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鲫( Carassius auratus)是洞庭湖水系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为了解洞庭湖水系野鲫的细胞遗传背景,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对沅水和澧水采集的野鲫样本逐一进行肾细胞染色体制片及组型分析.结果发现,在两条河流的野鲫群体中均检测出染色体数为100和基本染色体数为150的两种不同倍性个体,其中,两条河流染色体数为100的二倍体鲫组型公式为2N=28M+ 22SM+ 28ST +22T,NF=150;基本染色体数为150的三倍体鲫组型公式为3N =42M +33SM +42ST +33T,NF=225.在沅水和澧水不同采样点随机采集的共100尾野鲫中,检测出的三倍体比例(85%)远高于二倍体(15%),且二倍体与三倍体鲫个体在形态特征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种不同倍性鲫在同一水体的共存对于鲫的遗传进化与选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二倍体鲫种群的大量减少,则提示我们应该从染色体组遗传多样性角度加强对洞庭湖水系二倍体野鲫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22.
对红鲫19尾个体的线粒体tRNA-Thr基因、tRNA-Pro基因和部分控制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19条长度为836~837bp的同源基因序列,共发现1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元型.在红鲫4种单元型中确认了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中央保守区序列(CSB-F、CSB-E和CSB-D)和保守序列CSB1.在18个变异位点中,除一个缺失外,序列变异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发生.4种单元型之间的序列差异在0.1%。1.7%之间.结果显示,红鲫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而暗示了它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说明它是鱼类遗传育种的较好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3.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稀有鮈鲫眼发育的形态变化,并分别对视网膜发育早期神经层、色素上皮层的厚度及眼发育后期视网膜的总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稀有鲫眼的发生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与两栖、哺乳类动物不同,其眼原基是由间脑向左右伸出的对称外突实体;在尾芽期眼原基向腹侧弯曲、侧向伸长,随后开始内陷,在尾泡期形成视杯。眼原基外层与外胚层紧贴的部分将发育为视杯的内层、神经视网膜,而眼原基其余部分将分化为视杯的外层、视网膜色素层。在尾泡期之后,视网膜色素层停止有丝分裂开始形成色素颗粒,此时视网膜神经层开始分化。视网膜这两层结构在发育早期分化的有序进行可能与早期胚胎头部内空间以及附近的间充质细胞有关。从神经胚期到尾泡期,视网膜色素层厚度由42.3±0.8μm减小到4.8±0.4μm,视网膜神经层厚度从37.1±0.2μm增加到43.7±0.6μm,而从尾鳍期到孵出期视网膜总厚度从42.7±1.2μm逐渐增加到98.3±2.1μm。与所有脊椎动物一样,稀有鲫眼的视网膜分化也是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晶状体、角膜及其他结构在孵出时已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24.
红鲫近交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应用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建立红鲫近交系.方法红鲫卵子被经紫外线照射的鲤鱼精子激活后,在0~4℃的温度下进行冷休克处理30min,再在常温下静水孵化;以红体色为遗传标记,在连续2代雌核发育子代中选择二倍体红鲫,放置水泥池中常规饲养;用同样的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进行保种,随机交配繁殖1~2代供应实验;用常规方法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红鲫卵子激活率在91%以上;实验组2中摄食期仔鱼成活率为15.20%,80%的成鱼为二倍体红鲫,其中有较高比例的遗传上真实的雄性个体.鳞式主要为27(5)/(6)28;鳍式主要为D.i,17~18;A.i,6;V.i,7~8;P.i,15~16;C.24~25;其他外部形态指标与封闭群红鲫近似.结论本实验建立的人工雌核发育繁殖技术,设备要求简单,操作安全可靠,并且省时节资,完全能够用于培育鱼类近交系,本实验结果完全可以满足育种繁殖的要求;所获得的二倍体红鲫,经同工酶电泳等检测,被证实是纯合的,具备鱼类近交系品系特征;出现遗传上真实的雄性个体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25.
