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王子煜 《动物学杂志》2024,59(3):460-478
本文回顾了晚清及民国时期白鲟(Psephurus gladius)的研究史,同时也简单回顾了我国早期的鱼类学史。晚清及民国时期我国的鱼类学研究经历了由西方到中方的转变,白鲟的研究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在晚清及民国时期,白鲟还是长江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独特的外观和巨大的体形而闻名于西方。由于晚清时期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尚未起步,最早由西方学者开展了对白鲟的形态学、分类学及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同时,一批来华的西方人在其著作和游记中记述了他们所见的白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献资料。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自己的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启了对本国鱼类的研究,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提升国家地位上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对白鲟的研究也始于这两个机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二者迁至重庆北碚进行大后方的鱼类学调查研究,其中也有一些关于白鲟的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鱼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白鲟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22.
自然河流经过人工水网重塑与城市产生紧密联系,促进了沿岸城市功能区域的生长,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沿岸景观。以六朝(222—589年)和明代(1368—1644年)的秦淮河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图解分析梳理其沿岸景观的要素构成、分布特征,包括桥梁、里坊、市肆、楼馆、文教建筑等功能建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景观和表现公共景观的景观文化3个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把握水城共生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89,8(2):123-130,T001,T00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6族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五例男性颅骨和三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本文材料是对过去已恨表的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族颅骨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4.
墓砖表面的手掌印纹是陶工在制砖过程中有意将手掌纹印于砖体表面而形成的一种印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代法医学、指纹学和痕检学研究表明,手部形态与人的基本体质信息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运用上述学科业已成熟的研究方法,对两广地区出土东汉至南朝的手掌印纹砖进行收集、观察和测量,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东汉至南朝两广地区陶工群体丰富的体质人类学数据,而后对手印纹行为主体的性别、年龄、利手、身高、体质量和体型特征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推断陶工群体是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结构,有少量未成年人和女性,大部分陶工与现代两广人差异不大,身高和体质量均为中等,体态敦实。该研究为了解这一时期岭南地区陶工群体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5.
本文描述一具契丹族女尸的口腔情况,着重介绍了该尸的龋齿、牙周病和牙齿磨耗。对其偏侧咀嚼所引起的下颌骨不对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本文对广西罗泊湾出土的6个西汉初期殉葬人的口腔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些个体的口腔主要特点是;对刃(牙合)比例高,各种腭型比例与现代壮族人相近,铲形门齿,智齿萌出率高,龋齿,牙周病罹患率不高,牙齿磨耗较重。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从生物考古视角探讨官庄聚落两周时期的人群与社会状况.官庄聚落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手工业经济较为兴盛,存在多种类的手工业作坊.聚落内社会等级分化明显,人群构成较为复杂,这些社会状况都在人群食物结构上有所反映.贵族阶层具有最高的δ15N值,食用较多的肉食资源;平民阶层δ15N值都偏低,显示较低...  相似文献   
28.
曹家寨墓地是一处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清代平民墓地,文章通过体质人类学和古人口学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对曹家寨墓地的人口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沣西新城曹家寨清代居民的性别比为117.5,男性远多于女性,可能与清代盛行的“溺女婴”风俗有关。两性的死亡高峰皆在中年期,但生育行为使得女性壮年期的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多,有更多的男性居民活到了老年期,表明男性个体有相对更长的寿命。墓地人骨的埋葬方式和迁葬行为,反映了清代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式以及平民阶层个体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