPDs). We find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inhibition of the removal of 6-4 PPs and CPDs in both cell types treated with arsenite. Treatment of both cell types with arsenit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abundance of XPC, a protein that is critical for DNA damage recognition in NER. The abundance of RNA expressed from several key NER gene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reatment of IMR-90 cells with arsenite. Finally, treatment of IMR-90 cells with MG-132 abrogated the reduction in XPC protein, suggesting an involvement of the proteasome in the reduction of XPC protein produced by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arsenic. The inhibition of NER by arsenic may reflect on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ole of arsenic exposure in enhancing cigarette smoke-induced lung carcinogenesis and UV light-induced skin cancer, and it may provide some insights into the emergence of arsenic trioxide as a chemotherapeutic ag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