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王超  陈芳  陆永跃 《昆虫学报》2014,57(4):428-434
【目的】 研究阐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实验种群的发育历期、繁殖和数量动态规律,为制定该虫防治对策、研究治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扶桑为寄主,在温度27±1℃、相对湿度70%±5%、光照强度4 000 lx及不同光周期(8L∶16D, 10L∶14D, 12L∶12D, 14L∶10D和16L∶8D)条件下,观察了棉花粉蚧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繁殖能力,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 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棉花粉蚧1龄若虫和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及雌成虫产仔量均发生了变化,但不同龄期若虫存活率之间差异不大。随着光照时间增加,棉花粉蚧1龄若虫、3龄若虫发育速率加快,8 h光照时发育历期分别为5.43 d和6.35 d,而16 h光照时发育历期分别缩短至4.16 d和4.75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也由8 h光照时的15.54 d缩短至16 h光照时的12.74 d,世代历期由27.75 d缩短至23.45 d。长光照时雌虫更早进入产仔期,也有利于雌虫繁殖后代,16 h光照时进入产仔期是18日龄,8 和10 h光照时均推迟至22日龄;16 h光照时单雌产仔量为417.06头,明显高于12 ,10 和8 h光照时的353.59,347.61和336.00头。长光照条件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I)明显较大,增长潜能更大,16,10 和8 h光照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175.37,133.94和141.99。该虫生命表参数表明,随着光照时间加长净增值率(R0)呈逐渐增大趋势,8, 10,12,14和16 h光照时分别为88.57,86.85,100.77,124.16和126.86;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表现类似的规律,8~16 h光照时内禀增长率(rm)为0.1616~0.2066,周限增长率(λ)为1.1754~1.2294;而种群倍增时间(t)则随着光照时加长而缩短,8~16 h光照时为4.29~3.36 d。【结论】 长光照有利于棉花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世代历期缩短,种群增长潜能变强。  相似文献   
202.
温度对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 (Thomas)是2种主要的马铃薯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这两种马铃薯蚜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测定了5个温度(10, 15, 20, 25和30℃)下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指标,并组建了4个恒温条件下(10,15,20和25℃)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10~25℃范围内,2种蚜虫的若蚜期、世代历期、成蚜寿命和产蚜期等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30℃高温抑制了其发育、存活和繁殖。2种蚜虫的平均世代历期(T)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分别从10℃的30.08 d和35.35 d缩短至25℃的14.28 d和12.95 d。桃蚜的净增殖率(R0)在15℃时最高(86.00),其次为20℃(73.75),再次为25℃(62.49),最低为10℃(51.00);马铃薯长管蚜的R0在15℃最高(58.97),其次为10℃(51.98),再次为20℃(48.94),最低为25℃(12.36)。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最小10℃的0.1307增大到25℃的0.2896;马铃薯长管蚜的rm在20℃时最大(0.2182),其次为25℃(0.1942),再次为15℃(0.1485),最小为10℃(0.1118)。在相同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马铃薯长管蚜。【结论】温度对2种马铃薯蚜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桃蚜在马铃薯上的种群增长能力强于马铃薯长管蚜。这一结果为马铃薯蚜虫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解释了桃蚜在马铃薯上发生数量多于马铃薯长管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3.
Life table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for seven strains of Trichogramma aurosum Sugonjaev and Sorokina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collected in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ir performance when reared on eggs of 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 (Lepidoptera: Pyralidae) as a potential factitious host for mass-rearing. The average number of progeny per female, cumulative fertility and emergence rat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whereas female longevity and sex ratio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the seven parasitoid strains. The Danish strain survived the longest (6.05 days) and the Dutch strain survived the shortest (2.75 days). Progeny was always female-biased with varying proportions (57.7-96.7%). Survival rates started to decrease after 3 days for some of the strains studied. The mean cohort generation duration (Tc) was 11.40, 10.15, 10.62, 10.63, 9.28, 9.70 and 11.30 days for the Austrian, Luxemburgian, Belgian, French, Dutch, Danish and German strains, respectively.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Dt) was 4.50, 7.96, 3.56, 5.30, 5.23, 7.36 and 3.30 days, respectively. Daily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rm)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exp. rm) ranged between 0.087 and 0.210 and 1.091-1.233, respectively. The German strain might be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mass rearing and releases against the codling moth, Cydia pomonella (L.)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due to its high net reproduction rate (R0=10.65 female), a high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rm=0.210), a high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exp. rm=1.23), and a short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Dt=3.3 days). The relevance of intra- and interstrain variability as well as the usefulness of fertility life tables for pre-introductory research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4.
