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种群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防治经济阈值.结果表明,1995 ~2005年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早春化学防治的经济阈值分别为36.4、48.8、45.2、39.6、51.2、51.7、48.6、47.2、45.4、40.8、40.1只/hm2,而2010 ~ 2012年间的经济阈值则为41.8、39.8、38.7只/hm2.1995~2012年间,布氏田鼠防治的经济阈值基本稳定在45只/hm2左右.布氏田鼠鼠害的防治经济阈值主要受牧羊放牧收益、灭鼠成本和灭鼠成效的影响,牧羊年均放牧收益与布氏田鼠早春防治经济阈值呈反比关系.根据2010~2012年间的调查结果,近年来布氏田鼠早春防治经济阈值的参考数值为40只/hm2.  相似文献   
52.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配偶的识别记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d、14d、21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d、14d、21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嗅闻及友善行为显著高于陌生雄鼠(P〈0.05)。处于哺乳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攻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整个哺乳期,雌鼠能够识别配偶,对配偶的记忆不因分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而且对陌生鼠的攻击水平不会因哺乳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维持高水平的攻击可能与其较强的母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3.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著。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脑发育和细胞活动间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54.
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布氏田鼠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小型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将成年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分别驯化于长光照低脂、高脂食物和短光照低脂、高脂食物,7周后测定动物的体重、能量摄入、产热、血清瘦素浓度以及褐色脂肪组织解偶联蛋白1(BAT-UCP1)含量等参数.结果发现:1)短光照抑制体重增长、降低体脂重量和血清瘦素水平,增加非颤抖性产热(NST)和UCP1含量;2)高脂食物使摄入能减少和消化率提高,但未显著影响体重、基础代谢率、NST、UCP1含量和血清瘦素;3)血清瘦素与摄入能不相关,但与体脂含量正相关.结果暗示:短光照下瘦素作用敏感性增加和产热能力增强,可能介导了抵抗高脂食物诱导的肥胖.在野外条件下草食性的布氏田鼠能通过能量代谢和产热的适应性调节避免体重的过度增长,有利于降低捕食风险,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布氏田鼠是研究食物诱导肥胖机理的一个好模型  相似文献   
55.
棕色田鼠小肠肌间神经丛NOS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梅  徐金会  安书成  邰发道 《兽类学报》2001,21(3):206-209,T001
用NDP-黄递酶组织化学法研究了NOS在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同样的方法对大白鼠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发现,棕色田鼠小肠肌间祖辈 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大小悬殊数倍;在神经节和阳性神经纤维中可见阳性神经元呈“串珠”状和“U”型排列。10倍镜下记数100个视野,观察到阳性神经元平均密度为42.8个/mm^2,每个视野内平均有神经节12.4个,每个神经节内平均有NOS阳性神经元8.5个,占其神经节内神经元总数的27.2%,棕色田鼠为野生草食性动物,其NOS在小肠肌间神经丛的分布与其他杂食性啮齿类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56.
棕色田鼠消化道形态变化与能量需求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为研究能量代谢与消化道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某些生活史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食物平衡法、耗氧量测定、形态测量和组织学方法,分别测定了雄性、非繁殖雌性及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rotus mandarinus)的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和胃肠器官长度、重量以及肠道各段管径和黏膜厚度。结果表明:哺乳雌鼠摄食量、每日消化能、静止代谢率高于非繁殖雌鼠和雄鼠,且消化道各器官有最大的重量、管径和黏膜厚度。由此可见,哺乳雌鼠能量需求增加,促使消化道形态结构进行一些有益的调节。棕色田鼠在哺乳期代谢率增加时,仅有消化道器官重量、黏膜厚度及小肠管径的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其哺乳期较长,胎仔数较少,生后生长缓慢等生活史特征有关。同时也说明在未受到十分严峻的能量胁迫的情况下,动物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去增加消化器官的长度。  相似文献   
57.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1995,15(4):302-308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58.
棕色田鼠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朱必才  徐熠等 《遗传学报》1993,20(2):135-140
本次首次报告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核型,核型公式为2n=50=2(M,T) 2SM 44T XX(M,SM),XY(SM,ST),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及X性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在所研究的15只雌性个体中有7只雌性个体的细胞只有1条X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核型公式为2n=49=2(M,ST) 2SM 44T+XO,。其中X性染色体不同于雄性中的X(SM),为M类型,本文提出的综色田鼠3种核型与Brown等人(1964)提出的Microtus oregoni的3种核型(XO,YO,XY)有异,本文还阐述了染色体多态产生的机制和探讨了XO型个体发生的机理及其繁殖。  相似文献   
59.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色田鼠繁殖和近亲回避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邰发道  赵亚军 《兽类学报》1999,19(2):143-149
对棕色田鼠在实验室的繁殖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阴道涂片和阴道外观发现,成年雌性棕色田鼠在雄性的诱导下,有明显的动情周期。妊娠期平均为2111d,平均产仔数为343只。棕色田鼠产后即可动情、交配、怀孕,从而缩短了繁殖间隔期,增加了繁殖强度。连续产多胎时,第一胎的生殖间隔期较长。如果把同洞口捕捉的熟悉鼠配对和与陌生鼠配对相比较,发现前者的生殖间隔期明显的长于后者,而存活仔数和配种成功率明显小于后者,说明熟悉性、亲缘识别和近亲回避也在种群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