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根据化石及现代植物资料,海南岛第三纪种子植物有53科,其中古近纪已出现48科,新近纪降至25科,第四纪晚期有89科,现代增加至233科.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古近纪时,泛热带科占当时科总数的45.8%,热带-亚热带科占8.3%,亚热带-温带科占31.3%,其中出现了很多海南岛现代植物区系的表征科,如冬青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桃金娘科、罗汉松科、棕榈科、红树科、梧桐科和松科等,基本形成了现代海南岛植物区系的雏形.新近纪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冷,本区植物区系组成大幅度减少,热带性质也明显减弱,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科仅占当时海南岛植物区系全部科的32.0%,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12.0%,而亚热带-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有所升高,达36.0%.第四纪晚期至现代,随着气候逐渐回暖,本区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加强.第四纪晚期泛热带科占当时科总数的49.4%,热带-亚热带科占12.4%,亚热带-温带科占19.1%,区系特征逐渐接近现代.现代海南种子植物区系中,泛热带分布科占科总数48.1%,热带-亚热带科占18.9%,亚热带-温带科占15.9%.总体上,海南岛第三纪早期的古近纪、第四纪晚期一直到现代均以泛热带分布的科占优势,而第三纪晚期的新近纪本区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较弱.整体上反映出海南岛新生代种子植物区系的演变特征与古近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22.
海南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省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岭、东寨港和大田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35、38和37种,总计18科55种,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绝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其中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H.B.K.)、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及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最大。依据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23.
作者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对海南中部鹦哥岭的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记录到62种鱼类,其中23种为鹦哥岭地区新记录种.结合文献资料,该地区共记载有淡水鱼类7目20科59属75种(含亚种),占海南岛已知淡水鱼类的70.8%:海南特有种16个,占海南特有淡水鱼类的80.0%.鱼类群落中以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为主.鹦哥岭南北两坡(南坡昌化江流域,北坡南渡江流域)共有的鱼类共36属42种,占鹦哥岭纯淡水鱼类总种数的60.0%.但两坡的鱼类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昌化江流域以山区溪流性鱼类为主,南渡江流域则较多平原江河性物种.利用多样性指数,得出鹦哥岭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南渡江流域的南开河和昌化江流域万冲河段的支流.鱼类的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200-600 m的中低海拔水体,海拔600 m以上鱼类稀少,而在900 m以上没有发现鱼类.有关部门近年已在鹦哥岭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有效保护珍贵的鱼类资源,按照当地鱼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特点划定鱼类重点保护河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24.
报道了海南兰科(Orchidaceae)植物1新记录属:球柄兰属(Mischobulbum);4新记录种: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长柄球柄兰(Mischobulbum longiscapum)、带唇兰(Tainia dunnii)、南方带唇兰(Tainia ruy barrettoi).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325.
符国瑷  杨永康 《植物研究》2008,28(3):259-260
海南岛发现青皮属一新变种以及倒卵鱼骨木新组合。  相似文献   
326.
海南岛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南岛第三纪沉积类型及古植物群落复杂多样,早第三纪主要为河湖泊,湖泊相和湖沼相等沉积,晚期发生海侵,开始出现海陆交相沉积;古植物群落主要有:温带山地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晚晚开始出现红树林,总体属温暖湿珠亚热带气候,晚第三纪海侵加大,沉积为型为滨海相,滨海-浅海相,浅海相及深水广海相等海相沉积,在滨海地区红树林面积大大增加,盆地中心平原地上展为低地热带雨林,总体属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但在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仍发育有山地雪松和云杉林,上新世时植被类型逐渐接近现今当地的面貌,深入研究本区第三纪古环境与古植物群落的变迁对海南岛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7.
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廖崇惠  李健雄  杨悦屏  张振才 《生态学报》2002,22(11):1866-1872
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为标准样地,研究热带土壤动物在原始生境中的群落结构。样地设5个固定取样点,每月固定时间用3种方法,对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别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以风干土培养法获得的原生动物共有18目72种,种类以纤毛虫类为主,数量则以肉足虫类为主。本调查点与以北各地带相比,其分布的种类较少,这与热带林枯枝落叶层薄有关。(2)以湿漏斗法获得的线虫有7目76种,为国内各地带之首。其中矛线目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占多数。(3)以手拣和大、小于漏斗法获得的土壤动物共有32个类群(以目为主),其多样性指数(H′)高于本区以北各地带调查点。类群的重要性,按平均数量及其稳定性来排序,排在最前的几个类群有蚂蚁、鞘翅目、蚯蚓、及等翅目等。比西双版纳热带沟谷雨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更具热带性。  相似文献   
328.
