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8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3388篇
  13171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588篇
  2013年   477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501篇
  2010年   526篇
  2009年   622篇
  2008年   644篇
  2007年   557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595篇
  2004年   569篇
  2003年   558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375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304篇
  1997年   287篇
  1996年   286篇
  1995年   209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203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215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98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赵昶灵  杨清  陈俊愉   《广西植物》2006,26(6):608-616
用该研究设计的“预先去杂-SDS法”从梅花嫩叶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根据11条已公开发表的并提交到GenBank的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的假定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设计2个正向简并引物和3个反向简并引物组成6对引物,仅有1对引物能以PCR法同时从梅花‘南京红须’、‘南京红’和‘粉皮宫粉’的基因组DNA扩增到一个469bp的核苷酸片段,这3个片段在总体上有99.72%的一致性,与11条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的相应区域有65.57%的一致性。同时,“GGEK”并非类黄酮3'-羟化酶的特征性模体。这是首次从木本植物的基因组DNA克隆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片段。该研究结果可为梅花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全长的克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检测A-to-IRNA编辑酶活性的方法。方法与结果:一步法制备的C57BL/6小鼠十种组织的全组织提取物,在各提取物中检测到A-to-IRNA编辑酶的非特异性编辑活性,不同组织中A-to-IRNA编辑酶活性的强度依次为脑>肺>胸腺>脾>淋巴结>肝>肾>睾丸>心脏>骨骼肌,编辑活性与加入反应体系中的蛋白量成正相关。结论:一步法制备的全组织提取物可用于检测A-to-IRNA编辑酶活性,该方法操作简便、可控、省时。  相似文献   
103.
离心机训练后+Gz耐力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离心机训练提高正向加速度 (forwardacceleration ,+Gz)耐力的分子机制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 ,SSH)和斑点杂交技术筛选离心机训练 12d后测试高耐力组 (耐受 + 16Gz)与未训练对照组大鼠全脑的差异表达基因 .将获得的序列表达标签 (expressedsequencetag ,EST)进行特异性鉴定后 ,获得 7个上调EST ,其中 5个为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 ,2个为新EST ,它们的表达量均在训练 6d组最高 ,表明离心机训练可明显影响大鼠全脑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些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很可能与离心机训练提高机体 +Gz耐力的分子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4.
口服型HCV融合抗原DNA疫苗在小鼠诱导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编码一个外源信号肽、一个通用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和HCV核心 包膜蛋白E2融合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ST CE2t(DNA疫苗 )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 0 7.将该重组菌口服接种BALB c小鼠 3次 .小鼠的抗HCV核心和E2抗体阳转率分别达 6 0 %和 70 % .体外以重组HCV核心或E2抗原刺激小鼠脾细胞 ,均使之发生明显的增殖反应 ,且小鼠脾细胞能有效杀伤表达HCV核心抗原的同系骨髓瘤细胞SP2 0 .这为研制高效免疫、成本低廉、接种方便的HCV疫苗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分布于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的32个高原鼠兔种群共205个个体的mtDNA中12S RNA的946 bp核苷酸序列和Cyt b 1107 bp序列,205个个体的两个基因联合序列经单倍型分选后,共定义了131个单倍型,其中有1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所共享,其余130个单倍型均为各区域种群所特有。AMOVA分析结果显示,区域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比率的63.59%,区域内种群间变异组分占7.85%,种群内个体间变异组分占28.56%。谱系分析揭示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区域A的江孜和浪卡子2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位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东北的区域B的青海湖、刚察、海北、祁连、天峻5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基因流分析显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种群与其它种群基因交流最小,柴达木盆地干旱地带的东北区域B的5个种群次之,表明雅鲁藏布江形成了高原鼠兔种群分化中最强烈的隔离,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隔离作用中等,其它河流、湖泊、山脉隔离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四乙氧基硅烷(TEOS)原位水解法将SiO2掺杂于海藻酸(ALG)凝胶中,通过双交联制备出新型ALG—SiO2杂化凝胶以固定化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最优条件:质量分数为2.0%的ALG、0.2mol/LCaCl2、V(ALG)/V(TEOS)为5、加酶量为1gALG加100mg酶粉、固定化60min、采用直径为0.8mm的针头滴定、真空冷冻干燥。在此条件下,酶蛋白的包埋率可达100%,酶活回收率可达91%。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8.0,最适作用温度为50℃,重复使用8次后,酶活性仍能保持80%以上。