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切除范围,为临床手术治疗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确诊且进行手术的52例双侧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术式分为次全切除组(24例)和近全/全切除组(28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观察其合并甲状腺癌的情况,临床观察其是否出现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甲状旁腺损伤)情况,并随访患者甲状腺结节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复发情况。结果:次全切除组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为4.2%(1/24),近全/全切除组检出率为7.1%(2/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分别为4.2%(1/24)、3.6%(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2%(1/24)、7.1%(2/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近全/全切除组患者术后无甲状腺结节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次全切除组患者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20.8%(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5)。结论:甲状腺近全/全切除术比次全切除术更能减少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  相似文献   
42.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胃蛋白酶原I(PG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将选择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治疗费用,手术前与手术后血清ProGRP、PGI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整体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治疗费用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血清ProGRP、PGI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PCT、CRP、IL-6、IL-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PCT、CRP、IL-6、IL-2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均被完整切除,整体切除率对比无差异;且观察组穿孔、迟发性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均能够完整的切除胃息肉,且治疗费用相当。而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ProGRP、PGI水平,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反应,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76)和对照组(n=174)。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的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BA、TBil、DBil、IBil、AST、ALT及γ-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血清以上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0%、13.2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其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与双叶切除术对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0,双叶切除术)和B组(n=53,甲状腺全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甲状腺激素水平、生活质量、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短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生活质量简表(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预后与双叶切除术相当,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和甲状腺功能,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5.
针对2019年底出现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拼尽全力积极抗疫。目前全国疫情在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各大医疗机构为防控疫情纷纷暂停的各项高风险诊疗项目也陆续开诊。由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等文件,结合相关国家规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消化内镜、支气管镜及喉镜(软镜)诊疗的感染防控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以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前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到2019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非胰腺炎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ERCP组患者都给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记录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上述指标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中,术后1 d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1 d(P<0.05),但是术后3 d、术后7 d显著高于术前1 d,且ERCP组术后术后3 d、术后7 d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 (P<0.05)。在ERCP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RCP组中,选取白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白蛋白、降钙素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显著波动,白蛋白、降钙素原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7.
傅骏  曹超  邢岩  黄春兰  陆颖影  曾悦 《生物磁学》2013,(36):7048-7051
目的: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是引起胆道反复感染,进而导致胆道结石再发和胆道狭窄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以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为基础的微创治疗胆总管结束的技术开展颇为广泛。它主要包括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papillarybal—Iondilation,EPBD)、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术、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和鼻胆管引流术六大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不同术式的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术,在术后早期对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影响。方法: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男30例,女33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l周留取胆汁采用口服核素和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I、II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定。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P=0.416)。行EST中切开和小切开+球囊扩张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这两组不同术式的患者锝计数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者胆汁中的PGII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II的质量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EST中切口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球裳扩张术(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之间来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4例,使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作为此次研究的治疗组;而同时选取在同一时期来到本院的3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鼻外径手术治疗。在手术结束以后每位患者均需随访1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鼻窦炎的疗效,以上手术方式均根据患者意愿。结果:使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治愈的有31例,有效的有18例,而无效的则有5例,总的有效率为90.7%;而采用一般手术的患者中治愈的患者为17例,有效的患者为12例,无效的则有9例,其总的有效率为76.3%;且应用鼻内镜手术的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使用一般手术的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赛炎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ERCP在高年龄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7月在本医院进行ER-CP诊治的患者253例。按年龄分组,其≤65岁的患者(低年组)115例,65岁-80岁的患者(中高年组)79例,≥80岁的患者(高年组)59例。记录患者ASA分级、实验室指标、ERCP操作以及并发症、住院天数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3例患者进行了ERCP操作,失败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178例,恶性肿瘤患者48例。ERCP操作成功率为96.8%(95.6%vs 97.4%vs98.3%),取石成功率98.3%(97.3%vs 98.2%vs100%),结石取尽率96.6%(96%vs 96.5%vs 97.8%),高年组患者ASA分级比中高年和低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实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例接受了乳头括约肌切开(EST),(71.3%vs 73.4%vs78.0%),33例患者采用了预切开术(16.5%%vs 6.3%vs15.3%),27例患者术中出现困难插管(13.0%vs 7.59%vs10.2%),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70.4%(65.2%vs 72.2%vs78.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19.0%,多见于高年组患者(12.2%vs 21.5%vs28.8%),低年组和高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39.9%(28.7%vs 48.1%vs50.8%),低年组分别与中高和高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行ERCP后病情缓解天数分别为1.61±0.83,1.39±0.72,1.49±0.70。各种并发症共43例(17.0%),低年组25例(21.7%),中高年组8例(10.1%),高年组10例(16.9%),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高年组患者ASA分级较高,但ERCP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病情缓解天数与其他组患者无差别,ERCP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而有效的。2.中高年组及高年组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比低年组多见,但对ERCP操作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应用于鼻内镜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内镜下收治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诱导前15分钟泵入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则泵入等量盐水,两组均给予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15 min(T_0)、插管前(T_1)、插管后5 min(T_2)、插管后10 min(T_3)、拔管后5 min(T_4)、拔管后10 min(T_5)心率、收/舒张压变化,术中15 min(T_6)及30 min(T_7)Fromme术野质量评分和拔管时(T_8)及拔管后1 hour(T_9)Ramsay镇静评分。结果:T组插管后5 min(T_2)、拔管后5 min(T_4)和拔管后10 min(T_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对应时间点收缩压(P0.05)。两组插管前心率(HR)均低于入室时15 min分钟心率(P0.05)。T组T7时间点术野质量评分高于C组(P0.05),拔管后2小时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内镜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有利于稳定患者心率、收/舒张压,显著改善术野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