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5篇
  142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42.
广西石灰岩季节性雨林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王献溥  李信贤 《植物研究》1998,18(4):428-460
广西北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占据相当大的面积,特别是桂西南一带,那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与相邻的砂页岩或花岗岩山地季节性雨林镶嵌分布。本文主要论述它的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3.
新元古代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中的甲藻甾烷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为中国扬子地台新元古代间冰期沉积。在湖北长阳古城和湖南花垣民乐的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中检测到沟鞭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甲藻甾烷,这是目前国内地质时代最早的甲藻甾烷的检出报道,结合其它化石资科,表明沟鞭藻与其它真核藻类的系统发生至少在新元古代就已经完成、这与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冰期结束前就有很大发展的推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4.
再论假裸枝叠层石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公乌素组遗迹化石十分丰富.本文共鉴定、描述14个遗迹属、17个遗迹种,其中1新遗迹属——Biscopulatichnus、4新遗种和6未定种.并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自下而上的顺序是:1. Taenidium-Phycodes 组合;2. Volkichnium 组合;3. Helminthopsis 组合;4. Granularia-Circulichnus 组合,大致相当于 Seilacher (1967) 的 Zoophycos 遗迹相,反映出公乌素组沉积期,水体较深且宁静、缺氧、有机质含量高,推测应为大陆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45.
本文简述了江西乐平、瑞金早二叠世栖霞组Cystomichelinia和Protomichelinia的性质,与国内外有关的种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这两属的内部构造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珊瑚体的壁刺发育与否、床板生长密度、体径大小及体壁厚度等特征,拟立了该两属的种的鉴别表;描述了7种,其中4新种和1新亚种。  相似文献   
46.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子花粉化石,计39属60种,描述10属16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对包括被子植物花粉在内的主要孢粉类型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认为登楼库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Albian期,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对于登楼库组地质时代的地一步确定及我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建立、完善与地层划分对比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An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herd of the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was recovered from the Lujiatun Bed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Liaoni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This specimen provides the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post-nestling gregarious behaviour in this important dinosaur clade. The sediment in which the skeletons occur represents a lahar (volcanic mudflow), indicating that the six individuals present were entomb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a catastrophic mass mortality event.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rd age profile shows it was composed of offspring from at least two clutches, revealing that group fidelity in these dinosaurs extended beyond time spent together in the nest. This demonstrates that sociality appeared much earlier in ceratopsian evolution than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nd that such behaviour preceded the evolution of the elaborate horns and frills seen in derived ceratopsids.  相似文献   
48.
在蒙古南部波尔海尔汗乌尔(Bor hairhan uul)剖面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6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通过研究清楚地表明含牙形刺动物群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时代是中洛霍考夫阶(早泥盆世)到中艾菲尔阶(中泥盆世).塔琳波格德组的牙形刺动物群更接近于北美同时期的动物群,而与欧洲同期动物群相远.这一动物群可能属于冷水动物群.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新种:Steptotaxis mongolianus sp.nov.Wang.  相似文献   
49.
陕南早寒武世早期Quadrapyrgites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序幕阶段的梅树村期,生物类群大规模辐射,身体构型快速革新,与前寒武纪生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最近在陕南宁强宽川铺地区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五辐射Punctatus及部分四辐射四方塔形壳属Quadrapyrgites,其中包括1个新种Quadrnpyrgites undulatuscostalis sp.nov..在此基础上对Quadrapyrgites进行了属征补充.双胚层腔肠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史的真后生动物演化开端,在生物起源演化历程上占据着关键的位置.本文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生物辐射、体型构建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50.
Semionotus bergeri Agassiz, 1833,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Carnian) of southern Germany, the type species ofSemionotus, is here described in detail for the first time, including so far unstudied material in the Naturkunde-Museum Coburg, which allows a fairly complète reconstruction of this fish. The species is diagnosed by the présence of long frontals, about 4 times longer than wide, with antorbital lateral processes, 6–7 posterior infraorbitals, infraorbital at the posteroventral corner of the orbit notably larger than adjacent ones, infraorbitals at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the orbit being as deep as long, and the middle élément anteroventrally expanded, dorsal fin base about two times the anal fin base.S. elegans from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of the Newark Supergroup in North America, is so far the best know species ofSemionotus and is the only species of this genus that has been included in phylogentic analyses. However, the comparison ofS. bergeri with other proposed speciesof Semionotus, such asS. elegans, and other semionotids casts doubt on the monophyly of this genus as currently understood, since these species exhibit a mosaic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