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试验旨在获得藏山羊KLF8基因序列,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同时阐明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RT-PCR技术克隆藏山羊KLF8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其在藏山羊各个组织中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获得藏山羊KLF8基因序列1 069 bp,其中包含CDS区1 008 bp,5'UTR序列28 bp和3'UTR序列33 bp,共编码335个氨基酸,为不稳定亲水碱性蛋白。KLF8基因在藏山羊的肺脏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KLF8基因在藏山羊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
The influence of salinity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on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BCC) in five freshwater, oligosaline or polysaline lakes located at altitudes higher than 4400 m o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approach together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 total of 10 clone libraries were constructed with two libraries in each lake, one in the epilimnion and the other in the hypolimnion. Geographical distance was not found to impact BCC significantly, but salinity, chl a and lak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CC. Bacteria in lakes located o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lateau owned the sam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s that observed from the eastern Tibetan lakes. They were both predominated by Bacteroidetes and Cyanobacteria, had low taxon richness, and similar typical freshwater clusters and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Supplemental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Go to the publisher's online edition of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to view the supplemental file.  相似文献   
53.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发现藏酋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下旬至2013年12月上旬,在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首先通过走访询问确定预调查区域,然后采用“V”型路线法进行调查。发现保护区内茶园附近山体中部陡峭悬崖区域向阳侧的落叶阔叶林带(107°38′~107°39′E, 32°62′N, 海拔: 1 424 m~1 589 m)至少有1群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分布,共有个体约35只,并按年龄结构组成初步预测该群体处于增长中。  相似文献   
54.
Sun P  Yu HH  Zhao XQ  Wang DH 《动物学研究》2011,32(5):561-565
行为是反映动物应对环境变化的最直接形式。动物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的生理状况来调整行为,异地放养是保护珍稀动物的有效方法,但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为了探讨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对异地环境的行为学适应,对异地圈养藏羚的警戒行为进行了不同季节间的比较研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和统计了异地圈养藏羚在冷季和暖季的警戒行为,进而推测其对人类干扰的行为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藏羚的警戒时间及警戒比例(警戒时间占全天活动时间的比例)在暖季存在显著差异(警戒时间:Z=4.36,P<0.05;警戒比例:Z=4.559,P<0.05),而在冷季则无差异(警戒时间:Z=0.001,P>0.05;警戒比例:Z=0.0014,P>0.05);而季节差异对雌、雄性藏羚的警戒时间、警戒比例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雄性-警戒时间:F=31.758,P<0.01;警戒比例:F=21.768,P<0.01;雌性-警戒时间:F=14.98,P<0.01;警戒比例:F=11.05,P<0.01);但是季节和性别对藏羚警戒行为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Z=?0.576,P>0.05)。这些结果提示异地圈养藏羚警戒行为的变化可能是对陌生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
暂时与群体分离的个体藏马鸡的反捕食警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动物学报》2004,50(1):32-36
通过与同伴分担捕食风险 ,生活在稳定群体中的个体动物可以获得长期的适合度利益 ,但同时它们不得不承担食物竞争所带来的潜在代价。这种代价常常取决于食物资源的类型。当好的食物资源出现时 ,一些个体可以离开群体而独享这种资源。了解这些临时游离者如何组织其反捕食行为 ,在进化生态学上是有意义的。藏马鸡 (Crossoptilonharmani)是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灌丛植被的一种典型的非繁殖季节集群鸟类。野外观察表明 ,为了独享好的食物资源 ,一些个体常常远离当前群体的活动范围。分离事件更可能发生于大的群体 ,但其发生率与参与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而参与分离的个体愈多 ,分离持续的时间就愈长。分离者的个体警惕水平随着临时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 ,遵从在其它自然大小鸟类群体所发现的一般性规律。分离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被认为是个体对当前食物回报和捕食风险进行权衡的结果。这种利益 -代价权衡也可以解释藏马鸡所具有的强烈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56.
