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广东及海南菝葜属植物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灰叶菝葜、短便菝葜和四翅菝葜在广东分布的新记录,缘毛菝葜在海南分布的新记录,将小刚毛菝葜作为缘毛菝葜的异名,暗色菝葜和折枝菝葜作为马甲菝葜的异名。  相似文献   
342.
海南东郊椰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7月-2004年7月,对海南东郊椰林土壤动物进行了生态系统特征调查研究,获得土壤动物标本共5378只。为了研究结果的信度,选取1周年中的7月份(雨季)与1月份(旱季)捕量的4033只土壤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湿生线虫类为1253只,旱生土壤动物为2780只,隶属4门12纲27个类(目)。经与我国不同伟度地带分布的土壤动物生态区系特征比较,东郊椰林土壤动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热带性土壤动物群落的特征。对照原始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动物群落分析表明,虽同属热带雨林环境,东郊椰林土壤动物因受单一树种、面临季风海域地理位置、土壤质地(pH值与盐度偏高)、土壤湿度等生境因素的影响,群落结构还具有种类并不很丰富,优势度指数(Cc)偏高,多样性指数(H’)偏低热带雨林性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异特征。在进行椰林区异质小生境土壤动物分析中还发现,院落周边椰林地因土壤动物丰富。土壤生态系统良好,椰树的年产果率均高于其它异质的小生境椰林地,说明在东郊椰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丰度与椰树产果率也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3.
本文研究海南兴隆地区12种不同类型药用植物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Ax)及其含量水平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科、属、种植物对同一元素的吸收量差异显著,以Mg>Al>Fe>Mn>Zn>Cu为序;同属不同品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对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各有差别,海南槟榔(Ax 0.30×10-6、12.51×10-6)>泰国槟榔(Ax 0.29×10-6、11.59×10-6)>云南槟榔(Ax 0.27×10-6、11.56×10-6),元素间吸收量相比以Mo>Zn>Cu>Mn>Ni为例;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微量元素的吸收量也是不同的,例如巴戟天的含量以根(218.48×10-6)>叶(115.19×10-6)>茎(113.02×10-6)。植物与土壤中元素含量消长变化关系密切,相比之下,植物中Fe、Mn、Zn含量均高于Cu、Pb、Ni。绞股蓝(189.26)>巴戟天(169.04)>益智(161.70)>槟榔(155.88)。  相似文献   
344.
五指异蚤蝇Megaselia wuzhiensis,新种(图1~3) 雄性:额宽0.42mm,黑色,稀布细毛,纵沟细。触角上鬃4根,下对稍短;上对和下对间距分别是额宽的1/4和1/6。前额间鬃低于前额眶鬃及上触角上鬃,距眼缘和纵沟的距离比为1:3~1:2。后额间鬃低于后额眶鬃,四根鬃等距排列。触角第三节黑褐:芒亚端生,具微毛。下颚须黄色,具鬃5~7根。胸黑色。背中鬃2根;小盾片鬃2根,小毛2根:中侧片具毛,缺单鬃。翅长2.6mm。前缘脉指数0.53,各段比2.6:2.9:1,纤毛(最长)0.:24mm。腋区鬃3~6根。平衡棒黄褐色。足褐色,前足胫节0.68mm,跗节细长,各节长大于宽。中足胫节栅毛列伸达胫节端部1/5;后背纤毛7~9根。前背纤毛弱。后足股节1.2mm,腹缘细毛8~12根。胫节栅毛列完整,后背纤毛9~11根,强大:缺前背纤毛。腹部暗黑。背板Ⅱ和Ⅵ较长,其余背板近等长。背板稀被毛,两侧和后缘较多。尾器黑褐色,生殖背板两侧中部具鬃状毛;端部具小毛。肛管黄褐色。体长2.13~2.38mm。 正模:♂,海南五指山,1992—Ⅳ-16,刘广纯、王敏采:副模:5♂♂,同正模。 本种与缅甸产的M.atricornis Beyer相似,但后者前缘脉第二段短于第一段,额前侧鬃低于上触角上鬃。新种模式标本存于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345.
海南岛黎母山四眼斑水龟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3~7月,采用系统抽样法在海南岛黎母山对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采用Cassie指数、David&Moore指数、Morisita指数和Lloyd指数测定了四眼斑水龟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四眼斑水龟种群分布于海拔170~470m范围内,在垂直梯度上呈现不连续的分布状态;(2)在海拔170~470m范围内种群相对密度为0.011~0.050只/笼捕日;(3)种群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格局;(4)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和人为干扰可能对四眼斑水龟种群密度及空间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46.
符国瑷  杨永康 《植物研究》2008,28(3):259-260
海南岛发现青皮属一新变种以及倒卵鱼骨木新组合。  相似文献   
347.
The Utsat people do not belong to one of the 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in Hainan, China. Som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 confirm a clos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tsat and Cham people; howeve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populations is not kn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yped paternal Y chromosome and maternal mitochondrial (mt) DNA markers in 102 Utsat peopl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history of this population. High frequencies of the Y chromosome haplogroup O1a*-M119 and mtDNA lineages D4, F2a, F1b, F1a1, B5a, M8a, M*, D5, and B4a exhibit a pattern similar to that seen in neighboring indigenous populations. Cluster analy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and networks) of the Utsat, Cham,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in East Asia indicate that the Utsat are much closer to the Hainan indigenous ethnic groups than to the Cham and other mainland southeast Asian populat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origins of the Utsat likely involved massive assimilation of indigenous ethnic groups. During the assimilation process, the language of Utsat has been structurally changed to a tonal language; however, their Islamic beliefs may have helped to keep their culture and self-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348.
在海南省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分布有兰科Orchidaceae鳔唇兰属Cystorchis Blume,应为海南省的新记录属。海南省是该属在我国已被发现的第二个分布点。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标准,无叶鳔唇兰C. aphylla属于D2级,应实施原地保护。  相似文献   
349.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50.
本文采用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利用1989年5月至1993年4月4a的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的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