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为了解不同产地米槁Cinnamomum migao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差异,探讨米槁活性成分、土壤理化因子与其土壤真菌群落的联系。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云南、贵州及广西的9个产点米槁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不同产地米槁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对米槁活性成分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和根际土壤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米槁根际土壤真菌物种可归入8门、30纲、89目、200科、440属,优势类群为一未能分类的属,相对丰度为18.76%,其次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16.37%)等;不同产地米槁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最高多样性指数出现在贵州罗甸,随后依次为贵州望谟、广西乐业、广西天峨、贵州册亨、贵州荔波、云南富宁、云南那坡、贵州贞丰;总体而言,广西乐业、贵州望谟和广西天峨3地米槁果实样本活性成分1,8-桉叶素(1,8-cineol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和α-松油醇(α-terpineo)的含量均高于其他样本;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部分真菌类群与米槁药用活性成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2.
三种樟科植物的细胞总DNA提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从富含次生代谢物的樟科植物肉桂、锡兰肉桂、阴香中获得高质量DNA ,研究和改进了CTAB法、高盐低pH法和尿素法。改进方法包括 :1)在裂解液中加入 2 % β -巯基乙醇和 5 %PVP ,以防止氧化褐变的发生 ;2 )在酚 :氯仿抽提前加入 1 5mol L醋酸铵冰浴处理 ,能降低DNA的黏性。所得DNA的质量和产量经电泳、紫外吸收A2 60 A2 80 、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 ,结果表明改进法提取的DNA质量要比常规法的好。其中改进的CTAB法获得的DNA纯度最高 ,能用于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是提取这 3种樟科植物总DNA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3.
以盆栽的1年生香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数施肥的方式,测定1~5级细根的C、N、P、K含量,并探讨施肥对香樟幼苗细根养分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根序细根的全C浓度差异不显著,施肥对细根全C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2)在所有根序中,N、P浓度最高的是1级根,但其K浓度却最低;N、P含量最低的是5级根;(3)细根的N、P含量随着根序的增加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4)施N肥能显著增加1~2级细根的N含量,施P肥能显著增加1级根的P含量,N+P肥较之P肥更能提高1级根对P的吸收;(5)C∶N∶P受根序的影响非常明显,1级根平均为366∶16∶1,5级根则为807∶12∶1,而且C∶N∶P随着根序增加而显著升高,但N∶P无显著影响;(6)虽然施肥对细根C含量无影响,但施N肥或N+P肥对1~2级细根中N的含量有显著性增加。综合分析可知,处理9对香樟苗期养分浓度指标影响最为显著,即施肥量为氮素4g·株-1、磷素4g·株-1、钾素2g·株-1时,对香樟幼苗细根的生长发育有较好地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香樟的速生丰产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植物内生菌关系到植物的健康生长,且与植物产生的相关功效产物紧密关联。以我国四川宜宾油樟叶片分离筛选得到的内生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基于形态学观察,16S rRNA和gyr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多相分类学方法,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并通过对从油樟叶片中分离的油樟真菌YZP-01以及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绳状篮状菌(Talaromyces funiculosus)、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四种致病菌株进行了拮抗试验,发现了该菌株具有广谱且良好的拮抗病原菌活性。使用特定引物扩增功能基因(bioA,bmyB,ituC,fenD,srfAA,srfAB,yngG和yndJ),并成功从菌株YZ12中扩增出这些基因。  相似文献   
45.
陈龙斌  孙昆  张旭  孙洪刚  姜景民 《生态学报》2023,43(19):8035-8046
探究林隙对不同需光性树种早期生长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影响,对揭示林隙微生境影响次生林内幼苗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次生林中耐荫常绿树种香樟和阳性落叶树种枫香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大林隙(D/H介于1.5—2.0)、中林隙(D/H介于1.0—1.5)和小林隙(D/H介于0.5—1.0)对不同需光树种幼苗早期(1—3年生)生长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对两种幼苗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中林隙可显著促进香樟2—3年生幼苗的生长,大林隙对枫香1—3年生幼苗的生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对林隙环境因子与幼苗功能性状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表明,香樟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化与林隙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酸碱度和有效磷含量密切相关,而枫香幼苗功能性状则主要受林隙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土壤含水率、冠层透光率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3)维持较高的根重比、细根比根长、叶碳氮比和叶碳磷比是幼苗应对林隙环境影响的重要生理生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6.
韦发南   《广西植物》1988,(4):301-308
<正> 作者近年来在编写《广西植物志》工作中,对本所收藏的樟科植物标本作了清理,同时也把编写《中国植物志》时搁下的一些疑难标本作了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在本文中报道。所引用的标本,均存本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47.
报道了中国樟科植物的1个新种,2个新组合,1个新异名和2个新分布。  相似文献   
48.
浙江桂、普陀桂和日本桂(天竺桂)是樟属植物中的三个相近种。六十多年以来,围绕着它们的亲缘关系及其分类等级,植物学界展开了反复的讨论,至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赴模式产地考察与采集鉴定,从比较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种子油脂成份的化学分析和地理分布区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了这三个种的异同,认为浙江桂是中国大陆的特有种;普陀桂应当归并入日本桂,作为一个变种处理;日本桂的原变种在中国仅见产于台湾省,而在大陆并无自然分布。  相似文献   
49.
细毛樟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细毛樟叶油的化学成分。在已分析的16个成分中鉴定了其中的12个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9.94%。它们是:3-已烯醇-1,罗勒烯,L-芳樟醇,香叶醇,α-胡椒烯,β-丁香烯,t-β-金合欢烯,α-葎草烯,δ-杜松烯,(Z)-α-金合欢烯,二苯胺,金合欢醇。其中芳樟醇的含量高达97.51%。  相似文献   
50.
The leaves of Cinnamomum tamala Linn. (CT) (Lauraceae) clinically used in Ayurveda as antidiabetic and diuretic, but no reports are available towards immunomodulating property. Its hexane fraction (CTH) was orally given to rats for 10 days and delayed type of hypersensitivity (DTH), antibody producton against sheep red blood cells (SRBCs), mitotic index in bone marrow cells and concanavalin A (Con A) mediated proliferation of lymphocytes were assessed. Further on 30 days treatment, change in body weight (BW), spleen weight, thymus weight, bone marrow cellularity and hemat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t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the DTH response (IC50 1475 ± 57.19 mg kg?1 BW), antibody production, suppressed mitotic index in bone marrow cells along with the suppression of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gainst Con A (IC50 63.33 ± 1.95 µg mL?1). In all experiments, cyclophasphamide and dexamethasone had been used as reference drug for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respectively. On 30 days treatment, the CTH (800 mg kg?1 BW and abov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growth rate, increase of spleen and thymus weight and low bone marrow cellularity. In hematological examination, it inhibited total white blood cell and lymphocytes count and increased per cent of polymorphs. Thus, it could be suggested that the fraction possesses immunosuppressive property at doses, higher than 800 mg kg?1 BW in rat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