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41.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46
模拟物种的潜在分布区是保护管理受威胁物种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对海南岛石灰岩特有种、濒危植物——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进行预测, 旨在为海南凤仙花的有效保护及重引入工作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研究基于海南凤仙花8个种群分布点和12个环境变量,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技术构建海南凤仙花适宜生境预测模型, 模拟了当前时期海南凤仙花在海南岛的潜在分布区; 同时基于5个实际分布数据和5个不存在数据,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Kappa系数、真实技巧统计值(TSS)及总体精度4个评估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 4个评估指标值均在0.9以上, 说明MaxEnt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海南凤仙花潜在适宜生境的分布。限制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坡度、最干季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当前, 海南凤仙花的最适宜生境占海南岛总面积的1.8%, 主要分布于白沙西部与南部、昌江中部和南部、东方东部、乐东东北部。海南凤仙花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狭窄, 且破碎化严重, 迫切需要保护。因此建议: 收集海南凤仙花各种群种子, 建立种质资源库; 将东方天安乡、江边乡及乐东东北部(佳西保护区)等可能存在最适宜生境的地区, 作为今后野外深入调查的首选区域和重引入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42.
中国灵芝科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南岛。赵继鼎先生(1989)报道本岛灵芝54种。1996年,本文作者报道了4种,其中1新种。本文继续报道本岛灵芝5种,其中1新种即琼中灵芝GanodermachiungchungenseX.L.Wusp.nov,岛内新纪录4种即多分枝灵芝G.ramosissimumZhao,闽南灵芝G.austrofujianenseZhao,XuetZhang,背柄紫灵芝G.cochlear(B.etNess)Bres,硬孔灵芝G.duroporaLloyd,本文研究的全部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GA)。  相似文献   
343.
海南地区豆大蓟马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4-2015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豆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结果表明,2014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39、8.07和5.44倍,澄迈种群对甲维盐也产生了5.93倍的低水平抗性,海口种群对药剂仍处于敏感阶段;2015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97、5.43、7.51和5.44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99倍;澄迈种群和海口种群对除甲维盐外的其它药剂仍处于敏感状态,但年度间相比,均表现出药剂敏感性下降,有进一步产生低水平抗性的趋势。海南各监测地区均未发现豆大蓟马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可以考虑其它药剂与阿维菌素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44.
【背景】褐纹甘蔗象原产于菲律宾,严重危害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目前该虫已传入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尚未在海南省发生。【方法】为尽早预防该虫传入,本文简要描述了褐纹甘蔗象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运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RA)方法,从国内分布情况、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该虫入侵海南的可能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褐纹甘蔗象在海南省的风险评估值R=2.08,属于高风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将其列入海南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同时提出了该虫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可为尽早制定褐纹甘蔗象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5.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防治土壤侵蚀和维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海南保护区对土壤保持功能的长期保护效果,探讨引起保护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岛保护区内部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是1951.59 t hm-2a-1,分别是区外0—5、5—10km和海南岛全省平均水平的2.4、3.2、2.9倍,保护区在土壤保持功能的保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时间尺度上,1988—2008年保护区内外土壤保持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其中保护区外围退化程度显著高于保护区内部(P0.05),后10年的退化程度显著高于前10年(P0.05);(3)从驱动因素上看,1988—2008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耕地扩张是影响保护区土壤保持功能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在前10年,土壤保持功能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耕地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后10年,土壤保持功能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耕地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应权衡土壤保持功能保护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46.