海南岛吊罗山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吊罗山位于海南岛东南部 ,约 1 8°5 0′N,1 0 9°5 0′E,为北热带地区 ,其种子植物区系共有种子植物1 71科、846属、1 90 0种 (裸子植物 4科 5属 1 0种 ,被子植物 1 67科 841属 1 890种 )。区系分析表明 :(1 )地理成分以泛热带、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非世界属总数的 84.2 9% ) ;(2 )纯热带成分不形成区系和植被的表征 ,许多泛热带、热带种类已接近其分布北限 ;山地成分表现出热带、亚热带 -温带成分相互渗透的特点 ;(3 )该区系在海南岛整体区系中占重要位置 ,特有现象较突出 ,有海南岛地区特有属 4个 ,其它中国特有属 6个 ;吊罗山包括邻近的陵水县有 2 3 7个海南岛地区特有种 ,占全部 5 3 6个海南特有种 (变种 )的 44.2 2 % ;吊罗山特有种 5 2个 ,占海南全部特有种的 9.7% ,这表明该区系在海南森林区系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9.
对土壤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等3个部分,分别描述群落的季节变化,然后,综合分析气候因素对群落的影响。①原生动物群落的季节化表现为:种数在1、2月份最高,达43、44种;个体数量则在8月份和12月份(14万多和12万多/g.干土)。②线早的种数也在1月份最高,达67种;个体数则在9月份(88.3万/m^2);DG指数显示出有9月份的大高峰(19.9)和1月份的小高峰(19.7)。③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幅度很大:类群数的大高峰在7月份(31个),小高峰在12月份(17种);个体数量则在6月份和11月份(5.8万个和1.05万个/m^2)。④气温与地表温度对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小:对线虫的种数变化有显著负相关;对原生动物、大中型土壤动物种数变化也只有阶段性的相关。⑤土壤含水量对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大:与原生动物丰度呈非常显著的相关(r=0.896,d?=10,r0.01=0.708);与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总个体数及DG指数的影响则具有季节性差异,即在湿季呈显著的负相关。⑥降水量年内和年间的变化均具很大的不稳定性,暴雨又是土壤动物(除原生动物外)灾难性的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变化是造成群落跳跃式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30.
海南三亚河红树凋落物产量与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乔民  陈永福 《生态学报》2003,23(10):1977-1783
在海南三亚河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纯林区设置 4个 1 m2 凋落物收集网于 1 999年全年逐旬收集 ,4个网的平均年凋落物总产量为 1 388.2 4 g/ (m2· a) ,其中叶 79.9% ,枝 8.8% ,花 6.4% ,果 4.9%。与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比 ,三亚河红树纯林凋落物产量是很高的 ,主要与树较高、低纬度、河流型和林带窄有关。凋落物总产量有多峰值的季节变化 ,峰月依次为 1 0~ 1 1月份、4月份和 8月份 ,谷月依次为 1 2月份、5月份和 9月份。叶的产量的峰谷变化与总产量相一致。枝的产量 77%的网次为 0 ,仅 2、8、9、1 0、1 1月份形成 5个峰值 ,其中后两个最大的峰值对总产量峰值的贡献达占 31 .7%和 31 .2 %。花的产量在 3~ 5月份略显平坦的峰值 ,8~ 1 2月份维持较低的产量。果的产量在 6~ 7月份有一个较宽的峰 ,1 0和 1 1月份有两个窄峰 ,1 2月份至来年 4月份基本上没有产量。花和果的凋落物产量变化明显与植物物候期有关。取 1 999年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与相应的凋落物产量进行相关分析显示 ,平均气温宏观控制叶凋落物产量和凋落物总产量 ,枝凋落物产量主要受平均风速影响。估算整个三亚河 1 4 hm2 红树林区可年产凋落物1 9 4t,大部分输送到三亚湾并成为三亚湾海洋生物资源有机碎屑食物链的物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