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2篇 |
免费 | 150篇 |
国内免费 | 645篇 |
专业分类
2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83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13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大白藤(C.faberii)、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5种棕榈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棕榈藤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棕榈藤种群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尺度上,5种棕榈藤种群都更倾向于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长,各棕榈藤种群主要趋向于随机分布,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藤种间的空间关联情况在整体尺度上表现出明显负关联的是白藤和黄藤、白藤和大白藤,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空间及养分的需求相同或相似,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3)华南省藤和大白藤在整体尺度上表现出明显正关联,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庇护,用于抵御动物捕食和热带雨林内多变的外部环境。(4)黄藤和小钩叶藤以及白藤和小钩叶藤呈现出明显不相关,这说明它们对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依赖没有冲突性,能做到和平共存。 相似文献
152.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木质藤本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但对于其垂直分布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坡地8条样带内胸径≥0.5cm的攀援木质藤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其多度、物种丰富度、径级结构、攀援方式组成、物种组成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2)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个体趋于分布在更大径级。在森林底层(05m)和林冠层(≥15m)分别以0.51cm和≥2cm径级的木质藤本占优。(3)不同高度级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主茎缠绕类木质藤本在各高度级都占优势,卷须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随高度增加显著降低,根攀类木质藤本呈现相反趋势。(4)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物种优势度明显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木质藤本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垂直结构,这可能决定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本文描述了采自海南省的光叶菝葜Smilax corbularia Kunth var.woodii(Merr.)T.Koyama上的膨孢柄锈菌Puccinia oedospora J.Y.Zhuang sp.nov.此菌的夏孢子大小38—50×35—42μm,壁分两层,内层肉桂褐色,厚2—2.5μm,外层无色膨大,厚达5—13μm,顶部两端具明显帽状突起;冬孢子大小30—48×20—30μm,双胞,壁亦分两层,内层淡黄褐色或污黄色,极薄,外层近无色,厚2—3μm。就孢壁结构而言,此菌酷似分布中、南美寄生于紫葳科和马鞭草科植物上的饰柄锈菌属Prospodium的种。但其冬孢子壁光滑,柄无饰物,其寄主属单子叶植物的百合科(或菝葜科),故暂把它置于柄锈菌属中。 相似文献
154.
福建宁化晚石炭世有孔虫Pseudoendothyra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报道了福建宁化晚石炭世黄龙组下部白云岩中的Pseudoendothyra动物群,共描述鲢类化石1属21种,包括4个未定种。该动物群壳体微小,一般为扁圆形及凸镜形,轴率小于1,旋壁四层式,化石保存尚好,且具排它性分布。该动物群的发现丰富了筵类古生态学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领域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5.
156.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期学者、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科学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确关键制约因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为例,在全面分析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关联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获性,构建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指标体系,对2007年、2012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各指标的进步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生态文化和生态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文明水平有一定增加,而生态环境改善较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位置,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度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绿色生活方式尚有待提升、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制度是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7.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影响,可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黑龙江省70个台站1971—2012年的气象资料和10个台站1980—2011年水稻生育期数据,结合水稻障碍型冷害指标,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1990s发生频率最低,2000s发生频率最高;抽穗期障碍型冷害1970s和1980s发生频率高,1990s和2000s发生频率低。(2)抽穗期障碍型冷害发生程度大于孕穗期障碍型冷害。(3)不同熟型水稻品种可种植北界逐渐北移东扩,极早熟、早熟和中熟品种可种植范围分别缩小了5、21和11个县(市),中晚熟和晚熟品种可种植范围分别扩大了14和23个县(市)。(4)随着水稻种植格局的变化,不同熟型水稻障碍型冷害均在1990s发生频率最低,2000s发生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8.
基于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使用CoralXDS软件,对海南岛(琼)东部海域的橙黄滨珊瑚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获取了百年来的年生长率(ER)、骨骼密度(D)和钙化速率(CR) 3种生长参数.结果表明: 该橙黄滨珊瑚ER的变化范围为0.49~1.10 cm·a-1,年均值0.76 cm·a-1;D的变化范围1.11~1.35 g·cm-3,年均值1.22 g·cm-3;CR的变化范围为0.55~1.41 g·cm-2·a-1,年均值0.94 g·cm-2·a-1.统计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水温(SST)是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参数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ER和CR的控制较强,对D的影响较弱,但总体上3项生长参数都随SST升高而增大.光照、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次要影响因素.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对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复杂的气候环境,赋予了橙黄滨珊瑚骨骼多变的生长模式.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琼东海域年平均表层水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15 ℃·(10 a)-1,SST上升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琼东海域SST显著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为了全面揭示亚洲玉米螟遗传分化以及山东省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对山东省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mtCOⅡ基因序列与来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并建立了鉴别不同遗传支系的PCR-RFLP方法.基于对340条mtCOⅡ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共获得62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7(H17)广泛分布于各种群之间,有6个单倍体型为山东种群所特有;亚洲玉米螟分化为2个遗传支系(支系Ⅰ与支系Ⅱ);2个遗传支系均在山东省发现,但以支系Ⅰ为主;亚洲玉米螟各单倍体型散布于山东省各地理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山东亚洲玉米螟总体的单倍体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5,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333-0.889之间;总体的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24,种群内核酸多样性指数在0.00061-0.00809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79421.AMOVA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2个支系之间(79.42%).构建的亚洲玉米螟2个支系鉴别方法为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0.
Acrocyathus是一类块状体或丛状体的四射珊瑚,在北美分布于下石炭统,我国见于上石炭统,但丛状体的在我国系首次发现。在连续切片上,可见两个生长阶段,其繁殖方式有侧芽繁殖和边缘泡沫板内繁殖,系统分类上另置独立的科级分类。根据形态分析,该珊瑚栖息在动水,能量略高及食料丰富的浅水环境。当前标本为一新种:A.jiyu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