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切花荷兰鸢尾(Iris xiphium L. var. hybridum)低温处理与保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不同条件下,对荷兰鸢尾金皇后(Iris xiphium L.var.hybridum cv.Yellow Queen)和罗萨里奥(Iris xiphium L.var.hybridum cv.Rosarlo)品种的鲜切花材料进行了预冷和冷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相同预冷和冷藏处理条件下,这2个品种切花的保鲜效果基本无差别。在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且处理温度为2-4℃条件下,预冷处理以花蕾初现色期、相对湿度20%-30%且处理时间12-24h的保鲜效果为佳,其保鲜期比对照平均延长3-4d;冷藏处理以花蕾未现色或刚现色的切花材料,装入不完全密封的塑料薄膜袋中,袋中相对湿度为95%-98%的处理条件效果最佳,保鲜期可达7-10d。  相似文献   
152.
云南野生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及观赏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野生鸢尾属植物的资源情况、分布、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有野生鸢尾属植物19种。大多数分布于西北部和中部。在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良好。花大色艳。观赏价值较高。据此提出了鸢尾的多种观赏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153.
双向电泳分析鸢尾绿白嵌合叶片的蛋白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鸢尾(Iris japonica)绿白嵌合叶片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并初步鉴定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每个电泳图谱共检测到400余个蛋白点,其中至少13个蛋白的表达变化明显;结果表明,嵌合叶片的绿色与白色叶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与数据库中拟南芥双向电泳图谱相比较,发现Rubisco大亚基,标记为W和T蛋白的表达变化与产生绿白嵌合叶片的表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4.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雌成虫、雄成虫、老熟若虫和低龄若虫的触角,发现其上分布有大量感器,为刺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弧形感器、帽形感器、边缘感器和椭圆感器。其中刺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弧形感器和边缘感器在各种虫态均有分布,帽形感器仅见于成虫触角鞭节上。在各种不同虫态中,雌雄成虫含有所有种类的感器,老熟若虫触角亚节数最多,低龄若虫的各类感器的感毛长度和基部横径普遍较小。  相似文献   
155.
The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 is a major and the most common pest in public areas in Indonesia. Although intensive control measur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s of this pest, results have been far from successful,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because of its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A standar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lass jar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this insect to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secticides for cockroach control in Indonesia. A susceptible S1 strain collected from Tembagapura Papua was compared with four strains collected from Bandung, West Java: strain S2, from a local restaurant; strain S3, from the Bandung train station; and strains S4 and S5, from two different hotels. All strains showed low resistance to the pyrethroid, except the S5 strain, which had a Resistance Ratio (RR)50 of 95 for permethrin. The addition of piperonyl butoxide (PBO) suggests that the detoxifying enzyme mixed function oxidases (MF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permethrin in the S5 strain, suggested by the high Synergist Ratio (SR) of 70.4. However, the low level of resistance to cypermethrin was not affected by PBO, suggesting that other mechanisms of pyrethroid resistance are involved. Our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German cockroach resistance to permethrin in Indonesia, and the findings can be used in formulating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cockroach resistanc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6.
Embryogenic callus was obtained from bulb segments of Iris pseudacorus on Murashige and Skoog (MS) medium with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kinetin. When early globular somatic embryos were subcultured onto MS medium with 4.52 μM 2,4-D, high frequency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was obtained. Deprivation of 2,4-D was required for maturation. Mature somatic embryos had an elongated scutellum with a notch on the base of scutellum. Separation of embryos from embryo clusters wa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frequency of germination. Germination was stimulated by separation of embryos from embryo clusters and transfer onto fresh half-strength MS medium with 3% sucrose. After acclimation in artificial soil in greenhouse for 2 months, 96.4% of plantlets survived.  相似文献   
157.
