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81.
血雉育雏期家族活动和暖雏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 11月至 1995年 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育雏期家族群的活动和暖雏行为进行了研究。双亲共同育雏组成家族群活动。雌鸟每次暖雏持续时间7 87± 0 45 (90 )min ,与雏鸟的日龄无关 (r =0 0 6 3 ,P =0 5 40 ) ;相邻两次暖雏的间隔时间为 13 6 0± 1 15min。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 ,暖雏次数趋势于减少 (r =- 0 878,P <0 0 0 1) ,而在多云、降雨等较冷的天气暖雏次数增多。雏鸟 40日龄后未再观察到暖雏行为。以家族群每日平均移动率计算活动性并探讨与雏鸟日龄的关系时发现 ,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 6 80 ,P <0 0 0 1) ,育雏期第二个月家族群活动区面积 (0 17km2 )比第一个月的 (0 15km2 )大。  相似文献   
182.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183.
卧龙自然保护区血雉的社群组织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联结紧密,可维持整个繁殖季节。孵卵由雌鸟承担,取食时由雄鸟相伴,雌雄鸟共同育雏。繁殖季节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雄鸟、参加繁殖的成体雄鸟或配偶对往往也有集群活动的倾向。在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84.
目的:研究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肝源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肝源性腹泻的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积极护肝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使用金双歧(2.0g,每日三次)联合思密达(3.0g,每日三次)治疗;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0.2g,每日两次)治疗。疗程均为7天~14天。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腹泻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②有效: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大便基本成形;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大便次数增多。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48.5%。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5,P<0.001)。结论: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肝源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5.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基因功能过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处于转基因植物的主导地位,采用合适的构建方法会使实验效果事半功倍。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除了传统构建法、Gateway技术、三段T-DNA法、一步克隆法等,还有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新型的载体构建方法:基于竞争性连接原理快速构建小片段基因表达载体;MicroRNA前体PCR置换法适用于构建小分子RNA表达载体;重组融合PCR法特别适用于插入片段中含有较多限制性酶切位点的载体构建;利用In-Fusion试剂盒可以将任何目的片段插入一个线性化载体的某个区域;构建多片段复杂载体可采用不依赖序列和连接的克隆方法(Sequence and ligation-independent cloning,SLIC)法;Gibson等温拼接法;Golden Gate拼接法。本文将在总结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工作的体会和经验分析这7种新方法的特点,期望通过这几种新的方法给植物基因工程表达载体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6.
Since the first two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events in banana were reported in 1995,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invested to develop new cultivars with improved toleranc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nd with enhanced nutrient levels, primarily using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nd particle bombardment. In addition to many promising laboratory‐based studies, sever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nana cultivars have been trialled in the field. However, the deploymen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varieties of bananas lags behind that of other major crops and there has been no commercial plant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advances in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banana with an overview of noteworthy developments in several programmes that are being conducted worldwide. We identify the main challenges to translat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nanas for human consumption a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surrounding the technology, public perceptions towards the adoption of the transformed bananas as well as various regulatory hurdles that hol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rom moving forward.  相似文献   
187.
188.
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哲罗鲑(Hucho taimen)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五种鱼类卵黄中分离、纯化Ig,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五种鱼类卵中Ig的分子量分别为施氏鲟524kD、小体鲟468kD、西伯利亚鲟475kD、哲罗鲑为490kD,金鳟498kD,其Ig重链的相对分子量相同,约为97kD。轻链的相对分子量各不相同,施氏鲟为27kD,小体鲟28.5kD,西伯利亚鲟30kD,哲罗鲑28.5kD和金鳟16kD。其中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和小体鲟Ig等电点约为5.85,哲罗鲑和金鳟的Ig等电点约为6.55,其蛋白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均为糖蛋白  相似文献   
189.
马爱团  陈耀星  王子旭 《动物学报》2007,53(6):1076-1082
为研究环境雌激素己烯雌酚(DES)的生殖毒性与活性氧(ROS)的关系,连续7天给成年金色中仓鼠皮下注射0、0.01、0.1、1mg/kgBWDES,称量睾丸重量、计算睾丸相对重量,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结构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睾丸组织和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1mg/kgBWDES导致睾丸萎缩、重量下降,曲细精管中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管腔内几乎没有成熟精子;随着DES剂量的增加,睾丸组织中SOD、GSH-Px和T-AOC含量显著下降,MDA显著上升。提示DES的生殖毒性与ROS密切相关,DES通过降低抗氧化酶水平,增加ROS含量,干扰生精细胞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死亡,表明氧化损伤可能是环境雌激素生殖毒性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0.
2010~2011年4~7月,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6巢,金色林鸲2010年和2011年的繁殖成功率分别为43.8%和44.4%,孵化率分别为52.5%和60.0%;育雏成功率分别为85.7%和100.0%。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金色林鸲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包括巢位因素、苔藓盖度因素和乔木郁闭度因素。步道两侧的土坎为金色林鸲巢址选择提供了适宜条件。在瓦屋山,人类活动是影响金色林鸲繁殖、巢址选择、巢的分布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并存在两面性;人行步道的修建为金色林鸲提供了更多适宜的巢址,而游客的频繁活动限制了金色林鸲的繁殖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