用银鲫克隆D,克隆A和鲤鱼的精子分别与银鲫克隆F的卵子受精产生了三种繁殖组合FD,FA和FL;再用转铁蛋白和同工酶标记对这三种组合的遗传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FL组合的子代具有其母本完全相同的体形和电泳图谱,表现出雌核生殖银鲫的克隆品性。而在FD组合中则出现了体形的分化和酶谱的多态性;在一些个体的蛋白座位上同时检测到了父本和母本各自特有的谱带,证明FD生殖过程中有性重组的发生。同时,在所研究的蛋白的不同座位上存在着极端的连锁不平衡现象,可以推断在FD的重组过程中多个基因座位组成的连锁群(甚至是染色体组)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基因的传递。此外,不同的蛋白座位上都未观察到重组的纯合表型,暗示在不同的基因连锁群之间还可能存在一种平衡致死的机制。FA组合的F1代具有类似母本克隆F的体形和蛋白表型,FA组合俱本近交产生的F2代却同时出现了克隆F和克隆A的体形和表型。即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组都能够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FA子代,然而可能由于父母本基因的不相容性而使F1代父本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相对于雌核生殖的克隆遗传 ,本研究的揭示出来的有性生殖特性及伴随的有性质组能够使银鲫在一定程度上卸去积累的遗传负荷并从其它种群获取新的基因型,以维持其遗传多样性。多种可选择的生殖方式可能对于银鲫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银鲫的遗传选育和养殖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
Cu^2+、Zn^2+诱导稀有Ju鲫应激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稀有Ju鲫为材料,研究了应激蛋白质作为生物学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无可观察效应浓度下,经5d亚慢性胁迫暴露,以Cu^2 为胁迫因子,稀有Ju鲫被诱导出约54KDa的应激蛋白质;以Zn^2 为胁迫因子,稀有Ju鲫被诱导出约94KDa,67KDa和40KDa的应激蛋白质。应激蛋白质有可能成为一种生物学指标运用于生态风险性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27.
Cu~(2 )、Zn~(2 )诱导稀有鮈鲫应激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稀有鮈鲫为材料,研究了应激蛋白质作为生物学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无可观察效应浓度下,经5d亚慢性胁迫暴露,以Cu2+为胁迫因子,稀有鮈鲫被诱导出约54KDa的应激蛋白质;以Zn2+为胁迫因子,稀有鮈鲫被诱导出约94KDa,67KDa和40KDa的应激蛋白质。应激蛋白质有可能成为一种生物学指标运用于生态风险性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28.
为考察鲤科鱼类运动能力的个体变异和表型关联及不同加速度对匀加速游泳能力的影响, 研究在(25±0.5)℃条件下测定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 通过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 Ucrit)法和过量耗氧(EPOC)法获取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MMR)、代谢空间(Aerobic scope, AS=MMR-RMR)、相对代谢空间(Factorial aerobic scope, FAS=MMR/RMR)、Ucrit及步法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 Ugt), 并在不同加速度(0.083、0.167、0.250、0.333 cm/s2)下测定鲫幼鱼的匀加速游泳能力(Constant accelerated test, Ucat)和Ugt。研究发现: 鲫幼鱼的MMR和AS与Ucrit均呈正相关, 但RMR与Ucrit不相关; 能量代谢参数(MMR、AS、RMR)与Ugt不相关。Ucrit法获取的MMR、AS、FAS与EPOC法均无平均值的显著性差异, 但2种方法获得的上述参数具有较高的个体重复性; 鲫幼鱼的能量代谢参数之间存在表型关联并且关联方向不尽相同。鲫幼鱼的Ucrit和Ugt均小于各加速度下的Ucat和Ugt, 加速度对Ucat测定无影响但对Ugt有影响。鲫幼鱼的Ugt与Ucrit或Ucat呈正相关, 并且其匀加速游泳能力参数在不同加速度下保持较高的重复性。除0.333 cm/s2外, 其他加速度下鲫幼鱼Ucat的无氧代谢组分(Ucat-Ugt)与Ucat呈正相关; 然而, 鲫幼鱼的有氧代谢组分(Ugt)与无氧代谢组分(Ucat-Ugt)呈负相关。研究表明: Ucrit法和EPOC法诱导鲫幼鱼的有氧代谢能力无方法学差异; 鲫幼鱼的能量代谢存在表型关联, 其匀加速游泳能力具有稳定个体差异, 并且该种鱼的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存在权衡。  相似文献   
29.
组织移植对银鲫不同雌核发育系的遗传监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脾移植实验对银鲫3个不同的雌核发育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3个同系移植的组合中,移植物被接受的个体数平均达95%,表明同一雌核发育系的大多数个体具有一致的基因型。在不同雌核发育系间的移植,移植物在7—14天被排斥(21—30℃)。从而用组织移植证明这些雌核发育系是存在的,并与遗传标记所鉴别的结果一致。文中对同系移植中出现少数排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0.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37-141
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 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 arcuatus)、弓茎指环虫(D. baueri)、美丽指环虫(D. formosus)、望外指环虫(D. 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