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06篇
  免费   1574篇
  国内免费   4776篇
  20656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537篇
  2022年   625篇
  2021年   726篇
  2020年   623篇
  2019年   669篇
  2018年   465篇
  2017年   592篇
  2016年   536篇
  2015年   609篇
  2014年   783篇
  2013年   716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1030篇
  2010年   889篇
  2009年   903篇
  2008年   947篇
  2007年   784篇
  2006年   825篇
  2005年   878篇
  2004年   827篇
  2003年   755篇
  2002年   628篇
  2001年   597篇
  2000年   474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62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249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200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7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多重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宫颈癌的病变程度分为I期组(n=21)、II期组(n=46)、III期组(n=49)、IV期组(n=2)。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分型检测,比较不同程度的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宫颈癌病变程度患者的多重感染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118例患者中有97例患者感染了HPV,感染率为82.20%,且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HPV感染率高于I期组(P0.05)。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一重感染率低于I期组,IV期组二重感染率低于I期组,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多重感染率高于I期组,且IV期组多重感染率高于II期组、III期组(P0.05)。多重感染患者类型有多种,其中尤以HPV16+18+53型最多,占比49.05%,其次是HPV16+18+68型感染,占比32.07%,HPV16+53+58型感染,占比13.21%。年龄在50岁以上、分期为III-IV期、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PV多重感染率更高(P0.05)。结论: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病变程度和临床病理特征均有联系,对年龄较大且HPV多重感染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筛查,预防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952.
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主要识别泛素化修饰的膜蛋白,介导内吞小泡出芽和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MVBs)的形成。此外,以类似的拓扑方式,ESCRT也参与胞质分裂、自体吞噬、以及包膜病毒的出芽等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大量的反转录病毒和RNA病毒含有晚期结构域(Late-domains),该结构域与ESCRT组分相互作用,将ESCRT-Ⅲ和VPS4等募集在病毒组装与出芽区域,并利用ESCRT-Ⅲ使病毒粒子得以释放。最近,有研究发现,一些DNA包膜病毒、如乙肝病毒、疱疹病毒和杆状病毒等的出芽释放也依赖于宿主细胞ESCRT系统,但其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53.
罗非鱼是世界上仅次于鲤科鱼的第二大养殖鱼类,是全球重要的动物蛋白食物来源。自2009年开始,由一种新型RNA病毒—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湖病毒病(Tilapia lake virus disease,TiLVD),在全球各区域相继暴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给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和严峻挑战。TiLVD疫情已在全球多个不相连的区域均有发生,罗非鱼主养国家和区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TiLV的感染和威胁,TiLVD疫情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的趋势。目前,针对该疫病还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控措施,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有望在早期精准诊断、传播途径阻断和疫苗免疫防控等方面实现突破。本文就TiLVD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感染机制、诊断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iLVD的基础研究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探讨FGFR1、miR-26a、EZH2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选择100例肺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GFR1和EZH2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26a的相对表达量。肺癌组的FGFR1和EZH2阳性率(56.0%和6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0%和28.0%),而miR-26a在肺癌组(0.6±0.2)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3±0.5)(p0.05)。FGFR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吸烟情况有关(p=0.032和p=0.018)。EZH2的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和吸烟情况有关(p=0.022,p=0.013和p=0.035)。而miR-26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p=0.037和p=0.021)。FGFR1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44.9±4.5)月)显著长于FGFR1阳性患者((39.6±5.4)月)。EZH2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44.7±5.3)月)显著长于EZH2阳性患者((38.5±5.4)月)。然而FGFR1和EZH2不同的是,miR-26a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45.4±6.6)月)显著长于miR-26a低表达患者((39.3±4.6)月)。应用生存分析的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FGFR1 (阳性)、EZH2 (阳性)、miR-26a(低表达)、淋巴结转移(是)、分化程度(中-高)和吸烟情况(是)是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FGFR1、miR-26a和EZH2均参与了肺鳞癌的发生发展,并且是肺鳞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采集蜂上颚腺中高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筛选和研究蜜蜂采集行为相关基因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测序的西方蜜蜂5种不同职能工蜂(3日龄工蜂、10日龄哺育蜂、10日龄采集蜂、21日龄哺育蜂和21日龄采集蜂)上颚腺转录组数据,筛选采集蜂上颚腺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对这些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qRT-PCR检测随机选取的8个DEGs在10日龄哺育蜂和10日龄采集蜂上颚腺以及两个关键DEGs(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Amp5cs和细胞色素P450 9e2基因CYP9Q3)在工蜂不同发育时期和采集蜂各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筛选到22个DEGs在21日龄采集蜂上颚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3日龄工蜂、10日龄哺育蜂和21日龄哺育蜂上颚腺中的表达量,同时在10日龄采集蜂上颚腺中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在10日龄哺育蜂上颚腺中的表达量。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DEGs主要富集在胆固醇代谢、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细胞凋亡-果蝇、氨基酸生物合成等方面。qRT-PCR结果表明,8个DEGs(LOC100576395, LOC411983, LOC410235, LOC725581, LOC410527, LOC406131, LOC408453和LOC410253)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模式一致;2个关键DEGs Amp5cs和CYP9Q3在工蜂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采集蜂中表达量最高;Amp5cs在采集蜂腹、胸、上颚腺和触角中高量表达,P450 9e2在采集蜂触角 和足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结论】本研究在减小日龄因素干扰下筛选了西方蜜蜂采集蜂上颚腺中22个高表达的DEGs,这些DEGs可能主要参与采集蜂上颚腺生理发育以及能量供应、外源性物质解毒、花蜜转化等代谢通路,进而影响蜜蜂的采集行为。