Conotoxins (CTX) from the venom of marine cone snails (genus Conus) represent large families of proteins, which show a similar precursor organization with surprisingly conserved signal sequence of the precursor peptides, but highly divers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By using the conserved sequences found within the genes that encode the alpha-conotoxin precursors, a technique based on RT-PCR was used to identify, respectively, two novel peptides (LiC22, LeD2) from the two worm-hunting Conus species Conus lividus, and Conus litteratus, and one novel peptide (TeA21) from the snail-hunting Conus species Conus textile, all native to Hainan in China. The three peptides share an alpha4/7 subfamily alpha-conotoxins common cysteine pattern (CCX(4)CX(7)C, two disulfide bonds), which are competitive antagonist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s). The cDNA of LiC22N encodes a precursor of 40 residues, including a propeptide of 19 residues and a mature peptide of 21 residues. The cDNA of LeD2N encodes a precursor of 41 residues, including a propeptide of 21 residues and a mature peptide of 16 residues with three additional Gly residues. The cDNA of TeA21N encodes a precursor of 38 residues, including a propeptide of 20 residues and a mature peptide of 17 residues with an additional residue Gly. The additional residue Gly of LeD2N and TeA21N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amidation of the preceding C-terminal Cys. All three sequences are processed at the common signal site -X-Arg- immediately before the mature peptide sequenc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alpha4/7 conotoxins known so far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new conotoxi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published homologue of alpha4/7 conotoxins from the other Conus species were performed systematically. Patterns of sequence divergence for the three regions of signal, proregion, and mature peptides, both nucleotide acids and residue substitutions in DNA and peptide levels, as well as Cys codon usage were analyzed, which suggest how these separate branches originated. Percent identities of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 signal region exhibited high conservation, whereas the sequences of the mature peptides ranged from almost identical to highly divergent between inter- and intra-species. Notably, the diversity of the proregion was also high, with an intermediate percentage of divergence between that observed in the signal and in the toxin regions. The data presented are new and are of importance, and should attract the interest of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The elucidated cDNAs of these toxins will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i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their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347.
在海南岛东方县江边地区下二叠统南龙组中发现双壳类9属10种,其中2新种。除新种外,这些双壳类常见于华南和日本的茅口期晚期地层,其它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本区无疑是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海南岛的琼中地体不大可能在石炭一二叠纪仍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或其附近,南龙杂砾岩应属裂谷成因,与冰川无关。  相似文献   
348.
螺旋粉虱入侵我国海南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一种危险性的入侵害虫,作者于2006年4月,在我国海南陵水首次发现,分析可能是从台湾引入。文章记述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发现过程、该种的野外识别及室内鉴别特征,列出海南发现的27种重要寄主植物(这些植物涉及果树、园林和农作物)和几种捕食性天敌,并附有特征图和彩色照片。最后分析其在海南发展趋势及向大陆扩展的可能性,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区应密切关注该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9.
符国瑷  杨永康 《植物研究》2008,28(3):259-260
海南岛发现青皮属一新变种以及倒卵鱼骨木新组合。  相似文献   
350.
海南三亚河红树凋落物产量与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乔民  陈永福 《生态学报》2003,23(10):1977-1783
在海南三亚河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纯林区设置 4个 1 m2 凋落物收集网于 1 999年全年逐旬收集 ,4个网的平均年凋落物总产量为 1 388.2 4 g/ (m2· a) ,其中叶 79.9% ,枝 8.8% ,花 6.4% ,果 4.9%。与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比 ,三亚河红树纯林凋落物产量是很高的 ,主要与树较高、低纬度、河流型和林带窄有关。凋落物总产量有多峰值的季节变化 ,峰月依次为 1 0~ 1 1月份、4月份和 8月份 ,谷月依次为 1 2月份、5月份和 9月份。叶的产量的峰谷变化与总产量相一致。枝的产量 77%的网次为 0 ,仅 2、8、9、1 0、1 1月份形成 5个峰值 ,其中后两个最大的峰值对总产量峰值的贡献达占 31 .7%和 31 .2 %。花的产量在 3~ 5月份略显平坦的峰值 ,8~ 1 2月份维持较低的产量。果的产量在 6~ 7月份有一个较宽的峰 ,1 0和 1 1月份有两个窄峰 ,1 2月份至来年 4月份基本上没有产量。花和果的凋落物产量变化明显与植物物候期有关。取 1 999年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与相应的凋落物产量进行相关分析显示 ,平均气温宏观控制叶凋落物产量和凋落物总产量 ,枝凋落物产量主要受平均风速影响。估算整个三亚河 1 4 hm2 红树林区可年产凋落物1 9 4t,大部分输送到三亚湾并成为三亚湾海洋生物资源有机碎屑食物链的物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