ALG—Si02杂化凝胶的场扫描电镜(FESEM)观察发现凝胶的整体构造仍然是海藻酸凝胶骨架;与ALG凝胶平滑的内部相比较,杂化凝胶仍具有完整的网络结构,但内部更为粗糙,结构更为致密。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HRB2基因对细胞增值的影响.方法:设计4对HRB2 RNA寡核苷酸片段,经退火制备的双链DNA oligo,连接经双酶切的线性化PLKO.1-TRC-SP6载体上,转化后经PCR鉴定,阳性克隆测序,质粒抽提,应用Lipofectamine2000将质粒导入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再感染靶细胞293T,用嘌呤霉素筛选15天后,收集细胞抽提RNA,实时定量RT-PCR检测HRB2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果.Western免疫印迹进一步确认有效作用靶点.通过划痕愈合实验和绘制生长曲线研究HRB2基因对细胞增值的影响.结果: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成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系,发现:2号和4号靶点敲减HRB2基因效率达84%和8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通过western进一步证实了2号和4号是抑制HRB2的有效作用靶点.划痕愈合实验和绘制生长曲线的结果显示2号和4号靶点细胞株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且4号较2号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了携带有人HRB2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及有效靶点,研究发现HRB2基因对细胞增值产生了影响,这为进一步研究HRB2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08.
核糖体是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机器。许多科学研究的工作小组都试图阐明这种合成机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9.
结核分枝杆菌耐吡嗪酰胺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嗪酰胺(PZA)是结核病短程化疗中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由吡嗪酰胺酶转换成为活性形式吡嗪酸而生效。吡嗪酰胺酶由pncA基因编码,pncA基因突变会导致该酶活性丧失,与PZA耐药性产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明确PZA耐药性产生的基因学基础和PZA耐药株的pncA基因突变率,对中国10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DNA序列测定,其中85株为PZA耐药株,15株为PZA敏感株。PZA耐药株有27%(23/85)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吡嗪酰胺酶基本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突变分布在pncA基因开读框架17-546位的核苷酸。其中有一株突变位于pncA基因的调节区域-11位处。同时发现20%(3/15)pncA敏感株也发生了pncA基因突变。敏感株发生突变可能是由于PZA敏感性实验不准确或存在其它耐药机制。实验表明,pncA基因突变是PZA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中国PZA耐药临床分离株尚存在其它耐药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0.
Base excision repair (BER) i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process for maintaining genomic integrity by eliminating several dozen damaged (oxidized or aikylated) or inappropriate bases that are generated endogenously or induced by genotoxicants, predominantl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BER involves 4-5 steps starting with base excision by a DNA glycosylase, followed by a common pathway usually involving an AP-endonuclease (APE) to generate 3' OH terminus at the damage site, followed by repair synthesis with a DNA polymerase and nick sealing by a DNA iigase. This pathway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repairing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with blocked termini directly generated by ROS. Nearly all glycosylases, far fewer than their substrate lesions particularly for oxidized bases, have broad and overlapping substrate range, and could serve as back-up enzymes in vivo. In contrast, mammalian cells encode only one APE, APEI, unlike two APEs in lower organisms. In spite of overall similarity, BER with distinct subpathways in the mammals is more complex than in E. coli. The glycosylases form complexes with downstream proteins to carry out efficient repair via distinct subpathways one of which, responsible for repair of strand breaks with 3' phosphate termini generated by the NEIL family glycosylases or by ROS, requires the phosphatase activity of polynucleotide kinase instead of APE1. Different complexes may utilize distinct DNA polymerases and iigases. Mammalian glycosylases have nonconserved extensions at one of the termini, dispensable for enzymatic activity but needed for interaction with other BER and non-BER proteins for complex formation and organeile targeting. The mammalian enzymes are sometimes covalently modified which may affect activity and complex formation.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is on the early steps in mammalian BER for oxidized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