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矫治恒前牙反He的方法。方法:将50例恒前牙反He患者分为两组,用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矫治,观察解除反He所需的时间。结果: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组疗程明显于活动矫治组。结论:对于恒前牙反He患者,可以用固定矫治器联合下颌He垫、颏兜矫治,缩短疗程,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矫治方法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唾液趋化因子、龈沟液炎症因子表达及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采取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将其分为Twin-Block组,30例患者采取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将其分为直丝弓组,40例患者采取无托槽隐性矫治器治疗,将其分为无托槽组。对比三组患者的矫正满意度,治疗前后唾液趋化因子、龈沟液炎症因子及牙周健康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无托槽组咀嚼功能、美观程度、舒适性、方便程度满意度评分高于Twin-Block组和直丝弓组(P<0.05);矫治半年后,无托槽组CXCL13、CXCL11、CXCL10、CXCL8相关唾液趋化因子水平低于直丝弓组和Twin-Block组,Twin-Block组低于直丝弓组(P<0.05);三组患者矫治半年后,无托槽组IL-1β、TNF-α表达水平低于直丝弓组和Twin-Block组,Twin-Block组低于直丝弓组(P<0.05);矫治半年后,无托槽组CAL、PD、BI、PLI水平低于直丝弓组和Twin-Block组,Twin-Block组低于直丝弓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性矫治器在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满意度优于Twin-Block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但无托槽隐性矫治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唾液趋化因子、牙龈雅正反应及牙周健康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可依照患者经济情况及对美观程度的要求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牙周洁治和强化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通过检测牙周菌群和牙周临床指数的动态变化,探讨口腔卫生预防措施对固定正畸患者牙周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初诊患者20例,平均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于正畸治疗开始前检查右上颌第一磨牙16和右下颌中切牙41牙周状况,并采集其近中颊轴嵴处龈缘菌斑做细菌分离培养。T组于治疗前进行全口洁治,每月复诊加力时均给予口腔卫生检查,强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C组仅在初诊时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其余不作处理。2组患者分别于矫治器安装后1、3和6个月进行临床及细菌学检查。结果 随观察时间的延长,T组颊侧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在第1、3、6个月时较基线降低;C组颊侧菌斑指数第6个月时较基线降低,舌侧探诊深度则升高(P<0.05)。细菌检出率和检出量的变化在T组可见韦荣球菌属降低而弯曲杆菌属和Gn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升高,C组消化链球菌属和BPAR升高(P<0.05);BPAR在第3个月、消化链球菌属在第6个月时T组检出率低于C组(P<0.05),而细菌检出量和牙周临床指数在2组间没有观测到处理因素的作用(P>0.05)。结论 正畸前即存在牙龈炎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性牙周洁治;牙周洁治必须和口腔卫生教育、正确的日常菌斑控制措施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14.
固定矫治器对牙周指数及龈下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5例口腔卫生良好、牙周组织健康的正畸患者的90个牙位点,在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前进行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等临床牙周指数及龈下细菌的检测;根据患者上下颌牙齿错位畸形严重程度进行单颌牙齿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作为实验组,以暂不黏接固定矫治器附件的对颌牙齿作为对照组,在患者4周、8周复诊时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齿的临床牙周指数与对照组及戴用矫治器前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龈下细菌构成及比例亦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研究表明,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如能认真保持口腔卫生,对牙周组织健康不会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矫治恒前牙反(牙合)的方法。方法:将50例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分为两组,用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矫治,观察解除反(牙合)所需的时间。结果: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组疗程明显短于活动矫治组。结论:对于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可以用固定矫治器联合下颌(牙合)垫、颏兜矫治,缩短疗程,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阻板矫治器基础上使用钕铁硼永磁体矫治Angle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15例替牙及恒牙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9-13岁,平均11.25岁。在双阻板矫治器的上下阻板安放第三代高磁能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矫治过程中磁块间距的增加说明疗效,间距加1mm以上考虑加力。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Ao—Bo距,NA—PA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B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力双阻板矫治器克服了传统矫形装置的缺点,从而能获得持续的矫形力,磁力调整易于控制,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配戴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水平及其他唾液指标,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80名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隐形矫治器组患者[n=40,(20.4±1.7)岁]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固定矫治器组患者[n=40,(21.3±1.7)岁]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正畸治疗开始前(t0)、正畸治疗第3个月(t1)和正畸治疗第6个月(t2)分别评估牙菌斑指数、唾液缓冲能力、唾液流量以及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的水平。结果 隐形矫治器组患者的菌斑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维持在0级,而固定矫治器组患者的菌斑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在t2时,37.5%的固定矫治器组患者出现变形链球菌水平的增加及乳杆菌水平的增加(均P<0.05)。结论 与固定矫治器组相比,隐形矫治器治疗的受试者在治疗6个月后唾液微生物数量较低。不同矫治器类型治疗时必须采用不同的菌斑及微生物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EarWell耳矫治器对新生儿耳廓畸形的效果及其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共78耳)耳廓畸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将年龄≤7 d的16例(21耳)患儿分为A组,8-14 d的21例(26耳)分为B组,15-28 d的23(31耳)分为C组,对所有患儿采取EarWell耳矫治器治疗,对比不同组别患儿新生儿耳廓畸形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和矫治时间。通过复查随访评价患儿预后情况,将48例(60耳)预后良好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将12例(18耳)预后不良的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相关资料。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EarWell耳矫治器对新生儿耳廓畸形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A组(100.00 %)高于B组(88.46 %)与C组(64.52 %)(P<0.05);A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B组为15.38 %,C组为19.35 %,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性别、畸形部位对比无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外耳道闭锁分级以及容貌耳长差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为新生儿耳廓畸形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arWell耳矫治器对于新生儿耳廓畸形矫治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年龄越小矫治效果越好。年龄、耳廓畸形Max分型为耳廓畸形新生儿的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针对此类患儿需采取一定预防措施,预防预后不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