甘南高山林线岷江冷杉—杜鹃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山林线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对气候反映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甘肃南部高山林线区域主要以原始岷江冷杉种群和杜鹃种群为优势种,通过对岷江冷杉和杜鹃种群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描述其结构特征,利用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定量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比较丰富,能很好的维持种群个体的自疏死亡,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杜鹃种群幼苗缺乏,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死亡曲线和危险率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加,杜鹃种群的死亡率在各个龄级一直大于岷江冷杉种群,危险率在Ⅱ龄级以后杜鹃种群也始终大于岷江冷杉种群。(2)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大于修正后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且大于0,而杜鹃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小于修正后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且小于0,则岷江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杜鹃种群属于衰退型,岷江冷杉、杜鹃随机干扰极大值分别为0.027、0.011,说明二者对外界干扰均比较敏感。(3)杜鹃种群时间序列预测为前期幼苗比较缺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特征,而岷江冷杉种群表现出各龄级时间变化较小,幼苗个体数较多,种群为稳定增长型,岷江冷杉更能适应甘肃南部高山林线区域当前环境。  相似文献   
205.
寄生蜂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寄生蜂对美洲班潜蝇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底比斯釉姬小蜂,丽潜蝇姬小蜂,冈崎釉姬小蜂,异角姬小蜂,黄潜蝇姬小蜂,甘蓝潜潜蝇茧蜂和离潜蝇的种群数量将比原各群增长1.23,2.73,5.98,5.92和5.71倍,在春季菜豆,豇豆,丝瓜和黄瓜上第2代美洲斑潜蝇中,若排除寄生蜂作用因子后,美洲斑潜蝇在上述4种蔬菜上的种群数量将分别多增长2.73,2.87,2.24和1.89倍,寄生蜂对美洲班潜蝇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大于1龄,2龄幼虫和蛹的控制作用;春季美洲斑潜连续世代中,第1,2代寄生蜂的控制作用较第3,4,5代低,寄生蜂有菜豆和豇豆上的控制作用比在丝瓜和黄瓜上高。  相似文献   
206.
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第5代、第6代室内种群饲养结果显示,该虫的有效越冬虫源为第5代滞育的老熟幼虫,滞育率24.4%~33.1%,第6代棉大卷叶螟的发生对第2年的种群基数影响不大。滞育老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为60.0%~71.9%。次年越冬代羽化的成虫雌虫少,雄虫多,单雌产卵量平均为163.4~198.8粒。  相似文献   
207.
孙君帅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0,30(6):1494-1499
为评价幼虫寄生蜂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寄主和寄生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种群趋势指数)R0(I)=122.0172,内禀增长率rm=0.1522,世代平均历期T=40.8556(d),周限增长率λ=1.1644;马尼拉陡胸茧蜂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生殖力表参数为:R0(I)=20.2479,rm=0.3045,T=9.8788,λ=1.3559。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a=0.8952,Th=0.0205,Namax=48.78(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马尼拉陡胸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对甜菜夜蛾种群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世代平均历期T的比较可知,在甜菜夜蛾繁殖1代的时间内,马尼拉陡胸茧蜂可以繁殖4个世代,在时间上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超前的"而不是"跟随的"。因此在放蜂技术上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208.
张海燕  丛斌  田秋  付海滨  董辉 《昆虫学报》2006,49(3):433-437
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5个温度下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3.2、17.8、13.2、11.1和7.8天,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0℃和212.69日·度,内禀增长率(rm)和净生殖力(R0)分别介于0.2448~0.4584和28.00~84.03之间。结果提示温度24℃~28℃为繁殖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理想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209.
2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