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对2011年陕北神木木柱柱梁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类、测量和鉴定。总共鉴定出脊椎动物27个种属,包括鳖、鸟类、褐家鼠、中华鼢鼠、蒙古兔、狐、貉、狼、狗、虎、黄鼬、狗獾、野猪和家猪、奥氏马、野驴、骆驼、鹿类、黄牛、山羊、绵羊、鹅喉羚。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时代偏晚偏南的马科动物绝灭种Equus(Sussemionus) ovodovi, 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的自然景观。从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以羊为主情况可见他们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同时从事农业和狩猎采集。  相似文献   
112.
快速城市化加快了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改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了探究何种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创造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深圳为案例,利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类型数据,设置经济、惯性和生态3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使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深圳市各类生态系统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核算了不同模式下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2015年到2020年,各类生态系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人类聚落生态系统快速增长,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侵占,城区绿地呈现自然减少人工增加趋势。(2)2025年3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影响显著,惯性发展模式下人类聚落、城区绿地出现扩张,经济发展模式下进一步增长,自然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减少,生态发展模式下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得到恢复。(3)3种模式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差异显著,惯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下降,分别较2020年下降2.67%和5.25%。生态发展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较经济发展模式提升5.5%,3种模式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总价值差最高达到38.1亿元。综合来看,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选择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的发展模式,通过制定有效的生态空间保护措施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城市潜在开发区调整,实施生态工程等提高城市生态空间面积和质量,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并行。  相似文献   
113.
王越  林箐 《生物信息学》2019,26(1):96-10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研究古代城邑景观体系的营建智慧,本文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古青州为例,通过地方志的整理、舆图改绘及ArcGIS软件辅助研究的方法,从古青州城历史沿革研究入手,将景观体系构成要素分为自然山水、人工体系及意象空间3类,并从度地、营城、理水、塑景、成境5个方面分别探讨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营建理法,得出多因影响下的城池择址,山—水—城一体的城池营建,以防洪和满足城邑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水系梳理,以园林、风景名胜为依托的景观塑造以及以“八景”为核心的意境营造5个方面营建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以期为中国其他古城历史文脉及地域特征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作为水生态基础设施之一的城市人工湖,可以通过自身水量平衡的调节实现雨洪调蓄功能。但是当前城市人工湖规划建设普遍存在水量难以维持的矛盾。在厘清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基本原理与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借助城市人工湖与自然湖泊水文循环过程的对比研究,构建出人工湖水量平衡过程,进而分析其8项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因子及调控可行性,并从风景园林专业可控的视角,将城市人工湖水文循环过程与景观要素进行耦合,建立起以水量平衡为目标的城市人工湖景观设计导则,通过“空间结构对位”和“物质载体对应”2个设计步骤实现水量调控。以期为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的现实问题提供普适性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拓展水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范畴,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5.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绿地在调蓄城市雨洪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半湿润地区的海绵绿地具有显著特征,总结其设计方法可为风景园林行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绿地的建设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绿地的基本功能和消减绿地内外部径流为前提,将半湿润地区降雨特征 作为研究基础,提出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针对绿地内部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体系,利用 Xpdrainage 软件对场地开发前、后进行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的情景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结论: 1)在不同重现期降雨量下,滨湖东路绿地调蓄雨水径流作用显著; 2)半湿润地区外源径流型海绵绿地在设计时须利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模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6.
面对中国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评价其建设成效成为新一轮的关注热点。中国针对该领域的专项评价标准也在近几年相继出台,其中最新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于2018年7月发布。选取美国绩效评价标准中的“社区开发LEED 认证(简称LEED-ND)”“可持续场地倡议(简称SITES)”和“景观绩效系列(简称LPS)”中关于雨水管理的评价标准,与中国海绵城市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最后从评价指标的补充、评价方式的完善和评价细则的扩展3方面针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7.
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生物化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需要,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我们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形成了教学层次多样化的新课程体系、进行了立体化系列教材的建设、创建了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双语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8.
笋秀夜蛾的求偶及交配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笋秀夜蛾(Apamea apameoides)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笋期害虫,了解其求偶和交配行为是性信息素分离鉴定和应用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对笋秀夜蛾的性比、寿命和求偶、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笋秀夜蛾雌雄性比为1∶0.76;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因交配缩短;笋秀夜蛾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仅发生在暗期,日龄对其求偶和交配行为影响显著。雌蛾羽化当天便可求偶,第2日雌蛾求偶率达最高,求偶的起始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提前。成虫羽化当日便可交配,第3日达到交配高峰;随日龄的增加,开始交配的时间逐渐提前,日龄对成虫交配高峰出现的时间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9.
基于SLEUTH模型对1997—2013年阜新市城市扩展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阜新市转型进程中城市扩展最优系数分别为:扩散系数6、繁衍系数64、蔓延系数44、坡度阻抗系数52、道路引力系数90.阜新市主要表现为新中心增长(自发式增长产生的新城市中心)和边缘增长(新、老城市中心的进一步增长);阜新市转型进程中城市扩展受道路引力影响很大,其值达到90;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枯竭带来了滑坡、塌陷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研究期间城市扩展受到坡度的阻抗是很大的.从城市规模角度看,道路引力对小城市的作用大于大城市;从新中心增长情况来看,小城市更容易出现新中心增长.阜新作为资源型城市,目前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头等大事,引进的外资企业、新建的开发区、工业用地等在选址上更偏向道路交通便利区域,受道路影响较大,而且更容易出现飞地式发展.利用SLEUTH模型校正所得的最优参数,对阜新市城市范围进行模拟,其中,城市边缘增长的模拟效果较好,城市新中心即飞地增长的模拟效果较差,主要因为新中心增长受决策影响较大,元胞关系作用不大.2001、2006、2010、2013年的阜新市城市范围模拟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0.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TPA-extractable zinc in the cultivated soils of Shenyang suburbs in Liaoning Province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and its map was drawn by the methods of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data of soil DTPA-extractable zinc fitted normal distribution after logarithm transformation, and its semivariogram fitted a spherical model. The semivariogram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dependence of soil DTPA-extractable zinc content was moderate, with the spatial dependence range of 1.69 km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1.96. Stochastic factors contributed to 49.9%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while structural factors contributed to 50.1% of i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DTPA-extractable zinc shown by a kriged interpolation map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stochastic factors such as city pollution, land use pattern and crop distributions. For example, the average content of Zn in vegetable garden soils was 2.5-4 times as much as in their originated soils,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