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目的观察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发作后2 d、7 d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缺血动物术后随机分为缺血2 d组、缺血7 d组,另设假手术组。在术后2 d、7 d 2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动物神经病理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动物的缺血侧脑组织突触素-I(synapsin-I)、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后,模型动物神经元大量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排列散乱。缺血后2 d,synapsin-I在CA1区、CA3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区神经元产生显著积聚(P〈0.01);缺血后7 d,synapsin-I在CA1区、皮层表达仍显著降低(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CA3、皮层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pMCAO模型大鼠在脑缺血发生后,神经突触有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变,并随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情况不同,这可能与神经元突触重塑有关。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缺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32.
为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疫苗侯选株R22核蛋白的结构与特性,应用逆转录PCR扩增了R22编码区基因,并将扩增产物克隆于pET-3a表达质粒,测得R22株S片段编码区序列为1290个核苷酸。比较分析表明与Seoul型同源性高达96.2%,而与Hantaan型同源性仅为71.0%,与用血清学分型的结果一致。将克隆的pET-R22NP转化到BL21后,IPTG诱导得到较高效的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达的NP仅与NP蛋白特异的单克隆抗体A35和3D9反应,而与G2蛋白特异的3D8不反应。表达的产物为汉坦病毒的诊断提供了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633.
本实验通过豚鼠离体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的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方法观察到:(1)5-羟色胺(5-HT 1-100μmol/L)灌流可在部分 IMG 细胞引起与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s-EPSP)相似的缓慢去极化;(2)持续灌流5-HT 可使对5-HT 敏感的 IMG 细胞的Is-EPSP 明显阻抑;(3)5-HT 去极化及5-HT 敏感细胞的 Is-EPSP 均可为5-HT 再摄取抑制剂氟苯氧丙胺(50μmol/L)所增大,而对5-HT 不敏感细胞的 Is-EPSP 则不受这种药物的影响,(4)5-HT 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CPA)预处理可使 IMG 细胞的 Is-EPSP 的出现率和去极幅度均明显减低。上述结果表明:5-HT 可能参与介导豚鼠部分 IMG 细胞的Is-EPSP。  相似文献   
634.
神经递质转运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35.
王海龙  杨雄里 《生理学报》1996,48(2):113-124
本工作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在灌流的鲫鱼离体视网膜的标本上,研究了低钙对外网状层中视锥、视杆信号向水平细胞传递的不同影响。当降低灌流溶液中Ca(2+)浓度至0.1mmol/L时使视锥-和视杆-水平细胞(Cone-HC和Rod-HC)均去极化,但对两者的光反应性有不同的影响:使L型Cone-HC对680um和500um闪光反应的幅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使Rod-HC对光反应的幅度显著增大。在0.1mmol/LCa(2+)Ringer液灌流时,无论是明视PⅢ(反映机锥活动)或暗视PⅢ(反映视杆活动),其反应的幅度均增大,提示发生在低钙时Cone-HC和Rod-HC光反应性的不同变化产生于突触传递的过程中。进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IBMX对PⅢ的影响与0.1mmol/LCa(2+)Ringer液的作用相似,而对L型Cone-HC和Rod-HC的作用均是使光反应性增大。这提示,在0.1mmol/LCa(2+)的Ringer液中,Cone-HC和Rod-HC光反应性的变化差异可能是由于低钙对视锥和视杆终末Ca2+内流的不同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636.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包括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最近,在经过训练的动物海马区,记录到了学习诱导的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如果用激酶抑制剂阻断晚期LTP,就会使大鼠丧失训练形成的记忆.这些结果指出,LTP可能是形成记忆的分子基础.因此,进一步研究哺乳动物脑内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对揭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精神迟滞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内记录到异常的LTP,并发现神经元的树突棘数量减少,形态上产生畸变或萎缩,同时发现,产生突变的基因大多编码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信号通路蛋白,故突触可塑性研究也将促进精神和神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综述了突触可塑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37.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基础,其分子机制是理解记忆形成和维持的关键,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靶点。肌球蛋白超家族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主要分为常规肌球蛋白和非常规肌球蛋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常规肌球蛋白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尤其是在神经系统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8.
目的:观察重复缺氧对小鼠在体脑乳酸含量以及H2O2对荷兰猪离体突触体乳酸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氧化方法对突触体培养液中乳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单次急性缺氧鼠脑内乳酸含量高,但在重复缺氧的作用下,鼠脑内乳酸的含量并未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突触体培养液中分别加入H2O2、FCCP、Rotenon,乳酸浓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性的增高。对突触体进行长时间H2O2处理,乳酸含量未见显著升高或降低。同时在突触体培养液中加入H2O2和FCCP,乳酸浓度相当于单独在突触体培养液分别加入H2O2与FCCP产生乳酸之和。结论:重复缺氧与H2O2处理可能激发脑与突触体内的抗自由基损伤防御系统;突触体从有氧呼吸到无氧酵解的转换主要不是由于H2O2对突触体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639.
Wang Y  Lu LX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3):283-288
目  录一、参与胞吐作用的相关蛋白 (一)突触囊泡膜蛋白 (二)突触前膜有关蛋白 (三)胞液可溶性蛋白质 (四)其他蛋白质二、突触囊泡泊靠和融合的分子机制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实现其功能的最基本方式。详细阐述突触传递的机制对人们理解神经信息传递的特异性、行为和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分子水平阐明突触传递的机制才有可能。神经末梢的突触前部分通常含有两类囊泡:一是透明的较小囊泡,含有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等经典递质;另一类是有致密核心的较大囊泡,含有神经肽类物质。迄今研究较深…  相似文献   
640.
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IS)是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免疫识别时,多种分子参与、分阶段不断变化的过程,涉及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分子、细胞骨架蛋白等多分子的聚集或离散.其形成不仅促进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稳定接触,而且激活T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对IS的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解释免疫激活、免疫耐受、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求疾病防治的靶向分子提供新的思路.近年来,光学成像的发展为可视化研究IS形成与T细胞活化的关系提供了有力帮助,为研究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免疫应答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