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8例儿童腹型A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西咪替丁、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患儿均连用2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LPS)、降钙素原(PC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儿血清LPS,PCT和TNF-α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儿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9,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儿童腹型AP患儿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皮疹的消退,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LPS、PCT和TNF-α水平,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22.
双歧杆菌质粒的检测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应用LeBLanc法提取6种20株双歧杆菌菌株的质粒,发现共有4个种的6株菌株存在着1~3个质粒,多数质粒的分子量小于6.0kb。存在质粒的双歧杆菌包括分离自人的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岐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用固体培养基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双歧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测试的20株双歧杆菌菌株对所检测的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无规律可循,而且质粒消除实验表明质粒的存在与所检测的抗生素抗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3.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合剂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杂种犬23只,分3组:对照组(n=7)仅作剖腹探查,另16只复制ANP模型后,分为微生态调理组(n=8)和ANP组(n=8)。测定血中胰淀粉酶、内毒素,作脏器细菌培养、病理检查和肠粘膜菌群分析。结果:ANP组胰、肠病理损害严重,血淀粉酶(AMY)和内毒素(LPS)持续升高。肠粘膜大肠杆菌及类杆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100%。与ANP组比较,微生态组胰、肠病理损害减轻,肠粘膜类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加,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脏器中细菌移位率由100%降为62.5%,数量减少10-40倍,血淀粉酶及内毒素水平下降2~3倍。结论:双歧杆菌合剂可减轻ANP后肠粘膜的损害,调整菌群失调,保护肠屏障功能,对防治ANP后肠道细菌易位和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4.
双歧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凌代文  周岩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1):27-33
对双歧杆菌属的50个菌株采用培养液稀释法进行了10种抗菌素敏感性试验。实验菌株分离自婴儿、成人和各种动物的肠道粪便,厌氧消化器中的污水发酵液等不同来源,以及收集到的国外已定名的菌种共代表至少13个种。经试验,所有的菌株都抗多粘菌素(MIC=100~3200U/ml)、链霉素(MIC=80~1280U/ml)、新霉素(MIC=40~320U/ml)。大多数菌株抗40~640U/ml的卡那霉素,较抗庆大霉素。所有的菌株都对红霉素(MIC=0.2~0.8U/ml)、万古霉素(MIC=0.2~6.4U/ml)和氯  相似文献   
225.
兔双歧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了兔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cuniculi)的超微结构,发现青壮龄免双歧杆菌的菌体结构完整,从外向里为糖被、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壁为双层结构即外界膜和内界膜。胞质中有糖原颗粒、核蛋白体、中介体、液胞或空泡。未见有分叉杆菌。老龄菌无糖被,细胞壁不完整,呈碎片状,可见到许多分叉杆菌。提示兔双歧杆菌分叉的形成与营养不良、环境不利及老龄有关。  相似文献   
226.
复方双歧豆奶的营养成份及保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双歧豆奶系双歧杆菌等菌发酵新鲜豆浆、牛奶等配制而成。本文对其糖、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份进行了检测,并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保质情况。实验证明,复方双歧豆奶具有合理的营养组成,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双歧活菌,在4℃冰箱中有较长的保质期,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保健品。  相似文献   
227.
本实验应用加热处死的青春双歧杆菌DM8504菌株皮下注射荷瘤HCa-F25/16A3-F肿瘤的BALB/c小鼠,酶联法测定小鼠体内TNF-α、IL-6的含量,TUNEL法及电镜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有凋亡细胞的存在。实验结果指出:双歧杆菌能提高荷瘤小鼠体内TNF-2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但IL-6的含量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UNEL法除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坏死组织外,未见到散在的凋亡的肿瘤细胞,电镜观察与TUNEL结果相一致,肿瘤细胞呈现坏死细胞的超微结构,未见凋亡细胞所具有的典型的形态特征。结果提示:双歧杆菌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其对HCa-F25/16A3-F肿瘤细胞的杀伤是通过坏死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28.
双歧杆菌对裸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及IL—6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给裸小鼠腹腔注射活的青春型双歧杆菌,并以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了裸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IL1活性及IL6含量。结果表明:实验组裸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IL1活性以及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提示青春型双歧杆菌可激活巨噬细胞产生IL1以及IL6,它们在该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29.
双歧杆菌对裸鼠腹腔巨噬细胞NO形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给裸小鼠腹腔注射青春型双歧杆菌,每天一次,连续5天,以Gries试剂测定了裸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的含量。结果表明:双歧杆菌注射组其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青春型双歧杆菌可激活巨噬细胞,使之产生一定量的NO,NO在介导双歧杆菌的多种生理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0.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双歧杆菌DM9227菌株及乳杆菌DM8121菌株对大鼠肠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将含有红霉素及链霉素的抗生素溶液给20只大鼠灌胃,灌胃量为每种抗生素200mg/kg/日,连续3天。然后将动物分为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菌液灌胃组及PBS灌胃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