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BACKGROUND AND PURPOSE: Breast cancer is now recognized as a clinically heterogeneous disease with a wide spectrum of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We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histological tumor grade of breast carcinomas in Western China.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Western China Clinical Cooperation Group and assessed associations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and histological tumor grade in 8619 fema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I (tumor grade I/II) and Group II (tumor grade III). Univariabl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and tumor grade. RESULTS: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positive axillary lymph nodes, large tumor size (>2?cm),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hormone receptor negativity,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positivity, and triple negativity tended to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a high tumor grade. However, the number of pregnancies or births wa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isk of a high tumor grade. In additio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grade III tumors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aggressive treatment, such as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ti–HER-2 therapy, and level III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everal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tumor grad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42.
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查询,统计重庆地区特有种子植物数量,分析论述了重庆特有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特有种子植物共有153种,隶属于40科97属;这些特有植物中,草本最多,有103种,灌木、乔木次之。(2)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种子植物科包含6个分布类型及1个变型;属包含8个分布类型及10个变型;种则依据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11个类型。(3)科级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性质占57.14%,温带性质占42.86%;属级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性质占23.53%,温带性质占64.71%;体现了该区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4)重庆特有种子植物具有明显分布中心,其分布多度序列为:金佛山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市郊水源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消落带人工湿地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43.
加强对公共空间中人群疏散风险点的空间干预和风险预防,是管控事故易发点、减少公共空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过程。但是,如果人群疏散风险点的选取出现漏洞或偏差,就会对公共空间监控管理造成错误引导,甚至使得干预措施失效。因而,对精准筛选公共空间中风险点的评估方法研究,评估公共空间人群疏散过程中蕴藏的拥挤踩踏风险,就尤为重要。研究基于宏观视角,采用定量综合评估法,通过对网状道路结构类型的公共空间人群游览路径的调查,以及对空间组织关系特征分析,分别对人群聚集度和空间疏散度进行定量评估后,综合叠加2个因子评估结果,对人群疏散风险度进行评估及风险关键点的筛选。并以重庆动物园为例,运用该种定量综合评价法评估人群疏散风险关键点,其结论综合考虑了人群聚集程度及空间疏散能力,对精准反映公共空间的风险点有积极的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44.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孙凡  孟令彬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70-1374
以重庆市200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6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3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73173 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5335 hm2(增加47.64%),人均生态承载力低0.5196 hm2(下降64.95%),生态赤字是全国平均赤字的3.43倍,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生态承载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另外,还分析论述了多种渠道解决生态系统超负荷人口、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控制环境污染等减少该地区生态足迹的对策.  相似文献   
45.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罗怀良  朱波  刘德绍  贺秀斌 《生态学报》2006,26(9):3144-3151
生态功能又称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特征,提出生态退化恢复策略的基础.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自然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等级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其中,自然生态区的划分以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地貌因子为主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与图形叠置法来进行;生态亚区的划分采用选取形成生态系统特征、影响生态服务功能的特征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辅之以主成分分析法来完成;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以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域划分.区划界线的拟订采用专家智能集成、数理统计分析与GIS的空间表达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7个生态亚区,13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46.
调查了重庆地区若干野生大豆区域居群的8个形态性状,分析了区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数量性状有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区域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地理相关性);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百粒重>单株产量>地上部分茎叶干重>株高>播种至开花天数;各形态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显示,东北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样本数较多的5个区域居群分为3个地理组和1个特别居群组,显示重庆地区地理区域居群存在明显的西部、中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东北部是形态变异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研究2015-2018年重庆万州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基因亚型及年龄分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重庆万州区进行两癌筛查以及前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共计1203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感染情况,分析各个年龄段HPV的感染状况、各个年龄段HPV感染基因亚型以及各个年龄段HPV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情况。结果:接受HPV检测的1203例女性中共有457例出现HPV感染,感染率为37.99%,其中<30岁35例,感染率为36.84%;30~39岁117例,感染率为37.74%;40~49岁120例,感染率为35.82%;50~59岁127例,感染率为37.46%;≥60岁57例,感染率为45.97%,各个年龄段之间的HPV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7例患者中共有635个HPV感染基因,其中高危型感染基因共568个,占感染基因的89.45%,低危型感染基因共67个,占感染基因的10.55%。单一感染人数共333人,占总感染人数的72.87%,其中高危单一感染共301人,占总感染人数65.86%,低危单一感染共32人,占总感染人数7.00%。多重感染人数共124人,占总人数的27.13%。结论:2015-2018年重庆万州区女性HPV感染率为37.99%,其中≥60岁年龄段的女性HPV感染率最高,高危感染和单一感染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相似文献   
48.
重庆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地貌单元的81份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组合共由109科属组成。除金佛山外,其他植被退化严重地区样点均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剔除石漠化治理大量引种的马尾松、柳杉和侧柏等乔木花粉),其次是乔木植物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很低,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孢粉组合的PCA分析能够很好地将研究区的现代孢粉组合区分开来,较好地反映了重庆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的植被特征,特别是石漠化区植被退化严重的孢粉组合特征。生态保护较好、自然植被发育的金佛山地区具有106科属的乔木、灌木与草本孢粉类型,以及高含量的乔木花粉,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鸡公山(46科属)、青木关镇(56科属)和南平镇(50科属)则表现为乔灌木孢粉类型较少;(3)银杉作为金佛山特有的孑遗植物,其花粉含量明显低于松属花粉,说明其花粉不利于远距离传播;(4)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现代孢粉组合中乔灌木花粉含量和种类越少,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越多,且以耕地杂草为主。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次生植被及其现代孢粉组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重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以及中国孢粉数据库建设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蓄水对三峡库区重庆段长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长江干流重庆段因蓄水产生的三类不同水体(自然河流型、过渡型、类湖泊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分别于不同季节和蓄水期对水体浮游植物进行了群落调查,结果显示各群落指标仍呈现亚热带河流型水库的季节变化趋势:春季绿藻、隐藻占优势,夏季蓝藻所占比例增加,冬季硅藻占绝对优势,但不同类型水体对季节的响应程度不同:(1)2010年3月春季调查期间绿藻的优势种的优势度以及所占比例均呈现随水体类型改变逐渐增加趋势,并在类湖泊型水体中达到最大(优势度0.62、所占比例达67.8%),而夏秋季(9月蓄水前)蓝藻的优势种数、优势度、藻密度以及所占比例也存在同样的变化,2009年9月蓝藻所占比例由河流型水体的8.5%增加到类湖泊型水体的52.6%,到2010年9月类湖泊型水体蓝藻比例甚至达到63.8%。冬季蓄水期间(2010年1月),硅藻占绝对优势,但绿藻在类湖泊型水体中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两类型水体。(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43,总体呈现出河流型水体>过渡型水体>类湖泊型水体,类湖泊型水体多样性指数夏秋季>冬季>春季,而自然河流型和过渡型水体冬季多样性指数低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50.
重庆开县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9~2002年对开县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初步发现有两栖类17种,其中有尾目2种。无尾目15种;爬行类23种,其中龟鳖目2种,有鳞目蜥蜴亚目8种、蛇亚目13种(含重庆市蛇类新记录1属1种)。建议加强对该县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