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影响防护林的主导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的森林立地进行分类,并通过选取水源涵养量、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3个指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库区现有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4种防护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 2007年,三峡库区森林立地可划分为40种类型;空间配置优化后,研究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32.55%、29.43%、34.95%和3.07%.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针叶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8.79%和28.55%,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增加了10.23%和27.11%.通过防护林类型的空间优化,三峡库区整体的水源涵养能力、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分别增加14.09×108 m3、0.35×108 t和1.08×106 t.  相似文献   
42.
铅锌矿渣场植被自然演替与基质的交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鸿雁  邢丹  肖玖军  刘方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217-3224
矿业废弃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植被演替过程与机理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个不同自然恢复年限铅锌矿区为对象,研究黔西北土法炼锌渣场废弃地植被自然演替与矿渣基质理化性质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堆置时间的增加,矿渣基质的营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极显著增加, pH上升,电导率下降,容重降低,有效铅和镉显著降低. 同时,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也相应提高.植物群落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演替在前20年较为缓慢,30年后植被群落盖度可达到53%,超过40年盖度可达87%.矿渣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典型变量分别是全氮、全磷和全钾;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效铅和镉呈显著负相关.土法炼锌渣场废弃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在30年后速度加快,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是营养供给不足和重金属的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43.
毛姜花原变种花寿命对两性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的花寿命被认为是由雌、雄适合度的增长和维持花开放的花费之间的平衡来决定的。姜花属(Hedychium)是姜科唯一一个从热带到高海拔地区分布的大属, 属内不同种类植物的花寿命差异很大。毛姜花原变种(H. villosum var. villosum)的花寿命为5 d, 显著长于其它同域分布的姜科植物。通过人工剪除毛姜花原变种的柱头来使花朵具雌性功能的时间缩短, 结果显示: 在不同的处理中, 结实率随花朵具雌性功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开花1 d后剪除柱头的结实率为1.85% ± 1.59%, 极显著低于对照的结实率20.96% ± 4.13%, 说明其较长的花寿命能显著地增加传粉的成功率和结实率, 长达5 d的花寿命有利于雌性适合度的提高。同时, 毛姜花原变种开花1 d后, 剩余的平均花粉数和总平均花粉数没有显著差异, 而开花后2、3和4 d后剩余的平均花粉数则极显著少于总平均花粉数, 说明随着花寿命的延长, 花粉输出量也显著增加, 其长达5 d的花寿命也有利于其雄性适合度的提高。较长的花寿命在毛姜花原变种拓展新的生境、向更高海拔地区的扩散中也许起着重要的作用。姜科植物有着极其多样性的传粉和繁育系统, 花寿命在姜科植物传粉和繁育系统的多样性形成及其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 较长的花寿命有效地提高了雌性适合度和雄性适合度, 从而使姜科植物能脱离热带生境, 向更高海拔的地区扩散, 花寿命在姜科植物从热带地区到高海拔地区的分布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相似文献   
45.
Peptide com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of 4 major light harvesting complexes LHCP1-3 and LHCP3′isolated from siphonous green algae (Codium fragile (Sur.) Hariot.) were investigated. LHCP1 showed five main peptides, 34.4, 31.5, 29.5, 28.2 and 26.5 kD in SDS PAGE, the 34.4 and 31.5 kD peptides were never found in higher plants. LHCP3 contained the other four kinds of LHCP1 peptides except 34.4 kD, while LHCP3′consisted of only 28.2 and 26.5 kD peptides. We found that 34.4, 28.2 and 26.5 kD peptides were easy to decompose from LHCP 1 when subjected to SDS PAGE without pretreatment. They might be located at the exterior of LHCP1, while the 31.5 and 29.5 kD peptides were at the central part. The 28.2 and 26.5 kD peptides often occurred in CPa, the center complex of PSⅡ. They are possibly the LHCⅡ peptide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CCⅡ.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described above, a peptide map of LHCP1 was sketched.  相似文献   
46.
47.
48.
李光照   《广西植物》1985,(2):85-87
<正> 深裂黄姜花 新种 图 多年生草本,茎高1—2米,直径1—3厘米;根状茎匍匐,粗壮,直径约3厘米,节间长1.5—2厘米。叶矩圆状披针形,长40—65厘米,宽7.5—13厘米,顶端长渐尖,尾状,基部急尖至阔楔形,无柄,腹面深绿色,无毛,背面略带粉绿色,疏被绢丝状柔毛;中脉在叶腹面下凹,在叶背面凸起,侧脉16—22对。叶舌干膜质,三角形至狭三角形,长2—4.5厘米,顶端圆钝,外侧密被绢丝状柔毛。穗状花序顶生,球果状,椭圆形,长15—20厘米,直径4—5厘米;苞片复瓦状排列,卵形至长卵形,绿色,长5—6厘米,宽4—5厘米,顶  相似文献   
49.
以叶尔羌河下游阿瓦提县天然胡杨和灰叶胡杨混交林、塔里木河上游农一师16团天然灰叶胡杨林和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天然胡杨林为对象,研究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8种不同取样尺度(5 m×5 m、5 m×10 m、5 m×15 m、10 m×10 m、10 m×15 m、15 m×15 m、15 m×20 m、20 m×20 m)下,3个研究区2物种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集群分布,表明集群分布是研究区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属性;在5 m×5 m尺度上,3个研究区2物种克隆分株种群均表现出负二项参数最小、Cassie指标和聚块性指标最大、聚集强度最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0.
利用莎车县农业气象试验站2008—2013年巴旦姆物候期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巴旦姆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日照时数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旦姆花期之前的物候期始日之间均呈正相关,与花期之后的物候期始日的相关性大多较小,花芽膨大早迟与休眠期、生长期天数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以果实成熟期为界,气温对之前、之后物候期间隔日数的影响分别为负相关和正相关,日照时数与物候期间隔日数大多为正相关.果实成熟 叶变色始期间隔日数对平均最高气温以及花序出现 开花末期、叶变色始期 落叶末期间隔日数对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响应.当巴旦姆休眠期符合日平均气温-3.0~-7.5 ℃的天数满30 d后,经过17~28 d将进入花芽萌动期.花芽萌动期、开花始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始日分别与首个候平均气温≥4 ℃且候平均最高气温≥12 ℃、春季侯平均气温≥14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22 ℃、秋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0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18 ℃和冬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9 ℃的候序一一对应.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巴旦姆盛花期始日预测模型,经过检验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