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1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903篇
  279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由G蛋白β2亚基类似物1基因(GNB2L1)编码的蛋白激酶C受体(RACK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锚定蛋白,属于WD40结构域蛋白家族成员,在细胞信号转导等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RACE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分别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精巢组织的GNB2L1基因c 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大鳞副泥鳅GNB2L1基因c DNA序列全长1 115 bp,开放阅读框(ORF)长965 bp,编码317个氨基酸;泥鳅GNB2L1基因c DNA序列的开放阅读框长965 bp,编码317个氨基酸;两种泥鳅GNB2L1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他鱼类的RACK1蛋白的同源性为94%~97%,且不同进化地位物种的GNB2L1基因均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以GNB2L1基因为标记基因,构建的鱼类系统发育树显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最近。RT-PCR结果显示,GNB2L1基因在大鳞副泥鳅成体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脑组织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以上结果表明,GNB2L1基因为一个进化保守基因,可能在大鳞副泥鳅的细胞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2.
硅藻土在青霉素G酰化酶提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产硅藻土经氢氧化铵处理后可用于从发酰液中直接取青霉素G酰化酶,平均吸附量为90U/g。吸附的酶可用22%硫酸胺-0.3mol/L PBS(pH8.0)溶液洗脱。平均比活18U/mg蛋白(NIPAB法)。硅藻土可反复使用。苯乙酰胺-Sepharose 4B树脂可对酶作进一步的纯化。  相似文献   
123.
为了探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碳同位素分辨率(Δ)的遗传机理,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研究Δ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1)RILs群体的Δ值呈正态分布,Δ属于数量性状遗传。(2)共检测到11个主效QTL,主要位于2B、3B、7B、1D和3D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在10.83%~46.87%之间,有9个加性QTL(A-QTL)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1.02%~3.15%之间。(3)检测到5对影响Δ的上位QTL(AA-QTL),其中3对AA-QTL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86%~2.01%之间。(4)加性效应及贡献率大于上位性效应及贡献率,A-QTL与环境互作贡献率大于AA-QTL与环境互作贡献率,表明RILs群体中Δ遗传变异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控制Δ的主效基因作用较大,受水分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4.
报道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联合一步程序,扩增大于1kb的拟南芥菜G蛋白α亚基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该程序中,当RNA模板和引物变性,并在同一管中加入PCR缓冲液,4种dNTP底物,逆转录酶和TaqDNA聚合酶之后,就不需其它手工操作步骤,因而可同时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操作,实验结果证明AMV(鸟类骨髓性白血病病毒)逆转录酶对TaqDNA聚合酶的活性没有抑制作用,这种RT-PCR联合一步法可  相似文献   
125.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被认为是多个变异了的基因遗传交互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证据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和G蛋白beta3亚基基因各自都是重要的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并且可能存在共同的通路来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展.为了探索这两个基因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是否对高血压有影响,挑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与G蛋白beta3亚基基因C825T多态,在一个包含502个高血压病例和490个健康对照的样本中做了关联研究.连锁不平衡分析揭示,仅仅在男性中有显著性的非随机性分布,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G蛋白beta3亚基基因倾向在男性中造成高血压.调整了的单位点的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展示,在男性显性模型中DD/ID对Ⅱ的比值比达到显著性水平(OR1.57;95%CI,1.09~2.27;P=0.016).在对性别进行分层后的联合分析中,在男性中经过调整后的比值比具有弱显著性水平: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DD基因型中,TT对CC的比值比是0.11;95%CI,0.01~0.99;P=0.049;在G蛋白beta3亚基基因的CC CT基因型中,DD/ID对Ⅱ的比值比是1.52;95%CI,1.01~2.29;P=0.047.结果暗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或附近的某个基因是具有男性性别倾向的高血压易感侯选基因,同时,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基因的D等位基因和G蛋白beta3亚基基因的825C等位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具有上位效应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6.
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与其发芽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孢壁蛋白与家蚕微孢子虫发芽(孢原质弹出)的相关性,我们采用碳酸钾诱导微孢子虫体外发芽结合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简称GDGC法),收集纯化发芽后的孢子空壳(简称孢壳),对发芽液、纯化的孢壳及成熟孢子的孢壁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DGC法可以获得高纯度孢壳,计算出其密度为1.130g/cm^3;与发芽前成熟孢子提取的孢壁蛋白相比,空孢壳可以提取到主要孢壁蛋白SWP32、SWP30、SWP25,同时发现SWP32、SWP25丰度有所降低;结合碳酸钾发芽液的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孢壳上丰度降低的SWP32在发芽液蛋白样品中存在,LC—MS/MS数据分析也发现SWP32、SWP30、SWP25在碳酸钾处理液中都有存在;而用碳酸钾溶液处理冷冻孢子时,未观察到发芽现象,电泳结果显示此时K2CO,溶液中只有SWP30条带,说明在碳酸钾溶液诱导的发芽过程中SWP32和SWP25从孢壳上脱落可能与发芽相关而不是被碱性的碳酸钾溶解下来的[动物学报54(6):1068—1074,2008]。  相似文献   
127.
小G蛋白一类是低分子量GTP结合蛋白,其分子量大约20~30 kDa。小G蛋白作为重要的分子开关参与了细胞许多重要生理信号途径的调控。近几年在植物中的研究、尤其是对模式植物水稻抗病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Rho家族的小G蛋白在植物抗病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对植物特有的Rho家族小G蛋白在植物免疫反应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8.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G、D细胞及胃泌素mRNA与肠化生的关系。标本来自胃镜活检的胃粘膜。结果显示,在与大肠化生区相邻的胃粘膜,G细胞突变消失,假幽门腺化生也缺乏G细胞,而淖肠化生仍保留少数G细胞;D细胞不仅见于小肠化生,而且也出现在假幽门腺化生以及某些大肠化生区。胃泌素mRNA仅限于G细胞分布区,未出现在大肠化生区和假幽门腺化生区,G细胞及胃泌素mRNA在大肠化生区的消失,可能由于局部杯状细胞分泌的硫酸粘蛋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从而影响了G细胞的分化与发育,至于假幽门腺化生区G细胞及胃泌素mRNA消失的原因还不清楚,应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29.
bestatin是一种氨肽酶抑制剂,能够激活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而诱导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为用化学遗传学手段解析茉莉酸途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ber15是我们鉴定到的一个对bestatin不敏感的拟南芥突变体,随后的研究表明该突变体对外源茉莉酸的敏感性也明显降低,表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BER15在茉莉酸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图位克隆结果表明BER15编码一个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是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对BER15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会为了解油菜素内酯的合成与茉莉酸信号途径间的互作关系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0.
徐婧  栾军波  刘树生 《昆虫知识》2008,45(3):347-352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复合种是热带、亚热带及相邻温带地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中的B型烟粉虱在近20年来随观赏植物的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扩散,并在许多入侵地迅速取代本地的土著烟粉虱,通过直接取食植物汁液、传播植物双生病毒等方式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B型烟粉虱入侵生物学研究方面,作者课题组研究发现,至少有两个主要机制导致或促进了B型烟粉虱的广泛入侵及其所伴随的双生病毒流行:(1)入侵烟粉虱与土著烟粉虱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2)入侵烟粉虱与所传双生病毒之间的间接互惠共生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B型烟粉虱成功入侵的行为和生态机制,并为进一步探讨烟粉虱的入侵机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