Satellite data indicat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alpine spring phenology over decades of climate warming, but corresponding field evidence is scarce. It is also unknown whether this advancement results from an earlier shift of phenological events, or enhancement of plant growth under unchanged phenological pattern. By analyzing a 35‐year dataset of seasonal biomass dynamics of a Tibetan alpine grassland, we show that climate change promoted both earlier phenology and faster growth, without changing annual biomass production. Biomass production increased in spring due to a warming‐induced earlier onset of plant growth, but decreased in autumn due mainly to increased water stress. Plants grew faster but the fast‐growing period shortened during the mid‐growing season. These findings provide the first in situ evidence of long‐term changes in growth patterns in alpine grassland plant communities, and suggest that earlier phenology and faster growth will jointly contribute to plant growth in a warming climate.  相似文献   
57.
洪欣  汪秀平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17-1422
该文报道了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的线柱苣苔属(Rhynchotechum Blume)中国分布新记录——小花线柱苣苔(R. parviflorum Blume)。该新记录种常生长在林中溪流附近的崖壁以及次生林下阴湿生境中,主要辨别特征为叶基本对生,花萼裂片被绢毛,花梗被黄褐色绒毛,花冠筒较小,子房具短柔毛,果无毛至微柔毛。印度学者于2020年记载为印度新分布,而原始文献中记录的凭证标本采集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故对原文记述的产地信息提出质疑。同时,在前人的研究中部分馆藏的线柱苣苔属植物标本被认定为该新记录种,在此一并提出该新记录种在中国的分布地理信息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58.
横断山区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也是全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昌都段横跨横断山核心地区, 铁路建设形成的交通网络将沿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外界相连, 导致生物入侵风险陡增。为获得区域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征信息, 为即将开始的铁路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参考, 我们在雅安-昌都段内选择43个位点各进行长度1 km、宽度20 m的样线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雅安-昌都段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58种, 隶属于18科42属, 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秋英(Cosmos bipinnatus)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从危害等级来看, 其中10种为恶性入侵种, 16种为严重入侵种, 8种为局部入侵种, 15种为一般入侵种, 9种为有待观察种, 超过半数种类具有明显入侵性。原产地分析结果显示美洲是该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原产地。基于海拔及主要河流区段的比较研究发现: 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递减的趋势, 该分布格局是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铁路沿线入侵现状和生境特征, 本文分析了铁路建设可能造成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 并针对入侵的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凉山山系, 在保护和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该自然保护区兽类群落的研究却极为缺乏。为了了解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小型兽类群落,本文作者在2018年4-10月调查了该区域的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在海拔1,537-3,830 m间共设置样方184个, 布设鼠夹9,016铗日, 捕获小型兽类536只, 隶属4目7科13属21种。包括滇攀鼠(Vernaya fulva)和等齿鼩鼹(Uropsilus aequodonenia)两个稀有物种在内的共计9个物种为该地区首次报道, 丰富了物种分布记录。结合历史资料, 黑竹沟地区共记录小型兽类43种, 隶属4目9科28属。在43种小型兽类中, 东洋界物种37种, 占绝对优势(86%), 分布型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型占优, 为18种(占东洋界48.6%)。本次调查捕获的21种小型兽类中, 群落优势种为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 33.2%)、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21.3%)和中华绒鼠(Eothenomys chinensis, 12.7%)。随着海拔上升, 群落优势种组成发生变化, 由北社鼠 + 中华姬鼠 + 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 + 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群落, 转变为中华绒鼠 + 中华姬鼠 + 凉山沟牙田鼠(Proedromys liangshanensis) + 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群落。群落物种区系的分布型组成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喜马拉雅-横断山型物种随海拔升高所占比例增大; 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的特有种分布的下限、中点和上限平均海拔都高于非特有种, 且特有种和非特有种的中点和下限平均海拔差异显著(n = 21, df = 19, P = 0.013; n = 21, df = 19, P < 0.01), 说明该区域物种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 中高海拔主要由特有种构成。本研究丰富了黑竹沟地区小型兽类及群落多样性的数据资料, 有利于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60.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