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酶转化法是生产β-丙氨酸的重要途径,但单一酶法转化存在底物价格较高的问题。通过构建双酶催化体系制备β-丙氨酸,即将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天冬氨酸酶(AspA)和来源于谷氨酸棒杆菌的L-天冬氨酸α-脱羧酶(PanD)偶联,以富马酸和氨为底物进行酶促反应合成β-丙氨酸。催化反应中AspA与PanD的最适加酶比例为1∶80,其中AspA的浓度为10μg/mL,转化温度为37℃,pH为7.0;浓度为100 mmol/L的富马酸可在8 h内被完全转化,转化率为100%,摩尔产率为90.9%,β-丙氨酸的产量为90 mmol/L,约为7 g/L;浓度为200 mmol/L的富马酸在反应8 h后,体系中β-丙氨酸的产量为126 mmol/L,约合9.8 g/L,继续延长反应时间,转化率并没有明显提高。根据该研究提出的双酶偶联转化工艺可将价格低廉的富马酸一步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β-丙氨酸。  相似文献   
132.
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4.00±0.02)g]为研究对象,采用2×4双因素设计,设2个VE水平(0和75 mg/kg)和4个L-肌肽水平(0、50、100和200 mg/kg),研究VE和L-肌肽对其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6尾鱼,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1)在饲料中添加75 mg/kg VE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 < 0.05),L-肌肽添加量≤100 mg/kg对实验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量为200 mg/kg时鱼体WGR、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2)VE和L-肌肽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VE 75 mg/kg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和100 mg/kg时血清GSH-PX活性最高,L-肌肽添加量为100和200 mg/kg时血清CAT活性最高且与添加量为50 mg/kg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00 mg/kg肝脏T-AOC和SOD活性达到最高且50 mg/kg组的SOD与10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VE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SOD及肝脏CAT活性(P < 0.05),L-肌肽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 < 0.05);(3)VE和L-肌肽对血清补体C3和LZM活性交互作用显著,在75 mg/kg VE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 mg/kg时,补体C3水平最高(P < 0.05),主效应显示,VE和L-肌肽对血清总蛋白(TP)影响均不显著(P>0.05);(4)添加VE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 < 0.05),添加L-肌肽显著降低了血清TG含量,且在L-肌肽50 mg/kg时达到最低。综合考虑大菱鲆幼鱼[(14.00-39.43)g]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得出,在实验配方条件下(鱼油70 g/kg,大豆卵磷脂10 g/kg),添加VE 75 mg/kg时,L-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50 mg/kg。  相似文献   
133.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是结核病的病原菌,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对于分枝杆菌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新的药物及治疗手段的研发.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是分枝杆菌属中的一种非致病菌,与结核分枝杆菌亲缘关系较近,是实验室常用的研究分枝杆菌的模式菌种.分枝杆菌主要编码三种染色质蛋白,类组蛋白HU、Lsr2和宿主整合因子IHF.为研究IHF在染色体包装中的作用,我们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了耻垢分枝杆菌IHF蛋白(MsIHF),并对其影响DNA拓扑结构的性质进行了系统分析.体外研究的结果表明,MsIHF以同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其对负超螺旋DNA具有一定的结合偏好性,同时,该蛋白可以有效地固定DNA负超螺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sIHF可以调控拓扑异构酶的活性.MsIHF的结合明显地抑制拓扑异构酶Ⅰ的松弛活性,而与此相反,该蛋白可以轻微地促进旋转酶引入DNA负超螺旋的能力.以上结果提示,MsIHF可能通过调控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影响染色体DNA的结构,进而调控其包装.  相似文献   
134.
L-脯氨酸-4-羟化酶(L-Proline-4-hydroxylase,P4H)是依赖α-酮戊二酸(α-KG)和Fe2+的双加氧酶成员之一,在反式-4-羟基-L-脯氨酸(trans-4-hydroxy-L-proline,t-4Hyp)等重要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构建了来源于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 6的P4H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 ET-28b-p4h BJ,SDS-PAGE和酶活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表达可溶性P4H和催化合成t-4Hyp的能力。通过优化,确定了该重组菌全细胞催化合成t-4Hyp较优的反应体系和条件:10 m L p H 6.5 80 mmol/LMES缓冲液、9 mmol/L L-Pro,6 mmol/L L-抗坏血酸,6 mmol/Lα-KG,0.8 mmol/L Fe SO4·7H2O,反应温度为35℃;在20 g/L湿细胞的催化反应中,t-4Hyp的合成量达到34.86 mg/L,比优化前(17.53 mg/L)提高了98.86%。该工作为进一步利用P4H生物催化法合成t-4Hyp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5.
目的:研究TAC方案联合西黄丸对Ⅲ期乳腺癌患者P53、HER-2、TOPⅡ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ⅡI期乳腺癌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TAC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TAC方案联合西黄丸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P53基因(P5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拓扑异构酶Ⅱ(TOP-Ⅱ)表达情况,以及雌激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53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HER-2、TOP Ⅱ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雌酮(E1)、雌二醇(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方案联合西黄丸治疗ⅡI期乳腺癌可有效改善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HER-2及TOPⅡ阳性表达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6.
发酵法生产S-腺苷蛋氨酸前体蛋氨酸补加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杰鹏  谭天伟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10):1824-1827
利用酿酒酵母菌株高密度发酵法生产S-腺苷蛋氨酸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前体L-蛋氨酸的补加策略.本研究采用一支经过常规诱变处理的S-腺苷蛋氨酸优势积累菌株酿酒酵母SAM0801,通过5 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实验研究,考察了6种补加策略,最终确定了L-蛋氨酸的加入时机为30h左右,当茵体干重达到100g/L时,补加量为每罐40gL-蛋氨酸,发酵58 h左右达到最高生物量干重168 g/L,产量14.48 g/L.  相似文献   
137.
真核生物中正确二硫键的形成是在内质网中由二硫键异构酶PDI及相关蛋白催化的,而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二硫键的氧化、还原和异构化发生在细胞周质,由一系列的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完成.从1991年Badewell发现第一个氧化还原蛋白DsbA开始,目前已发现有七种二硫键氧化还原酶.DsbB,DsbD、DsbE/CcmG及CcmH位于细胞膜上,DsbA、DsbC,DsbG在细胞周质空间中.DsbA和DsbB的氧化和电子传递链相联系,而DsbC、DsbD,DsbE,DsbG和CcmH的还原需要来自细胞质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138.
王辉  黎肇炎  黄江南 《蛇志》2008,20(2):91-93
目的 研究广西眼镜蛇中提取的L-氨基酸氧化酶(L-amino acid oxidase)在人体外及家兔体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用比浊法测定广西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AA)在人体外及家兔体内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实验中,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广西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39.
用电子克隆方法获得向日葵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IPI)基因,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此基因编码产物从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向日葵IPI为亲水性α/β蛋白,含有IPP异构酶结构域,其与其他植物的IPI在序列组成、结构及活性位点均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0.
通过 5L自控发酵罐发酵实验 ,结合发酵过程中菌生长形态的变化 ,对L -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进行研究 ,研究了环境因素对黄色短杆菌 (Brevibacteriumflavum)TJCN - 1的影响 ,优化出发酵最佳控制条件 ,提出分阶段发酵控制模式 ,对L -异亮氨酸生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