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地域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饮食传统和饮食文化。然而,当人们持续不断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原有的饮食文化将会产生变化,如拓跋鲜卑的饮食文化就经历了从游牧向农业的转变。本文对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26例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δ~(13)C值为-11.5±2.7‰,n=26;δ~(15)N值为9.8±1.2‰,n=26)显示,先民的食物类型差异较大,并包含大量的肉食资源。研究表明,以C_3类食物为主的先民主要放牧或狩猎,以C_4类食物为主的先民主要以种植粟、黍等C_4型农作物喂养家畜。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群人群中两种不同饮食传统的存在,显示游牧民族新的饮食习惯(以粟作农业产品为食)的形成滞后性于北魏政权的建立,这可能与气候变冷及他们的排斥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93,12(4):319-326
本文记述了作者从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湖北长阳深潭湾青铜时代、山西朔州汉代及大同市郊北魏时代等遗址收集的骨折骨骼标本的特征。同时还收集一些已发表的有关古代人类骨骼骨折的资料用于对比,为了解我国古代居民的骨折特征和类型,探索古代人类的行为、环境适应性及疾病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背景】定陶王墓地M2汉墓出土了一批处于防护层的重要汉砖,目前部分汉砖表面出现了真菌病害问题。【目的】根据现场文物保护状况,选取了5块汉砖表面的微生物病害样本,检测并分析了汉砖表面的真菌病害,将分离得到的7株真菌进行抑菌试验。【方法】使用扫描电镜观察、高通量测序、纯培养和抑菌试验等方法对样本中的真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未经抑菌处理的汉砖表面真菌病害问题严重,经75%乙醇和0.5%硝酸咪康唑处理过的汉砖表面真菌病害问题减弱。汉砖上的主要真菌不同,汉砖9表面含量最多的真菌为Boeremia,汉砖13表面含量最多的为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然而硝酸咪康唑和硼酸硼砂并无抑菌效果,抑菌产品K100(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结论】本研究对分析和防治汉砖表面的真菌病害及对汉砖进行科技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是位于鼻腔周围最大的骨质腔,由于其所处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相比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炎症反应,因此上颌窦炎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通过对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的观察,发现该墓地中有40.5%的个体上颌窦内出现骨形态的改变,以穗状骨片为主。女性上颌窦炎出现率远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男性上颌窦炎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女性右侧高于左侧。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划分,从未成年期到中年期上颌窦炎的出现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检验,发现上颌窦炎与年龄之间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患有上颌窦炎的个体中,有66.7%的个体都出现了牙周病,一半以上的个体出现了龋齿。这似乎预示着上颌窦炎与牙齿疾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炎的高出现率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包括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空气污染、牙齿疾病以及病原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16.
陈汪丹 《生物信息学》2019,26(6):114-118
苏堤于北宋时期由苏轼兴造,风景形成的历史已长达900余年。自南宋发展为西湖十景之一以来,苏堤奠定了杭州西湖的基本山水结构,堤桥线性划分水面的特征影响了中日等地的造园理水格局。关于苏轼兴造苏堤始末以及苏堤在南宋如何风景园林化值得仔细研究。在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北宋苏轼兴造苏堤始末、宋代苏堤的基本风景园林特征,丰富苏堤建造前后的历史进程,以及提出宋代苏堤的交通性、纪念性等特征。苏堤自宋代以后风景园林化的发展,乃至在整个园林史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叶武  张毣 《生物信息学》2018,25(5):115-114
基于系统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宋代著名画论《林泉高致》所体现的园林观进行系统分析,旨在阐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相辅相成,及其对造园手法的影响进行系统论述,同时以研究著名古代画论为基础,探索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现代景观的人文理论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9.
周大成 《人类学学报》1984,3(2):102-185
本文对明神宗万历帝及其两后的口腔情况进行了观察,尤其对龋齿、牙周病、氟牙症及磨耗等方面,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纳林套海汉代墓葬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纳林套海汉代居民日常饮食结构中保持着非常高的动物性食物摄入, 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4类植物为主。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西汉王朝通过实施移民屯垦和属国等政策, 大力推动了河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改变了河套地区原有的经济模式和人们的饮食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汉代北部边疆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