这些结果为西方蜜蜂上颚腺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采集力强的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6.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与神经损伤指标和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4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东院区收治的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HBGH患者162例纳入研究组,选取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1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血清CXCL1、CXCL10和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CXCL1、CXCL10与神经损伤指标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GH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的血清CXCL1、CXC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清NSE、GFAP、S100β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XCL1、CXCL10与NSE、GFAP、S100β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与年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体积、术后24 h内血肿清除率、尿激酶冲管次数、术后颅内出血再发、CXCL1、CXCL10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LDL偏高、血肿体积偏大、术后24 h内血肿清除率偏低、尿激酶冲管次数偏多、CXCL1偏高、CXCL10偏高是HBGH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BGH患者血清CXCL1、CXCL10水平升高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不良预后。年龄、LDL、血肿体积、术后24 h内血肿清除率、尿激酶冲管次数、CXCL1、CXCL10是HBG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与自身CD4+ T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为HIV患者机会性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400例HIV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情况。结果 400例HIV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178例,总感染率为44.5%。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86.67%)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减少,HIV患者机会性感染率升高。178例机会性感染者中,单一感染82例,2部位感染52例,3部位感染28例,4部位以上感染16例。感染病原体检测显示,细菌感染84例(47.19%),结核杆菌感染36例(20.22%),病毒感染30例(16.85%,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18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77例(43.25%,包括假丝酵母感染35例,肺孢子菌感染20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2例,新型隐球菌感染10例),未明确病原体性质34例(19.10%),复合感染多见。结论 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与HIV患者继发机会性感染的概率关系密切。HIV患者CD4+ T淋巴细胞水平的监测对其继发机会性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58.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作为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可以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异常转录本,从而避免截短蛋白质对细胞的毒害,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释。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作为一种寄生性单细胞原生动物,进化地位特殊,对其NMD途径的研究有利于阐明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和进化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及体外pull-down实验分析了贾第虫NMD途径因子上游移码蛋白1(Giardia lamblia up-frameshift 1,GlUPF1)、贾第虫RNA结合蛋白(Giardia lamblia HRP1, GlHRP1)、贾第虫核糖核酸外切酶(Giardia lamblia Ski7p,GlSki7p、Giardia lamblia XRN1,GlXRN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GlUPF1全长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间均可发生相互作用。而且GlUPF1的CH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分别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相互作用。说明GlUPF1在贾第虫NMD途径中作为招募平台,在无义mRNA识别和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结合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原生动物贾第虫的NMD途径:在提前终止密码子处SURF(SMG1-UPF1-eRF1-eRF3)复合物形成后,GlUPF1被磷脂酰肌醇3-激酶(suppressor with morphogenetic effect on genitalia 1,SMG1)磷酸化修饰, NMD途径激活,随后GlUPF1与HRP1相互作用,将转录本标记为NMD底物;GlUPF1进而招募下游贾第虫5′-3′核糖核酸降解酶GlXRN1、贾第虫3′-5′ 核糖核酸降解因子GlSki7p,最终降解靶标mRNA。  相似文献   
959.
为探讨乌蕨醇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型糖尿病模型组、乌蕨醇提取物低剂量组(30 mg/kg)和高剂量组(60 mg/kg)。分别用生理盐水及乌蕨醇提取物每天灌胃1次,连续28 d,灌胃容积为20 m L/kg。结果证明,乌蕨醇提取物可减缓STZ致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负增长,降低空腹血糖水平(P <0. 05);升高胰岛素及葡萄糖激酶(GCK)含量;降低醛糖还原酶(AR)含量(P <0. 05)。同时,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乌蕨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数目较1型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多,胰岛及外分泌腺萎缩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提示乌蕨提取物可显著降低STZ致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可能与升高糖尿病大鼠血清葡萄糖激酶含量和降低AR含量、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损伤、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关。  相似文献   
960.
李明  张琳  马鸣潇  侯振中 《病毒学报》2019,35(2):264-269
为了检测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抗体水平,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含有CSBV VP2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VP2,并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用经过纯化的重组VP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CSBV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成功的表达了VP2蛋白。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仅与CSBV阳性IgY发生特异性反应,与其它蜜蜂病毒的阳性IgY不发生交叉反应,且检测阳性IgY的灵敏度达到了1∶6 400,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批内重复与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CSBV全病毒包被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说明该方法适用于抗CSBV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