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浙江新昌化石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新昌县中生代地层中的一种化石木新种———新昌南洋杉型木 (AraucarioxylonxinchangenseDuansp .nov .)。这种化石木保存在早白垩世馆头组中、下部的紫红色泥砂岩中 ,分布在新昌县城西部 ,南北绵延 2 5公里、东西宽约 2公里的狭长地区。由于在化石木产区曾发现过多种植物化石 ,因而确定了该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我国的欧洲 中国植物区内 ,属亚热带 热带气候区 ,种种迹象表明此时气候有些干旱。同区发现的松柏目叶化石 ,其气孔构造与南洋杉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这一点似乎与化石木之属可以对应。  相似文献   
92.
贵州独山泥盆纪生物地层以及珊瑚的四次灭绝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3,42(3):417-427
贵州省独山县县城附近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良好,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历史悠久,是我国南方浅海相泥盆系的标准剖面之一。文章从珊瑚化石的角度进行生物地层和群落生态的分析,并建立独山中、晚泥盆世7个珊瑚组合。文章最后还着重阐述独山泥盆纪珊瑚的4次灭绝事件:1)mid-Eifelian event(发生在龙洞水段之顶);2)late-Givetian event(发生在鸡窝寨段之顶);3)F-Fevent(发生在靠近尧梭组之底);4)D-Cevent(发生在革老河组之顶)。其中,F-F大灭绝事件对珊瑚群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3.
贵州兴义发现最原始弓鳍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记述在贵州兴义著名的贵州龙化石层(上三叠统卡尼介)中发现的最原始弓鳍鱼而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优美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 bellula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94.
张雄华 《古生物学报》2002,41(2):283-294
通过对黔南地区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四射珊瑚的研究,建立4个四射珊瑚组合,自下而上:1)Antheria-Pseudotimania组合;2)Nephelophyllum-Eokepingophyllum组合;3)Parawentzell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合;4)Anfractophyllum组合。组合1、2以Cyathopsidae科分子和Kepingophyllidae科的原始分子为主;组合3以Kepingophyllidae科的典型分子为代表;组合4以Kepingophyllidae的进化型分子为特征。文中描述四射珊瑚9新种及1未定种。  相似文献   
95.
5-氮胞苷对贵州小型猪淋巴细胞DNA损伤及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贵州小型猪淋巴细胞对化学物或药物引起的DNA损伤及修复影响的反应。方法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比较 5 氮胞苷对PHA刺激和未刺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及其修复过程。结果  5 氮胞苷引起未刺激淋巴细胞明显的DNA泳动 (彗星尾 ) ,经修复孵育 2h后 ,DNA泳动与孵育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 5 氮胞苷引起的刺激细胞DNA泳动经 2h修复孵育后与孵育前比较显著减少。结论  5 氮胞苷引起贵州小型猪未刺激淋巴细胞DNA损伤经 2h孵育未能修复 ,而刺激细胞的DNA损伤明显修复。  相似文献   
96.
黔南石炭-二叠系界线牙形刺序列的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详细描述了华南贵州罗甸纳水和紫云羊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牙形刺序列,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S.constrictus,S.isolatus,S.wabaunsensis.S.tenuialueus和S.firmus带,而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则代表了二叠系的底界,本文讨论了世界各地石炭-二叠系界线牙形刺序列的对比。  相似文献   
97.
茂兰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这里有茂密原始的喀斯特森林,它的原生性与其完好的保护状态使之成为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有独特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类型,这里林木苍翠,山水奇异,是科研与旅游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98.
黔东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疑源类组合及其界线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台江八郎和丹寨两条剖面凯里组中疑源类化石的分析,研究,台江剖面产疑源类化石有17属35各(12未定种),其中以Leiosphaeridia,Synsphareidium,Cymatiosphaera,Pterospermella最为丰富,可划分为3个组合,即Cymatiosphaera cf.cristata-Fimbriaglomerella memebrancea组合,Cristallinium-Micrhystridium-Pterospermella组合和Dictyotidium-Granomarginata组合,丹寨平寨剖面凯里组所产疑源类化石有:13属21种(5未定种),同样划分为3个组合,即Leiosphaeridia-Tasmanites组合,Retisphaeridium-Micrhystridium tentatium组合和Baltisphaeridium-Bubomorpha hunjiangensis组合,本文对两条剖面中的凝源类化石的组成,相对含量做了详细的统计,发现在八郎剖面9-2层和平寨剖面3层疑源类的丰度,分异度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由早寒武世向中寒武世疑源类组合面貌的转变,这一疑源类转变层位正好是与三叶虫划分的中,下寒武统界线的层位位置相一致,这充分表明疑源类化石可作为划分中,下寒武统的极有价值的微体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99.
熊源新 《广西植物》2001,21(2):103-105,T001
刺藓科 ( Rhachitheciaceae)为 Robinson1 964年从木灵藓科 ( Orthotrichaceae)中分出来的 1个小科。现知全世界有 7属和 1 5种 ,除刺藓 ( Rhachithecium purpusillum)外 ,均为热带 ,亚热带分布狭窄的属种 ,刺藓科在中国仅刺藓属 1种 ,分布于云南和四川。描述了首次采自贵州刺藓科的种类刺藓 ( Rhachithecium purpusillum)以及刺藓科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0.
Many colobine species—including the endangered Guizhou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relichi) a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in captivity and frequently exhibit gastrointestinal (GI) problems. GI problems are commonly linked to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which lead us to examine the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wild and captive R. brelichi. We use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 to compare the gut microbiota of wild (N = 7) and captive (N = 8) R. brelichi. Wild monkeys exhibited increased gut microbial diversity based on the Chao1 but not Shannon diversity metric and greater relative abundances of bacteria in the Lachnospiraceae and Ruminococcaceae families. Microbes in these families digest complex plant materials and produce butyrate, a short chain fatty acid critical to colonocyte health. Captive monkeys had greater relative abundances of Prevotella and Bacteroides species, which degrade simple sugars and carbohydrates, like those present in fruits and cornmeal, two staples of the captive R. brelichi diet. Captive monkeys also had a greater abundance of Akkermansia species, a microbe that can thrive in the face of host malnutrition.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or health in captive R. brelichi may be linked to diet and an altered gut microbio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