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ETM+和MODIS数据获取地表温度(LST)和相对热岛强度(RHII),分析其在地形、人口和GDP等多维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可能存在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LST、RHII分别在高程和地形起伏度两个梯度上呈非单调下降趋势,表现为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其中,200~350 m高程段内的城市建设活动剧烈,热岛强度最大.RHII与人口密度和单位面积GDP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人口密度每增加1000人·km-2,RHII上升0.10 ℃;单位面积GDP每增加1000万元·km-2,RHII上升-0.08 ℃.  相似文献   
92.
本文详细描述了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牯牛潭组至凯迪阶(Katian)宝塔组的牙形刺序列及其对比。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分为:宝塔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和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大田坝组的Baltoniodus alobatus,Baltoniodus variabilis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其中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至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上部为凯迪阶,B.alobatus生物带下部至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上部为桑比阶(Sandbian),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归入达瑞威尔阶。根据文中所识别的牙形刺序列,该剖面显然缺失了达瑞威尔阶中上部的牙形刺生物带如Pygodus serra生物带(即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Y.foliaceu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和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因此,在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之间的地层是不连续的,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了相当于牯牛潭组标准剖面中上部的地层(达瑞威尔阶中上部)。而这一沉积间断所发生的时间正好与达瑞威尔中晚期全球海平面下降相吻合。  相似文献   
93.
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K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繁殖的基地 ,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 ,总是与植物 (被 )协同发展的。Mck ee研究指出 ,红树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群落内植物种类的分布格局[7] 。Franco vizcaino等对墨西哥BajaCalifornia沙漠中的土壤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 ,土壤的Ca/Mg比例与植物是协同发展的 ,土壤Ca ,Mg含量及其比例与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8] 。可见 ,深入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种类的分布、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近 ,已有学者研究了速效N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群落…  相似文献   
94.
重庆市两栖动物资源及现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段彪  何冬  李操  邓其祥 《四川动物》2000,19(1):25-28
依据近30年的野外调查采集结果,重庆市现有两栖动物2目8科18属33种。区系组成以华中区物种占绝对优势,为51.52%。地理分布上处于盆中平原丘陵省的物种仅12种,盆地东北缘大巴山省有24种,盆地东南缘山地省有28种。对重庆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类型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资源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95.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种子雨、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建种种种子雨、种子库的研究表明,建群种早期和晚期的种子雨无活力;种子偏早或偏晚成熟及大籽粒的树种,其种子雨被取食的比例大;种子雨、有活力种子雨、种子库三者的数量变化不一致;有活力种子雨量较大的栲、石栎、小叶青冈、扁刺栲、香桂等,其种子库密度在早期以近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元江栲、银木荷种子库小,存在时间短,翌年无一生年萌发苗;种子库数量动态、消减率动态决定于种子被取食的强度、  相似文献   
96.
土地利用冲突是区域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识别、测度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明晰其时空演化格局,有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重庆市为例,基于景观格局构建了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从县域、镇域以及格网3个尺度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1995-202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耦合多目标规划(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MOP)-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ta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拟了重庆市203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格局。结果表明:(1)1995-2020年重庆市县域、镇域与格网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冲突格局具有较大相似性,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重度冲突区主要分布在重庆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区县建成区。土地利用一般冲突区主要分布于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冲突有所加剧,其中土地利用重度冲突区占比增加了3.09%。(2) 1995-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冲突区主体位于乡村地域,但冲突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的集聚,2005年后土地利用冲突热点区域的城市地域集聚效应显著,城市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冲突区面积和土地利用冲突度均显著提升。(3) 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不仅受到了人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驱动影响,在空间格局上受自然生态环境基底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地貌的限制加剧了土地利用重度冲突区。(4)不同发展情景模拟中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最为严重,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冲突最小,可持续发展情景兼顾了经济和生态发展的用地需求,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处于中间范围,但区域发展总福利最大,是未来区域发展路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97.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05-206
描述了自重庆市发现的荨麻科荨麻属一新种,城口荨麻,此种与异株荨麻有亲缘关系,区别特征为此种的茎被少数刺毛,叶片多为心形,雄、雌花序均不分枝,瘦果在中央稍凹陷。  相似文献   
98.
金佛山附地菜;重庆紫草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07,27(2):143-145
四川重庆市南川的金佛山拥有丰富的植物区系,其紫草科附地菜属有5种,1变种:长梗附地菜(Trigonotis mairei(Lévl.)Johnst.),毛果附地菜(T.macrophylla Van.var.trichocarpa Hand.Mazz),西南附地菜(T.cavaleriei(Lévl.) Hand.Mazz.),附地菜(T.peduncularis(Trev.) Benth.ex Bad  相似文献   
99.
颜文涛  袁兴中  邢忠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79-1684
确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属性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以重庆北部新区为对象,运用该模型和方法对重庆北部新区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北部新区城市生态系统现状属于一般健康类;基于评价结果识别健康限制因素,提出了生态系统健康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0.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0,自引:16,他引:24  
马骏  李昌晓  魏虹  马朋  杨予静  任庆水  张雯 《生态学报》2015,35(21):7117-7129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性指数,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通过统计不同脆弱性等级面积,求算得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1—2010年生态脆弱性指数标准化平均值为4.23±1.29,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高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近1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小值为2002年的2.37,最大值为2008年的2.99,三峡水库蓄水后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年递增,2008年到达峰值后有所降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活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状况等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时段内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度脆弱地区的脆弱性显著增加,低度脆弱地区脆弱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