张道伟  陈静 《昆虫学报》2014,57(10):1123-1132
【目的】探讨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免疫响应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德国小蠊酚氧化酶基因(BgPO)的全长cDNA序列,用MEGA5.1软件构建BgPO与其他昆虫PO的系统进化树,用RT-PCR方法检测BgPO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大肠杆菌诱导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变化,用Hultmark 方法测定抑菌活力,用邻苯二酚法测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获得的德国小蠊BgPO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89157)cDNA全长为2 25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大小为2 085 bp,编码695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9.7 kDa和6.19。Blast分析结果表明德国小蠊BgPO与其他昆虫PO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PO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8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C. formosanus PO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表明BgPO主要在血淋巴细胞和表皮中表达。大肠杆菌诱导德国小蠊后,发现BgPO的表达量在诱导24 h后升高,在诱导后36 h达到峰值;其血淋巴的抑菌活力及酚氧化酶的活性在诱导后6-36 h内均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菌诱导组与PBS诱导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德国小蠊酚氧化酶基因BgPO主要在血淋巴和表皮中表达,并参与了大肠杆菌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酚氧化酶在德国小蠊对病原菌的免疫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8.
陈静  张道伟 《昆虫学报》2015,58(10):1046-1053
【目的】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TPS)是参与昆虫血糖-海藻糖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旨在克隆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TPS基因,研究TPS基因在德国小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ACE技术克隆德国小蠊TPS基因全长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PS基因在德国小蠊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在高温(40℃和46℃处理30 min)及低温(0℃和10℃处理1 h)逆境下的表达量变化。【结果】从德国小蠊中克隆获得2个TPS基因,分别命名为 BgTPS1 (GenBank登录号:KR050213) 和 BgTPS2 (GenBank登录号:KR050214)。其中,BgTPS1基因cDNA序列全长2 987 bp,开放阅读框 (ORF) 2 502 bp,编码833个氨基酸;BgTPS2基因cDNA序列全长3 212 bp,开放阅读框2 469 bp,编码822个氨基酸。BgTPS1和BgTPS2基因都主要在5龄幼虫脂肪体中表达,且BgTPS2基因的表达量为BgTPS1基因表达量的3.9倍。在两种不同极端温度诱导下,BgTPS1和BgTPS2基因mRNA均上调表达。其中,BgTPS2 的表达量始终显著高于 BgTPS1。在0℃时,BgTPS1和BgTPS2的表达量最高。【结论】德国小蠊5龄幼虫中存在2个TPS基因。两个TPS基因均在脂肪体中高表达,且BgTPS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BgTPS1基因;低温和高温诱导下均能促进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上升。该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昆虫海藻糖的合成途径及其在昆虫对温度逆境的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9.
德国小蠊全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数量和分布规律,并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方法】使用微卫星搜索软件查找德国小蠊基因组中微卫星的数量、重复次数以及所有微卫星的位置信息,编写Python脚本对微卫星进行定位,并通过Blast2Go和KASS程序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共找到1~6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序列604 386个,总长度15 301 255 bp,约占全基因组序列(约2.04 Gb)的0.75%,分布频率为1/3.37 kb,微卫星序列的长度主要在12~60个碱基长度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微卫星中,三碱基(226 876)重复类型微卫星数量最多,占微卫星总数的37.54%;四碱基(150 355)重复类型次之,占微卫星总数的24.88%;其余依次是单碱基(141 167)、二碱基(60 877)、五碱基(21 570)和六碱基(3 541)重复类型,分别占微卫星总数的23.36%, 10.07%, 3.57%和0.59%。出现最多的重复拷贝类别有:ATT, AAT, A, T, AAAT, ATTT和AT,共411 789个微卫星,占微卫星总数的68.13%,这7种类别的微卫星数量均大于30 000个。共有2 372个微卫星在外显子上,它们分别位于1 481个基因上。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其中434条归类于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402条归类于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660条归类于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基因最多(380个),其次是与机体系统相关的(276个),与遗传信息进程相关的基因最少(92个)。【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深入分析德国小蠊微卫星功能及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0.
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halophila Pall.var.sogdiana(Bung)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2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所克隆的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3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带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著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