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应用CENTURY模型,对自然状态下的黑土有机碳库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黑土有机碳库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增长过程,经过长时间积累,趋向于稳定状态.0~20cm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最后稳定在7914.72~11672.78g·m^-2.黑土有机碳从北向南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达到稳定状态时,活性土壤有机碳库、慢分解土壤有机碳库和惰性土壤有机碳库分别占土壤全碳的3.36%~4.62%、50.54%~55.47%和36.47%~41.95%,可见慢分解和惰性组分库的增长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模型模拟结果与已发表的实测结果比较接近,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开垦后黑土有机碳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2.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初期,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在开垦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10%;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其下降幅度趋缓,第10年~第50年,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10%,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黑土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5、0.6794、0.6084和0.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回归关系中,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土壤有机碳变化应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43.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为了更好的保护该珍稀物种,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了浙江遂昌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开化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的片断化斑块,并通过所得片断化斑块数据进行两个保护区在片断化程度的计算,同时从片断化斑块获取黑麂的组织、粪便样品,提取黑麂的线粒体DNA,估算其基因流大小.以此初步确定两个保护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各项片断化指数均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要小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片断化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达到了3.65,明显高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1.12.结果表明,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对黑麂种群的基因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黑麂栖息地,否则将严重阻碍片断化种群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44.
为了解福建省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3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23对,对43个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扩增条带少、多态性较高的7对SSR引物构建茶树品种指纹图谱。聚类结果表明,43个茶树品种可聚成10个类群,遗传距离最远的品种是‘八仙茶’,距离最近的品种是‘福鼎大毫茶’与‘九龙大白茶’;福建省选育的乌龙茶品种比绿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同时来源于共同亲本的品种表现出较高的相似系数,聚为一类;来源地相同的品种也因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聚为一类;地理距离越远的品种,遗传距离也越大。这为茶叶生产选种和茶树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5.
三峡地区茶园土壤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质,硅、钾含量较高;硅铁质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铁、铝含量高,磷、钾含量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至为密切。砂质土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而粘质土则会使氨基酸含量降低;较高的盐基含量会降低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但有利于氨基酸形成;速效磷与水浸出物成显著正相关,但与咖啡碱成显著负相关;缓效钾与氨基酸成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硅铝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适宜植茶,硅铁质铁铝土上茶叶品质欠佳,如无特殊改良措施,不宜开辟为茶园。  相似文献   
94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羧甲基纤维素柱层析都表明大熊猫(Ailuropod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的血红蛋白各有两个组份。在近似的条件下得到了它们的晶体。三种动物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而且N-末端氨基酸都是Val。有待进一步测定全部氨基酸顺序,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47.
茶绿色素的制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彦  袁艺 《生物学杂志》1999,16(1):20-22
本文以低档绿茶为原料,用含水乙醇提取出天然茶绿色素,并对其制取工艺流程及产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绿色素的稳定性较好,并含有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保健成分,是颇具开发应用价值的一种天然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948.
949.
穆红燕  刘逎发  杨萌 《动物学报》2008,54(2):201-208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洞中,平均窝卵数4.8(3-6)枚,卵的大小23.33mm×14.95mm,同低海拔的相近种比较产小窝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13-14d,孵化率64.5%。雏鸟留巢期16d-19d,巢成功率81.3%,雏鸟离巢率83.33%。高海拔红尾鸲产小窝大卵和加强双亲抚育,但高海拔红尾鸲并没有显著提高雏鸟离巢率。高海拔红尾鸲低温下增加双亲对雏鸟的抚育并没有使雏鸟发育加快,反而较低海拔近缘种的幼鸟发育缓慢。因此,延长留巢期不只是Badyaev和Ghalambor(2001)所认为增加雏鸟的质量,而是缺氧和低温协同作用的自然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950.
三种主要环境因子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温度、紫外线和茶园露水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毒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8—26℃下,适于病毒感染各龄幼虫,幼虫病死率达100%;但在30、34℃下,除1龄初饲毒外,病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下降或上升,3龄初或其以后饲毒,74%以上幼虫能化蛹,89%以上蛹能羽化。离体病毒经45℃处理2天,毒力开始明显减退。紫外线照射2—8分钟,离体病毒毒力减退不明显;照射16分钟,毒力开始明显减退。紫外线对离体病毒的影响与温度及病毒浓度有关。茶园露水对离体病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