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1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36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7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2篇
  1974年   16篇
  197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Multivariate logistic compoun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DERSON  J. A. 《Biometrika》1979,66(1):17-26
  相似文献   
43.
44.
Multivariate binary discrimination by the kernel method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ITCHISON  J.; AITKEN  C. G. G. 《Biometrika》1976,63(3):413-420
  相似文献   
45.
Robust density estimation using distance metho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IGGLE  PETER J. 《Biometrika》1975,62(1):39-48
  相似文献   
46.
细根(直径≤2 mm)功能性状及垂直分布格局是反映植物对土壤资源吸收策略和影响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本研究以岷江上游4个人工林树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油松(P. tabuliformis)为对象,调查不同海拔树木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分布与构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有更大的根长密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直径反之; 4个树种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在较高海拔地段均显著大于较低海拔,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无显著的海拔差异,随土层加深也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针阔树种间的细根构型差异显著,但不受海拔差异的影响,阔叶树的细根分支强度与一级根数量显著大于针叶树种;一级根数和根尖密度与比根长以及分根比与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分叉与几个细根功能参数均呈负相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细根总生长量明显减少,但细根资源利用效率和策略不变; 5个细根功能性状...  相似文献   
47.
一百余年前,人类就开始了相对系统的野生动物调查。目前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方法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调查规范。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野生动物调查。但是,当前我国的野外调查规范还不够细致,调查者在调查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导致调查数据不规范、不可靠,很多重要信息缺失。突出问题有:样线信息不全,只有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没有自动记录的详细样线信息(如每秒记录一次的连续点位信息,含经纬度和时间);动物位点信息缺乏可信度指标(如距观测者的距离);调查时间不合理;调查地点的空间取样不均衡;记录的标准化不够(如每个观测点的观测时长不确定)等等。对此,我们参考国际通用的调查规范,提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调查要点,以便提高野外调查数据的质量。另外,我们提倡野外记录的无纸化,充分利用现有的手机应用软件(APP)和模型工具提高野外记录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的效率。最后,我们提议建立固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样线体系,以便消除每年调查时空间取样的不确定性,更好地量化野生动物的时间动态,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上海环城林带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凯旋  凌焕然  达良俊 《生态学报》2012,32(17):5521-5531
选取上海环城林带7种植物群落,采用美景度评判法,从林内景观和林外景观2个空间层次和春、夏、秋、冬4个季节,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美景度和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与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相特征对林内景观以及外貌特征对林外景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特征对林内景观的影响主要因子为胸径(平均胸径和胸径变异系数)、郁闭度和疏透度。在春季,林内美景度随着树木胸径增大而增加;在夏季,郁闭度增大会提升林内美景度;在秋季,胸径变异小的群落具有更高的林内观赏性;在冬季,疏透度对林内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2)群落季相特征对林内景观的影响,在各季节表现亦不同。在春季,黄色、紫色等明度较高的色相和开花量适中的群落美景度最佳;在夏季,生长势好、林冠层变化小以及树干清晰度高的群落具较高的美景度,且观花可显著提高夏季林内美景度;在秋季,色彩越纯美景度越高;而在冬季,树皮颜色深的群落美景度高。(3)群落外貌特征对林外景观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冠线对林外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林缘线。具有起伏不大林冠线和自然流畅林缘线的植物群落美景度高。旨在通过对典型植被群落不同季相的美景度评价,对上海环城林带的群落景观进行定量的评价,进而为不同情景下的群落结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城市森林的群落建构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水动力条件下藻类动态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丁玲  逄勇  李凌  高光 《生态学报》2005,25(8):1863-1868
藻类动态变化是其内部生理特征和外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藻类自身生理因素及光、温度、营养盐等因素,水动力作用使底泥发生再悬浮所造成的营养盐的内源释放对藻类的影响也非常重要。1999年5月8日~6月24日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生态实验槽中进行了模拟水动力条件下的太湖藻类动态实验,并应用国外先进的PHREEQC软件从生物化学和生态动力学角度建立了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氮循环及磷循环,还考虑了水动力条件引起的内源释放问题,根据2003年4月26~4月30日在河海大学环形水槽所做的底泥释放实验结果建立了水流和各形态氮磷营养盐释放的定量化关系。由于目前太湖的野外监测资料存在较明显的时空不一致性,模型参数率定的精度受到了较大影响。从室内模拟实验出发,通过对生态槽实验结果的模拟,确定和验证了模型的各参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模拟值能较好地拟合实验测量值,表明所建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藻类及各种营养盐的动态变化,这对揭示藻类“水华”暴发机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Assessment of arbovirus vector infection rates using variable size pool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ol testing of vector samples for arboviruses is widely used in surveillance programmes. The proportion of infected mosquitoes (Diptera: Culicidae) is often estimated from the minimum infection rate (MIR),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only one infected mosquito per positive pool. This assumption becomes problematic when pool size is large and/or infection rate is high. By relaxing this constraint,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 is more useful for a wide range of infection level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 field. We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estimation approaches using West Nile virus (WNV) surveillance data from vectors collected by gravid traps in Chicago during 2002. MLE of infection rates of Culex mosquitoes was as high as 60 per 1000 at the peak of transmission in August, whereas MIR was less than 30 per 1000. More importantly, we demonstrate roles of various pooling strategies for better estimation of infection rates based on simulation studies with hypothetical mosquito samples of 18 pools. Variable size pooling (with a serial pool sizes of 5, 10, 20, 30, 40 and 50 individuals) performed consistently better than a constant size pooling of 50 individuals. We conclude that variable pool size coupled with MLE is critical for accurate estimates of mosquito infection rates in WNV epidemic sea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