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可以定义为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生产系统产品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任务有3个,即核算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功能量、确定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核算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量。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可以用于揭示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贡献,分析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评估生态保护成效和效益。以贵州省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应用方法,评价了贵州省生态系统为贵州和其他地区人们福祉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其经济价值总和。评价结果显示,贵州省2010年全省生态系统生产总价值为20013.46亿元,人均GEP 57526元,是当年该省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4.3倍。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为建立生态系统保护效益与成效的考核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2.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为依据,建立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记录57种保护植物,隶属于38科45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2种,国家Ⅱ级保护6种,省级保护49种)。分析结果得出,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全省的分布不集中,零散分布于全省61个县区境内,且绝大多数物种的分布范围很狭窄。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系具有复杂多样、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和单种属多等特点,科、属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占优势,同时也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保护价值。本研究旨在对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区系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3.
孙丹萍  刘玉卿  梁艺馨  杨建敏  姚孝宗 《动物学杂志》2016,51(3):383,448-383,448
正2013年7月9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主峰西侧追梦谷(33°45′26″N,111°38′33″E,海拔830 m),进行蜻蜓多样性专项调查时,偶遇当地村民手中抓着两只漂亮的小鸟。经过仔细观察和辨认,鉴定为红胸啄花鸟(Dicaeum ignipectus),一雌一雄。我们将其带回"河南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精心喂养。两只红胸啄花鸟标本现保存于河南林业职业学院野生动物标本馆。经过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郑光美2011)、《中国鸟类分布名录》(郑作新1976)、《中  相似文献   
34.
2010年7和8月,采用样带法于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在三叉河片区(28°30′43.67″N,106°25′03.72″E,海拔1 087 m)采集到25只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标本,经过鉴定,该标本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的合江棘蛙(Q.robertingeri),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贵阳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标本室。  相似文献   
35.
正2015年6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驼峰附近的华北落叶松林内(113°49′33″E,38°44′59″N,海拔2 056 m)观察到1雌1雄2只鹟科鸟类。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翼各具1道棕白色的翼斑;喉部、胸部浅褐色,并略带皮黄;尾上覆羽沾棕色;眼周白色,嘴黑褐色。雄鸟上体暗蓝灰色,喉、上胸、两胁橙红色,腹部颜色逐渐变白,尾近黑色。发现时,雌鸟往返飞行于落叶松枝和地面进行觅食;雄鸟在落叶松上部的树枝上频繁地鸣唱。经查阅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曲利明2014,Clement et al.2016),确定该鸟种为锈胸蓝姬鹟(Ficedula hodgsonii)(图1)。  相似文献   
36.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作物稀有种质资源和野生近缘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于2012-2014年已对贵州省21个县(市)进行了系统调查。系统调查的21个县(市)均有少数民族集居,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在世代相传中赋予了当地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且,当地的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正因为这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各异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的作物稀有种质资源和野生近缘植物。本次调查获得的作物稀有种质资源和野生近缘植物,对作物的分类研究和新品种选育以及商业开发,将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索山西省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特征及性别和年龄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山西省99名健康个体的粪便细菌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山西省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分为两个集群,相对丰度最高的分别是拟杆菌属和普氏菌属;在区分这两个集群中,拟杆菌属与普氏菌属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7、1.00。男性组与女性组的物种丰富度(richness)和多样性(diversity)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图显示两组人群的样本分布没有明显分离(相似性分析:r=-0.0296,P>0.05),LEfSe分析显示与性别分组有关的细菌很少。30-39岁、40-49岁和50-59岁三组人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PCoA图显示三组人群的样本分布没有明显分离(相似性分析:r=0.0109,P>0.05),LEfSe分析显示几乎没有与年龄分组有关的细菌。结论山西省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更倾向分为两种肠型(拟杆菌型和普氏菌型)。性别对肠道菌群组成可能没有显著影响,30-59岁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8.
夏四友  赵媛  文琦  许昕  崔盼盼  唐文敏 《生态学报》2019,39(18):6869-6879
贵州省属于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与集中连片特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贫困化的时空动态与影响因素,对该地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以贫困发生率为指标,采用ESTDA框架对2003—2015年贵州省贫困化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贫困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出现了贫困化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局部趋势上两级分化趋势明显,空间结构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2)贫困化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出现协同增长型的县域有53个,表明贫困化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整合性。(3)贫困化具有较强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空间转移惰性,表现为一定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特征。(4)各因素对贫困化的影响力存在一定差异,农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贫困化主要因素,海拔、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任意两个因素交互探测后对贫困化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素的影响,且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线性增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9.
陈会  李阳兵  盛佳利 《生态学报》2019,39(24):9325-9338
贵州省为典型喀斯特山区,强烈的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坝地地区,研究坝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三生功能理论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以贵州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2软件平台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和坝子功能冷热点分布图。研究表明:(1)贵州省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已由以传统农业生产功能为主转为以传统农业生产功能-农村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坝子土地利用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2)1990—2016年,坝子的功能类型增加10种类型,其中8类是复合类型,坝子功能向多样性转变;(3)单一功能与复合功能坝子比例变化曲线呈"X"型,到2016年,复合功能坝子比例大于单一功能坝子;(4)1990—2000年,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缓慢,2000年以后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强烈;(5)传统农业生产功能转移最为强烈,主要转移为城镇居住生活功能、农村居住生活功能、工业生产功能及与之相关的复合功能和自然生态功能;(6)各种功能类型坝子冷热点的空间分布变化复杂,从总体上看各功能的空间分布由集聚变为分散。  相似文献   
40.
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核对贵州大学林学院标本库及现场群落调查与标本采集,并运用碳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典型C_4植物水分利用特性,探索C_4植物在喀斯特植被恢复中的地位,进而揭示贵州喀斯特地区C_4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喀斯特区共有C_4植物141种,隶属于74属15科,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62.50%、46.25%、24.48%,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为主;区内C_4植物种均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多年生植物种略多于一年生植物种;水分生态型整体偏旱生,旱生和中生植物分别占总数的24.82%和31.21%;喀斯特区C_4植物具有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不同水分生态型间差异不显著;贵州喀斯特区C_4植物资源具有资源丰富、利用途径广泛、能长期利用、竞争力强、能大面积分布、偏旱生且水分利用幅度广的基本特征,适合喀斯特区生境,自然状态下多为恢复早期物种,有利于喀斯特区生态恢复。在贵州喀斯特恶劣生态环境下C_4植物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并表现出较高的药用、食用、饲用、景观应用等价值,对其开发利用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