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2篇
  1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重庆棒蝠蛾Napialus chongqingensis Wu,新种(图1-4) 超长:20mm,25mm。体长:21mm,21mm。 体红褐色,但雌蛾色较淡;触角丝状,表面无鳞片,有稀疏环状排列的长刚毛,各  相似文献   
92.
重庆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功能性状对城乡生境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状作为联系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桥梁,对研究植物适应不同生境的策略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鸡爪槭(Acer palmat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银杏(Ginkgo biloba)、玉兰(Magnolia denudata)为对象,遴选植物功能性状及生物量分配指标,定量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环境下的差异性,旨在考查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除比叶面积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外,其他功能性状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随乡-郊-城环境梯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现为其数值随环境梯度显著下降;除鸡爪槭外,其余5种植物分配给繁殖器官的资源最多,分配给茎的资源最少;根据植物功能性状主成分分析,将6种植物分为3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基本未受城市环境影响类,营养器官未受影响而生殖器官受损类,以及营养和生殖器官均受损类;植物功能性状综合评价显示,在森林公园中植物性状表现最好,郊区公园次之,城市公园中最差。  相似文献   
93.
王茜  杨思琴  秦菲  邓洪平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11):2091-2092
描述了五列木科柃木属细齿叶柃(Eurya nitida Korthals)的1个新变型。原变型雌花及雄花花瓣均为白色,而新变型雌花和雄花花瓣均带粉红色,且花色性状稳定。新变型较原变型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94.
该研究报道了一个在重庆发现的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新记录种——洪林龙头草(Meehania hongliniana B.Y.Ding&X.F.Jin),并提供了其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CQNM)。洪林龙头草2018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开化县南华山,其具有明显的不育茎和可育茎而与该属其他物种不同。  相似文献   
95.
刘文  张强  贾亚男 《生态学报》2014,34(6):1418-1428
为揭示岩溶作用对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变化的响应,在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选取地质背景相同的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退耕林,荒草地,杉竹混交林,竹林),利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得到各样点冬、夏两季单位面积溶蚀数据。并用自动气象站降水、气温,各样点土壤水、土壤CO2、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数据对溶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是:(1),夏季各样点壤中平均溶蚀量为冬季的3.87倍,且最大溶蚀量从夏季-80cm处上升为冬季-20—-50cm处;(2),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的旱地、水田溶蚀量大于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削弱的退耕林、旱地,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山竹混交林、竹林溶蚀量最小。且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夏季三者之间差值较大。分析认为:水分、热量与溶蚀的季节变动存较好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溶蚀的最基础因素;土壤CO2在降水量大的夏季才能更好地促进溶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pH反相关,二者协同影响溶蚀,在有机质含量高、pH偏低的表层对溶蚀影响大,其它层位影响较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反映的土壤质地对溶蚀的影响是双向的,偏黏土持水性好而渗透性差,可促进降水少的冬季的溶蚀,如荒草地;砂土则渗透性好而持水性差,对降水多的夏季溶蚀有利,如旱地。另外,农业活动中用到的农家肥、化肥含NO-3、SO2-4,也会促进溶蚀。研究成果可为更科学准确地评估岩溶碳汇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本文详细描述了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牯牛潭组至凯迪阶(Katian)宝塔组的牙形刺序列及其对比。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分为:宝塔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和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大田坝组的Baltoniodus alobatus,Baltoniodus variabilis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其中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至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上部为凯迪阶,B.alobatus生物带下部至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上部为桑比阶(Sandbian),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归入达瑞威尔阶。根据文中所识别的牙形刺序列,该剖面显然缺失了达瑞威尔阶中上部的牙形刺生物带如Pygodus serra生物带(即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Y.foliaceu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和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因此,在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之间的地层是不连续的,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了相当于牯牛潭组标准剖面中上部的地层(达瑞威尔阶中上部)。而这一沉积间断所发生的时间正好与达瑞威尔中晚期全球海平面下降相吻合。  相似文献   
97.
1988—2001年重庆市主城区植被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1988、1993和2001年共3期植被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8—2001年主城区的植被面积呈加速下降趋势,植被斑块的破碎程度逐渐增大,空间分布越来越分散,其中1993—2001年的变化比1988—1993年的变化更明显;对3期影像进行叠加,得到了8类变化轨迹的斑块;通过分析不同变化轨迹的斑块的空间格局和空间作用,揭示出植被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3期中均为植被和非植被的轨迹所对应的斑块自相关程度较高;其余6类变化轨迹所包含的斑块自相关程度低,并在1988—2001年经历了植被与非植被的转变。  相似文献   
98.
重庆市两栖动物资源及现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段彪  何冬  李操  邓其祥 《四川动物》2000,19(1):25-28
依据近30年的野外调查采集结果,重庆市现有两栖动物2目8科18属33种。区系组成以华中区物种占绝对优势,为51.52%。地理分布上处于盆中平原丘陵省的物种仅12种,盆地东北缘大巴山省有24种,盆地东南缘山地省有28种。对重庆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类型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资源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99.
Allele frequencies for 15 short tandem repeat (STR) loci (D8S1179, D21S11, D7S820, CSFIPO, D3S1358, TH01, D13S317, D16S539, D2S1338, D19S433, vWA, TPOX, D18S51, D5S818, and FGA) were obtained from 7,636 unrelated individuals of Chinese Han population living in Qinghai and Chongqing, China. Totally 206 allele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llele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0.0001-0.4982. Chi-square test showed that all of the STR loci agreed with the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We also compared our data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population data of other ethnics or areas. The results are valuable for human identification and paternity testing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00.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九派  袁道先  谢德体  魏朝富 《生态学报》2009,29(11):6292-6301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 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岩溶区20 cm和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3×1011 kg和3.29×1011 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2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7.20 kg m-2之间,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43~25.72 kg m-2之间.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20 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73~1.74和0.39~1.20之间,100 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32~3.00和0.46~1.70之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单位面积上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单位面积上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重庆岩溶区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贫乏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